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少敏 《时代金融》2014,(3):387-388
近年来政府为改变城乡发展的巨大差异对农业进行了大力支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这种"政策反向"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上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文章首先描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了影响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不足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改革推进以及监管部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加大农村金融供给,农村金融服务状况有所好转。但政府主导的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服务设置的准入门槛仍然较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单一、供给不足问题依然突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解决农村金融服务困境,需要改变当前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制度供给模式,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转变,增加农村金融制度供给,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3.
一、中、美、日农业金融制度概述 (一)我国农业金融体系及制度概况 首先,从农业金融体系来看,构成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主体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三大金融机构,作为主要面向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它们共同形成了一种政策金融、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格局.政府对农业的资金供给和信贷支持政策,主要是通过这三个金融机构实施的.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的农村金融制度,既是政府根据自身利益偏好做出的制度安排,同时又与农村经济的内在发展需求紧密相连。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发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由于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致使我国新时期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出现了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脱节的变迁悖论,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股票发行审批制度的安排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股票发行审批制形成的制度背景是多方面的。它是转轨时期实行“政府推动型”股票市场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传统的金融调控体制在股票市场上的合理延续,是与传统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在股票市场上的客观反映。根据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我国股票发行审批制的变迁是必要的。变迁的路径可分为两个阶段:近期目标,实行“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远期目标,实行“棱准制”向“注册制”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是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金融制度变迁无一不是在政府供给主导下进行的,而且,在相当长时期内将是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变迁的主导方式。这一制度变迁方式是由我国政治经济金融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分析及日本模式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存在着各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供需矛盾,政策支持不够,法律法规不全等。文章在分析农村金融需求不足等问题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之上,借鉴国外尤其是日本农协的成功经验,提出增加金融供给,保持农村金融供求均衡;建立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支持体系;拓展农业政策性金融;注重风险防控制度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岳晨琼  王延涛 《时代金融》2013,(21):210-211
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我国长期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金融供给风险较高和收益率较低等因素,导致农村金融供给短缺问题,并成为影响我国农村金融经济和谐发展关键性因素。进而提出解决农村金融供给短缺问题的策略建议:从政策引导、信用保险体系建立、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投入和促进民间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大力提升农村内生性发展动力,真正释放农村真实有效的信贷需求。尽快研究制定我国“新农业基本法”和“新农村金融普及法”,以保证农业支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将农村金融制度由政策强制转为市场诱导变迁。在农村发展政策选择上,采取短期、中期、长期决策“三管齐下”,即短期决策拟继续推行“减免”、“补贴”和转移支付政策,降低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村高收入者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求尽快遏制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收入增长徘徊、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中期决策是在有针对性地鼓励劳动力转移和土地相对集中经营的同时,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政府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流转、精准扶贫等政策,不断加强对农村发展的投入。在此过程中,商业性农村金融如何适应新政策、新环境,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以农村金融服务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农业供给侧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商业性农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商业性农村金融的应对策略,为解决传统"三农"问题提供新见解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松原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仍然执行“一刀切”的利率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缺失,定价不合理的问题突显。对于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松原市来说,做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面对这种多元化矛盾的金融市场,如何努力提高款定价技术水平,科学合理地调整贷款定价方式,把信贷支农和贷款定价机制有效整合,对增加金融支农力度,实现金融信贷支农的“双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企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产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将会加快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金融业应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加强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3.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民银行镇江市中心支行联合地方政府多部门共同推进金融服务家庭农场工作,有效促进了家庭农场加快发展,较好满足了家庭农场融资需求。但在家庭农场发展呈现融资大额化、期限长期化、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现行的机制体制和政策法规尚不能完全满足家庭农场金融服务需求,需要在政策扶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外部政策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其发展受限于多重不利因素。金融排斥导致其“普惠性”与“盈利性”目标相悖是普惠金融发展受限的内在原因;监管错位构成了阻碍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阻碍;共享性征信体系尚未完成是普惠金融发展不足的环境壁垒,寻求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路径迫在眉睫。而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以及金融技术的不断革新为我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本文基于上述两个视角研究我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路径,从发挥政府引导与支持作用、引导互联网金融回归普惠之道、加大商业性金融机构普惠资源投入、依靠金融技术建设普惠金融发展服务机制四个角度探索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之道。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效率与公平视角的财政支农政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支农政策是党和政府推进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引导农业经营者行为的基本杠杆。财政支农政策的目标选择决定着财政资金的去向及其使用效率。本文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演变出发,分析了现阶段财政支农政策偏差导致公平与效率失衡的主要表现,并提出兼顾公平与效率,创新财政支农政策的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运用泰尔指数的分解计算发现:随着中国各方面体制改革的深入,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近三十年期间经历了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政府需加大财政支农比例,建立并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帮助各地区选择发展路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在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现状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最终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促进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15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吉林省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对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经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对吉林省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结合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带来的多方机遇,提出全面加强全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找到破解吉林省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症结的“金钥匙”,激发农村金融活力,促进全省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与主要业态、监管政策与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和规范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吉林省吉林市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设立。人民银行金融稳定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监测困难也日益加大。如果不及时的发现、处置风险隐患,就会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故急需建立相应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来监测金融机构,杜绝风险发生。本文分析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风险传导机制,初步建立系统性金融预警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处置意见以及构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