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行家》2012,(8):79
央行:落实风险为本原则严防金融系统洗钱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12年上半年全国反洗钱形势通报会,分析了当前境内洗钱风险状况和类型,报告了国际反洗钱发展趋势和境内开展反洗钱资金监测情况,交流了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经验,部署了下一阶段金融系统反洗钱工作。央行:适当加快引进QFII增加投资额度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12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称,要继续推进和支持境内证券期货机构开展境外募集业务;适当加快引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步伐,增加其投资额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反洗钱工作的深入,起步阶段崇尚的"规则为主"反洗钱工作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推行"风险为本"反洗钱工作方法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成熟的风险管理模式引入反洗钱风险管理,通过风险管理模型反映出的监管风险变化,相应调整监管力度,确定监管重点,为实施差别化监管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中部地区反洗钱形势,分析了建立中部地区反洗钱监测中心的必要性,并对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的职能定位进行了思考,建议通过设计科学的反洗钱监管核心指标和反洗钱风险预警体系,引入先进的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技术和可疑交易模型技术,建立多层次分析机制等措施,不断提高中部地区反洗钱监测分析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分类管理以及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基于风险的客户尽职调查"的思想与我国具体的反洗钱实践相结合,对综合评价在反洗钱监测分析领域的应用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对如何将综合评价思想应用于反洗钱监测分析领域进行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进一步提高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分类准确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证券业洗钱风险与监管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概述当前我国证券业主要洗钱风险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证券业反洗钱在工作体系、客户身份识别的内容与要求、证券可疑交易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证券业反洗钱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多层次的证券业反洗钱监管体系、按照业务类型调整客户身份识别的内容和要求、建立证券业可疑交易监测系统以及提高证券业预防、控制洗钱风险的自觉性、主动性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反洗钱监控体系不断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面临新形势与新任务。商业银行作为反洗钱义务机构,面临的客户洗钱风险依然复杂和严峻。对公授信业务与反洗钱工作融合既是商业银行履行反洗钱义务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国家金融稳定、强化内控合规管理的有效举措,但从以往对反洗钱相关的内外部检查和审计结果看,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授信业务管理和洗钱风险管控仍存在着严重的割裂问题。文章通过对国内部分商业银行进行调研分析,剖析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与反洗钱管理融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反洗钱工作的深入以及我国首份反洗钱战略的发布,反洗钱在更大的程度上受到国家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主要从审计的角度论述我国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在反洗钱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8.
征信系统、反洗钱监测系统、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的信息数据三系统对企业和自然人信用评估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三个系统相对独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民银行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和银行结算账户监管职能的充分发挥。本文介绍了三系统关联方法,指出了风险防范的方法和途径,希望对有效建立和发挥人民银行信息平台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情况 近年来,全省各家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反洗钱法》及相关法规,积极防范洗钱风险,深入开展反洗钱工作,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不断完善,反洗钱监测手段不断优化,反洗钱人员的业务素质小断提升,反洗钱工作的扎实推进对维护金融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肖正午 《河北金融》2013,(12):55-56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的实施,赋予了中国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反洗钱的工作职责.本文通过两则地下钱庄典型洗钱案例,结合反洗钱监管实践,总结和分析了地下钱庄从事洗钱犯罪活动的基本特征,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指出人民银行在履行反洗钱监管中容易产生疏漏和执法风险的环节.提出了构建跨部门反洗钱协作网络机制、建立科学的反洗钱分析监测体系、实现反洗钱电子化预警等有效预防行政执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此促进和提高人民银行反洗钱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11.
周海燕 《广西金融研究》2008,(4):F0003-F0003
一、当前广西反洗钱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体系松散,反洗钱管理人员严重缺位。目前,广西各金融机构一级分行(总部)均未成立专门的反洗钱管理机构,分别挂靠法律合规、监察审计、保卫等不同部门,而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的监测报告工作则由会计结算部门承担,反洗钱日常工作的组织管理处于松散状态。  相似文献   

