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采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分析了户籍属性与住房拥有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拥有本地户籍显著提高了家庭拥有住房率,并且对家庭参与风险资产市场的可能性和风险资产比重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结果在控制了家庭经济条件、人口学特征和投资风险态度等因素后仍然稳健。住房拥有对家庭风险资产市场参与、参与程度产生正效应,但是统计上不显著。进一步探讨户籍地位的城乡差异效应后发现,农业户籍地位会显著降低家庭风险资产的投资倾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使用Binary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居民主观幸福感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对家庭储蓄参与概率影响为正,对股票参与概率影响为负,对商业保险参与概率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基于家庭风险偏好分类的实证分析发现:家庭主观幸福感与储蓄参与概率之间存在一定的风险异质性,与股市参与概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趋同性,而在商业保险参与概率上风险异质性不显著。指出各金融机构应与居民建立完善、高效的沟通机制,以满足居民多元化金融消费需求;金融监管机构应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体制机制改革,为投资者搭建健康有序的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3.
依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OLS回归模型和Ordered Probit模型,考察住房支付能力对城镇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显示,住房支付能力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住房支付能力的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会显著增加。利用工具变量法控制潜在的内生性偏误,经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健康状况、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是住房支付能力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渠道。鉴于此,政府应通过培育和发展租赁市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措施,提升住房支付能力,增加居民主观福利。  相似文献   

4.
依据2013-2017年CHFS三期面板数据,利用面板Probit、倾向得分匹配等模型,考量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缴存公积金对居民幸福感正向影响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存在住房产权与住房贷款、收入水平以及工作单位属性的差异,对有房有贷和无房群体、中等收入以及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群体的提升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住房公积金制度通过提高居民自有产权住房拥有率和未来购房可能性影响幸福感。鉴于此,应扩大公积金覆盖范围,降低制度对于首套住房的贷款利率,切实保障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010年和2012年两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中的城镇有房家庭进行了配对,构造了两期面板数据,就房屋价值变动对家庭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探讨了房屋按揭贷款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家庭房产差异对于房屋财富效应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房屋资产对家庭消费具有明显的财富效应;房屋按揭贷款为家庭购房带来"杠杆",当房屋价值提高时会引起更大的财富效应:相比单一住房家庭,多套房家庭的房屋资产具有更明显的财富效应;房产占家庭资产比重较低的家庭,房屋资产的财富效应较大,随着房屋投资属性的降低、消费属性的提高,房屋的财富效应会下降。  相似文献   

6.
幸福满意度作为一种对生活的综合认知和态度,会影响到居民的风险偏好,进而影响其金融资产选择。本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对幸福满意度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情况进行实证分。研究结果表明,幸福满意度与风险资产持有显著负相关、与参与股票交易显著负相关。此外,财富是影响家庭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或者商业健康保险、教育水平的提高、自有住房拥有率增加等,都有助于促进家庭对股票市场的参与及对风险资产的持有。  相似文献   

7.
中国家庭户均资产到底是多少?今年5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8月,中国家庭资产平均为121.69万元,城市家庭平均为247.60万元,农村家庭平均为37.70万元。中国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其中城市为85.39%,2011年中国城市户均拥有住房为1.22套。具体到套数,城市家庭中只有一套住房的占69.05%,两套的占15.44%,其余的拥有3套或以  相似文献   

