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光  杨青 《金融会计》2014,(4):28-31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支付方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些业务已经具备了电子货币的特征,对传统货币体系、银行体系和支付体系的影响正逐渐显现,需要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本文从电子货币的特征出发,对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关系以及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体系和支付体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划定电子货币边界、强化宏观审慎监管以及实施必要的账户“实名制”等政策建议,以推动电子货币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货币作为新时代的支付工具和交易媒介应运而生。相对于纸币,电子货币更具有流动性和灵活性。然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对货币供给有显著的影响。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学者有关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影响的文章,首先,描述了什么是电子货币、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然后,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电子货币如何通过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最后,从定量的角度把电子货币引入货币供给分析的模型中,通过ADF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这一系列方法,分析我国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结果为:现金损失率的下降会提高货币乘数,而电子货币使用率的上升会降低货币乘数,因此,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乘数的变化不具稳定性。可以说,电子货币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会影响货币供给量,从而弱化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3.
电子支付工具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子货币在流通领域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其实际上已成为信用货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运行中与一般通货并不存在有很大的差距。电子货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现金流通,降低基础货币的规模,对货币乘数,从而间接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电子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的货币乘数的简单推导,得出电子货币的发行,会扩大货币乘数,缩短货币乘数实现的时间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使之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支付媒介。近些年,电子货币逐渐普及至各个领域,并对货币供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文章就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电子商务、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对传统的会计理论有很大的冲击,但在利用电子货币代替传统货币实施网上支付时,电子货币这一新的货币形式是否对会计基本理论之一的货币计理假设带来影响呢?本文通过分析电子货币的特性以及在支付和计量方面与传统货币的关系,认为电子货币不会对货币计量假设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6.
杨文灏  张鹏 《金融纵横》2004,(8):23-25,40
一、电子货币的概述20世纪50年代.信用卡在美国的产生与使用标志着电子货币的诞生。现阶段的电子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这四种职能:随着经济发展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电子货币作为世界性货币在全球流通成为可能,电子货币的种类已趋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周光友  张逸佳 《金融研究》2018,461(11):172-187
电子货币对现有货币的替代给传统金融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特别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尤为明显。本文以第三方支付为表现形式的电子货币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引入货币供给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建立基于消费者和商家的博弈模型,分析微观主体持币动机和电子货币替代的驱动因素,并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同时构建了S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现金漏损率和电子货币使用量是影响广义货币乘数的内生变量。综合来看,在中长期两个内生因素对广义货币乘数冲击反馈的贡献度分别稳定在1.18%和4.92%。  相似文献   

8.
施蕾 《福建金融》2014,(9):8-13
电子货币兼具金融支付、移动通讯和网络技术特点,不仅对传统商业模式和支付模式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对支付体系、货币体系乃至金融体系都构成新挑战。本文通过对电子货币表现形态的分析,厘清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关系,探讨现行电子货币监管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构建我国电子货币监管框架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三种电子货币的支付体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分别讨论了电子货币作为跨国货币在安全性、费用、对等支付、不可追溯性方面的问题,并分析了如何对电子货币进行监管,以削弱它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一、电子货币及其三种支付体系电子货币,也叫数字现金、位币,指的是通过销售  相似文献   

10.
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电子支付规模不断发展扩大,本文基于电子货币中第三方电子支付视角,探讨第三方电子货币支付对货币供需的影响机制,研究第三方电子支付货币对我国货币乘数的影响,采用2006-2015年的第三方支付交易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三方电子支付将对我国货币供需机制、流动性以及货币乘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电子货币是传统货币在特定的电子设备中预先储存以用于多用途支付的电子记录形式,是持有人对电子货币发行者的货币请求权。其中,“特定  相似文献   

12.
赵帅 《中国证券期货》2013,(3X):185-186
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最新的支付手段,从20世纪70年代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以及向网络货币这一高级形式的发展,它对传统的货币政策,货币的计量、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以及经典的货币供给理论都提出了挑战。本文从一些数据出发,阐述了电子货币对我国的货币层次组成和计量的影响,最终对我国货币供给的重大影响。并提出相对的建议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央银行体系面临重塑   货币发行垄断权面临重新界定.在金属货币和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成为中央银行区别于其他银行的重大特征之一.随着电子货币特别是电子钱包的推广,其小额支付和大额转帐功能的使用使得实体纸币流通的空间日渐狭小.发行电子货币作为一种在线金融信息服务,服务主体既可以是金融机构也可以是工商企业.虚拟化了的货币发行概念更加模糊,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垄断权面临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4.
电子货币是传统货币在特定的电子设备中预先储存以用于多用途支付的电子记录形式,是持有人对电子货币发行者的货币请求权。电子货币按其存储形式分为以储值卡为主体的卡基类电子货币和基于互联网的网基类电子货币。目前对金融机构的电子货币,人民银行正在监管,但是对非金融机构业务中存在的电子货币的监管仍然存在空白,会产生一定问题,因此有必要加以弥补。  相似文献   

15.
电子货币作为信息技术革命应用于支付领域的创新产品,不仅代表着货币形式革命性的变革,而且还会对货币供求机制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电子货币发展较为落后,还没出现纯粹以网络为媒介的电子货币,储值卡类电子货币也主要限于单一用途,所以电子货币的信用扩张机制及其引发的货币供给失控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我国1990-2011年的数据,分析了使用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变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长期,我国货币乘数和电子货币使用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现金漏损率之间存在均衡关系;电子货币使用率的提高对货币乘数具有双重作用,且使货币乘数下降的作用更强。(2)在短期,我国狭义货币乘数非均衡的自我纠正速度快于广义货币乘数;电子货币使用率的提高,使得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出现了同向变化的情况.这与长期的结果相反。(3)电子货币的使用增强了我国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和不稳定性,降低了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电子货币对反洗钱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冰 《福建金融》2006,(8):31-33
作为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付结算工具,电子货币模糊了洗钱三阶段的界限,使洗钱过程更具隐蔽性。同时,它还使得金融机构不再成为社会资金流动的必然载体,从而给传统的反洗钱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电子货币的特征及其对洗钱与反洗钱过程的影响,认为有效控制电子货币发行权、扩大反洗钱责任人的范围、完善立法并加强国际合作,是打击电子货币洗钱犯罪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18.
电子货币是一种新的货币形式,它以其方便、快捷、准确等优点成为当今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子货币的存在使得货币的定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此种变化必然引起对传统货币理论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由于电子货币无须缴纳准备金,并且没有法律的严格限制,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成为了发行主体,会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中央银行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9.
电子货币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支付习惯,也给我国的货币体系,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等都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应该通过加强对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监管、采取多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以及加强国际间协调和合作等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支付制度的演化,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货币的出现被认为是货币形式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是零售支付方式的重要创新。随着电子货币的不断发展,它对中央银行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虽然我国的电子货币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如何促进其健康发展,防范和消除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