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究竟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还是“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对样本1978—2009年年度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信贷总量还是货币供应量都与经济增长目标存在正向的协整关系,并且都不与物价稳定目标存在协整关系,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最终目标只是经济增长而不包括物价稳定,即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的实际效果是围绕经济增长来体现的,而币值稳定不能被认为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并获得国际收支平衡感。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都会有所调整。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将目标定位在物价就稳定上。自2013来,中国住房价格快速上涨,同比增长为5.2%。可见,房价对物价的冲击是非常大的,需要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物价。本论文着重从货币政策视角针对物价稳定与房价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法定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正当性基础,在法律意义上是货币政策决策、执行的目的要件。各国货币政策的早期法制基本上采取多重目标的模式,但是由于诸法定目标彼此冲突,以致实践中货币政策遵循动态单一目标。20世纪90年代通胀定标制兴起,各国货币政策法制转向单一法定目标。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几经转变,从不规范、不明确走向法定、清晰,但是三重目标的法律表述仍然存在问题。我国应当引入通货膨胀定标制,明确"物价稳定"为货币政策的单一法定目标,授权国务院对物价稳定目标予以量化,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相似文献   

4.
资产价格波动、银行体系稳定与我国货币政策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资产价格波动与物价稳定的关系入手.通过探讨货币政策在保持物价稳定与银行体系稳定目标之间的冲突,研究了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资产价格的波动作出反应的问题,提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资产价格波动,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银行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币值、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矛盾,一国货币政策很难同时达到多个目标.因此,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始终是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中争议最多的问题.新时期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在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选择,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6.
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其最终目标既包括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内部均衡目标,也包括国际收支平衡的外部均衡目标。内外均衡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同时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内部均衡目标也存在一定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是刻画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也是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尺度。研究主要阐述弗里德曼-菲尔普斯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并评注两种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所反映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最后强调了通胀预期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取舍一直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对外收支平衡之间游弋.转型时期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传统四大目标充实了新的内容,使得我们需要对传统的调控经济的目标和工具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8.
汪洋 《金融与经济》2001,(11):25-28
根据九七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现实,社会各界要求中央银行“采取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因此有专家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多目标约束。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我国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汪洋博士(在读)为本刊撰文着重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内涵以及稳定币值、稳定物价与稳定货币的重大差异,指出我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外部均衡的目标约束下,实际演变成人民币汇率稳定优先于国内物价稳定的政策选择。文章分析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与人民币物价稳定的冲突并探讨了中国经济在目前外需不足的情况下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9.
一、货币政策目标所谓货币政策,就姓作为(货币)政策主体的中央银行(或有关货币管理当局)运用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一种经济管理行为。货币政策目标,即最终目标。目前在西方国家比较公认的主要目标有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取舍一直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对外收支平衡之间游弋。转型时期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传统四大目标充实了新的内容,使得我们需要对传统的调控经济的目标和工具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1.
郭建伟  哈斯 《上海金融》2005,106(12):28-30
最近10年,货币政策委员会的集体决策模式成为中央银行一个非常突出的发展方向。委员会决策有助于保证货币政策决策质量、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管理目标。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委员会需要还其本来面目,从单纯的咨询机构转变为真正的货币政策决策权力机构,为实现我国物价长久稳定以及促进经济长期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相互矛盾性导致了单一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难以解决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我国长期以来以稳定物价为主要最终目标,把货币供应量M2为中间目标,以基础货币作为操作目标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已经难以解决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长但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矛盾.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嗜待转变,失业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涵盖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然而近年来由于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等问题积累,已迫使央行并不能像发达国家货币当局一样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就曾强调"我国当前货币政策仍要坚持多目标,要注重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目标之间的全面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及两者间的协调搭配意义重大.通过分别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及金融稳定指数,运用动态时变参数TVP-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并以此来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协调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短期和长期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实现金融市场稳定,但实施时要注意货币政策的影响;物价和资产价格涨跌不一致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可能会面临政策目标的相互"冲突",物价和资产价格出现"双涨"或"双跌"时,两政策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5.
数月前,央行公布了“社会融资总量”指标,有消息说央行可能会以此作为新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社会融资总量大体指非金融部门当年所获得的全部新增融资(含股票和债券融资)。如传言属实,应该说这是一个重要变化。若此.我们不禁要问:社会融资总量是否应该且能够成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这一变化是否有助于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物价稳定?为了推动讨论,作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不成熟看法,供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及其性质判断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又称货币政策中期目标、中介目标,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变量指标.通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应用,中央银行能够更好地测知货币政策的效力,判断货币政策目标可能达到的程度,从而确保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迅猛发展,股票价格的变动对物价、就业、国际收支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从货币需求稳定性、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调控方式等方面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要利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对股票市场进行调控,使其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协助其他调控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18.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如果房价波动影响到了这一目标实现,那就应该运用货币政策来展开调控,这是我国运用货币政策调控房价的法律依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我国房价波动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非常显著,从而证实了运用货币政策调控我国房价的合理性,由此提出我国货币政策要密切关注房价波动,适时运用合适工具组合调控房价,从而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物价统计的意义中国人民银行1985年11月决定更深入地进行物价调查,编制物价指数。这次编制的是生产资料消费者价格指数。中央银行编制物价指数有以下意义。一、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要求编制物价指数,物价稳定是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物价总水平一般用物价总指数来表示。物价总指数是用来反映不同时期某一类或全社会商品价格变动加权平均了的相对数。我国规定:中央银行、专业银行“金融业务活动,都应以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的一般理论分析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的原因 1、政策时滞的存在.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以后,货币当局必须利用政策工具的操作去实现这一目标.但是经济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认识到从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往往存在一个相当过程的时滞,因此为了更好的监测和控制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必须借助于一些能够较为迅速地反映实际经济运行状况的经济指标来观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现状况的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