8.
王奇 《投资与理财》2014,(13):40-40
近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了《城镇住房空置率及住房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家庭自有住房率达九成;超20%的家庭拥有多套房;住房刚性需求不到25%。现有存量可完全填补住房刚需,且还有1998万套房屋属供给过剩。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2014年最新季度数据,截至2014年3月,城镇地区住房拥有率已上升至89.2%,城镇家庭拥有多套房的比例上升至21.0%。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普惠金融的视角切入,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熵权法构造微观个体层面的普惠金融指数,利用有序概率模型研究普惠金融服务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具体影响及其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可以显著提升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表明研究结果稳健。从收入层面和信心层面的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升居民家庭收入以及对未来的预期,进而提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相较于西部地区而言,我国东、中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显著;且提高普惠金融水平可以显著提升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但对农村地区居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住房资产与金融资产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逐渐向住房资产金融产品化发展,成为一种新型金融产品,呈现出货币化和金融化的趋势。本文使用probit模型、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中介效应以及调节效应,采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问卷调查微观数据(CHFS)对住房资产价值细化,从住房增值、住房贷款和住房总值三个方面对居民家庭风险金融市场进入和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住房总值和住房增值对居民家庭是否参与金融市场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住房贷款对其具有正向影响。(2)住房贷款对居民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有负向影响,住房增值和住房总值对其有正向影响。(3)幸福感在居民家庭是否参与金融市场和住房增值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安全感在居民家庭风险金融投资和住房贷款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未来预期在居民家庭是否参与金融市场与居民家庭是否拥有住房贷款中存在调节效应。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完善金融市场和优化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家庭住房负债水平的提升可能会对家庭风险资产配置行为产生影响。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正规住房负债与非正规住房负债对家庭风险资产选择的影响。本文利用2013—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正规住房负债显著促进家庭对风险资产的选择,非正规住房负债显著抑制家庭对风险资产的选择。其中,有息借贷家庭受到的抑制作用更大。机制分析表明:财富水平是住房负债影响家庭风险资产选择的作用渠道。异质性分析显示:正规住房负债对经济发达地区家庭、多套房家庭风险资产选择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非正规住房负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一套房家庭风险资产选择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从住房视角为非正规金融领域研究提供了文献补充,为规范资本市场、防范债务风险、突破家庭财富约束等方面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房产具有投资和必需品的双重属性,家庭无论是出于投资需要还是出于生活需要而配置房产,都会占用家庭大量资产与负债,这无疑会对金融市场参与产生挤出效应。〖CS0,0,0,255〗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相关数据,本文利用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家庭持有住房对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家庭持有住房显著降低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异质性检验显示该效应在非农业户口家庭以及购房成本较低的居民家庭中更为显著。同时,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家庭持有住房会通过减少家庭的金融负债降低金融市场参与。因此,政府应更加关注居民住房问题,缓解居民住房贷款压力,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繁荣,增强经济活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利用微观家庭调查数据与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房价预期对居民家庭消费行为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房价预期对居民的家庭消费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当居民预期房价会下降时,其减少家庭消费的可能性会更高。但是对拥有不同房产财富和收入的家庭而言,房价预期对其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房产财富较少和收入较低的家庭而言,房价预期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拥有多套房产和高收入的家庭而言,其对房价下降的预期越高,家庭消费支出减少的可能性会越大。  相似文献   

14.
陈选娟  林宏妹 《金融研究》2021,490(4):92-110
作为我国重要的住房保障制度,住房公积金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鲜有研究。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检验住房公积金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住房公积金能显著提高有房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可能性和投资比重,但是对无房家庭的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则无显著影响。研究其影响机制发现,住房公积金会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户主风险偏好,从而促进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本文研究结论对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引导居民家庭合理投资风险金融资产和实现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俊杰  马良  王军 《金融论坛》2017,(11):70-80
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项目的数据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可以显著影响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且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呈倒U形,只有在高幸福感群体中通货膨胀预期才会随着幸福感增强而降低;幸福感通过社会互动和政府信任两种途径分别对居民通货膨胀预期产生提升效应和抑制效应:一方面,幸福感通过增强居民社会互动获取更多经济信息对通货膨胀预期产生提升效应;另一方面,幸福感增强了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水平进而对通货膨胀预期产生了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6.
《新疆金融》2011,(7):88-91
<正>美国住宅产权成本包括购房首付款及交割费用、贷款本息的年度支付和房地产税费等居住杂费。美国住房政策旨在鼓励居民拥有产权住房,政策制定者认为拥有住房可以增加社区投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并认为住房是居民最重要的经济保障方式,在人的生命周期中积累储蓄的最好途径。美国创设了一套完整的税收政策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一、美国居民购房成本以及居住费用情况(一)居民购房首付款比率一般为20%,房屋交割费用约占贷款金额的2%。美国联邦税法中规定,住宅抵押贷款的利息支出和房产税支出可以在应税所得中扣除。因此,一般情  相似文献   

17.
政府满意度、公共服务投入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运用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数据,分析政府满意度、公共服务投入对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政府满意度、公共服务投入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政府满意度的提高及公共服务投入的增加会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但是公共服务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会替代政府满意度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川川 《金融研究》2016,(1):99-115
经济理论表明收入不平等影响城市房价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可及性。本文基于城市住户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我国城市收入不平等对低收入家庭住房可及性的影响。经验研究表明,城市内部收入不平等的上升会显著加重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成本负担,显著降低其人均住房面积和居住质量。在控制自身收入的影响后,收入不平等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可及性仍然存在显著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住房产品的差异化能够对收入不平等的负面影响起到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经典资产组合理论为延伸,探讨中国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着重基于背景风险的视角,分析劳动收入风险、健康状况、商业及房产投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利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家庭理财者的劳动收入风险对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起反向作用,相反健康状况和健康保障水平对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起正向作用,而商业及房产投资对风险金融资产表现为"挤出效应"。此外,家庭风险资产配置中存在显著的财富效应和收入效应,信贷约束、主观幸福感等因素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文章重点从 住房消费属性的层面对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需求进行了深入探讨,运用我国2007-2017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住房市场数据对影响居民购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在考虑了城市化发展 带动的同时,通过对住房需求市场的收入弹性、价格弹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价格对 住房消费需求的调控效果有限;(2)居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保持强劲势头;(3)城市化 进程对住房需求所起作用在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