12.
反洗钱计算机系统是做好反洗钱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建立一个以金融机构业务核算系统大数据为依托,以金融机构反洗钱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为核心和枢纽的国家反洗钱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为我国反洗钱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一步提升反洗钱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对平凉市成纪村镇银行的调查,介绍了村镇银行反洗钱系统接入情况和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分析了村镇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制约因素,一是基层人民银行反洗钱监管存在监管设计滞后、工作措施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的制约因素,二是村镇银行反洗钱工作存在反洗钱风险意识淡薄、业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网络系统建设严重滞后、了解客户制度执行困难等.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基层人民银行应通过加强反洗钱业务培训、构建上下联动监管模式、实现市县级数据共享、建立反洗钱奖惩制度等加强监管指导,法人金融机构应通过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切实落实法人管理措施、加快网络系统建设步伐、履行好反洗钱核心义务、加强客户风险分类监测等加强反洗钱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基于风险的客户尽职调查”的思想与我国反洗钱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如何将综合评价思想应用于反洗钱监测分析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客户洗钱风险综合评价准确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第三方支付洗钱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第三方支付交易过程中潜藏的资金非法转移、资金恶意套现、沉淀资金非法使用、资金跨境支付等洗钱风险,揭示了导致第三方支付洗钱风险的原因,最后提出完善与第三方支付相关的反洗钱法律法规、建立第三方支付的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健全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的管理机制等防范第三方支付洗钱风险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融机构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是以风险为本反洗钱方法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在客户风险等级划分领域还没有系统、详细的方法和标准,本文从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分类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原则出发,分析风险因素和风险评级方法,探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和管理措施,为金融机构有效开展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7.
2012年,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颁布了《反洗钱监管新40条》,提出国家"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体系指导纲要,形成了当前国际反洗钱监管主流理念。本文系统分析了美国国家"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体系的构建目标、形成历程及主要特征,总结了FATF专家组互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并借鉴美国经验,提出应加强中国国家洗钱风险评估系统有效性,完善中国国家"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体系建设路径,推动中国金融业主动融入国际反洗钱监管,稳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效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8.
就现在经济发展状况,针对各保险公司洗钱的情况和反洗钱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介绍国内目前各保险公司洗钱的几种方式以及洗钱犯罪在保险公司日常业务上的表现方式,对保险公司反洗钱内部审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进行分析,使保险公司反洗钱内部审计在反洗钱的研究方向和开展工作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坚持反洗钱内部审计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针。  相似文献   

19.
反洗钱是商业银行合规管理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其中以贸易洗钱的趋势最盛、隐蔽性最强、防控难度最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贸易反洗钱的核心问题是没有做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导致在组织框架、工作流程、协同机制及数据分析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基于行业实践和先进同业经验,本文提出,可以通过拓展海外客户尽职调查渠道;建立综合模式的反洗钱工作结构;整合全系统贸易反洗钱数据库及报警共享系统;以风险评级为监测抓手,提高数据分析和检查能力等措施,切实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贸易反洗钱能力。  相似文献   

20.
反洗钱在社会、政治、经济、金融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国际社会已形成一套以"风险为本"为核心原则的反洗钱框架,但对于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很多反洗钱主体而言,真正要做到以风险为本仍任重道远.本文依据风险为本的原则,研究了银行反洗钱资源配置策略.通过创新性地利用带"中途退出"和"止步"的多维M/M/c/N排队系统来模拟银行反洗钱工作体系,构建了银行反洗钱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模型,进而推导出一种以风险为本的精细化反洗钱资源配置策略,旨在帮助银行实现对有限反洗钱资源的合理配置.理论研究后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模型的优越性.本文期望通过分析外部洗钱风险状况、银行反洗钱资源禀赋与资源配置成本等因素对以风险为本的反洗钱资源配置产生的影响,为银行反洗钱工作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