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对广西与江苏1978—2007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检验,表明两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两省的金融规模的扩大都能正向的促进经济的增长;长期因果关系表明:广西的金融发展属于供给引导型,而江苏的金融发展属于需求跟进型;而在短期,广西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而江苏的经济增长是金融规模指标的格兰杰原因,金融结构指标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1978-2008年时间序列,利用协整与格兰杰(C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采用金融发展规模、效率以及股票市场规模等指标,研究了安徽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方向性问题.结论是:安徽金融规模的扩张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金融发展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反过来,经济增长并没有促进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WIOD),实证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提升国家或产业的全球价值链长度、前向参与度和后向参与度,但是会降低其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分工地位。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并经异质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缓解融资约束和提升创新能力作为中介渠道显著增强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门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一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4.
利用我国1978—2009年度农村经济金融数据,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结论认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其中农村金融规模、结构和效率对农村产业结构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农村金融规模与农村产业结构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金融效率和农村金融结构的Granger成因,反之则不成立。  相似文献   

5.
中国信贷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采用带有控制变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利用协整关系检验法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从银行信贷规模、信贷结构和信贷效率三个层面对中国银行信贷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信贷发展在规模扩张、结构调整和效率变化三个层面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关系和双向的因果关系,当前存在的银行离心倾向与金融资源体外循环将导致经济增长中的要素枯竭,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复合型的,既依赖于金融资源的数量扩张,又来源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陈勇 《时代金融》2013,(8):41-42
本文对新疆199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运用Granger因果分析模型,以探讨新疆金融发展的规模扩张、结构调整及效率变化三个方面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因果关系。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结构与我区城市化发展具有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同时,金融效率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区城市化进程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金融发展效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张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则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王静 《金融论坛》2023,(3):32-39
本文基于“沪港通”实施的准自然实验对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二者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融资约束是阻碍中国企业沿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关键影响因素,资本市场开放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3)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是企业改善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重要途径,资本市场开放通过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效率而促进企业改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垂直专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探讨了我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与特点。中国在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的规模上位列发展中国家首位,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参与垂直专业化深度方面仍有差距。在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价值链上中国处于低增值环节。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进程在近十几年呈加速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东亚国家的产品生产工序通过全球分工体系持续向我国转移。  相似文献   

10.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贸易战是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企业间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国家层面的延续。本文通过古诺竞争模型证明,贸易战是产业竞争、全球价值链竞争在国家层面的反应和延伸,不断缩小的收入差距对两国贸易形成支撑,客观存在的技术差距导致价值链分工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本文构建了形成价值链上的关键行动者、培育国内价值链、价值链全球布局、国际外包政策在内的四个维度,从而提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选择包括尽快制定基于全球产业链的产业发展计划、基于全球产业链的演化趋势培育区域性“链主”、构建内外统一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发挥本土市场规模优势集聚高端要素。  相似文献   

11.
论文构建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基于共享金融的视角运用向量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普惠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普惠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普惠金融发展对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促进效应要大于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效应。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上海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证上研究上海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上海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上海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规模的格兰杰原因、金融发展结构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效率的格兰杰原因,滞后2期的金融发展的效率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从短期来看,上海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比较显著的。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完善上海金融结构与提高金融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1978~2013年的数据为样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率、金融相关比率以及存贷款比率之间内在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这种协整关系均表现为负向作用;金融相关比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率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但存贷款比率即金融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率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这说明金融效率的提升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金融业应大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高新科技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民族地区8省区1997—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Geweke分解检验、协整检验及建立协整模型等方法对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和贸易开放的互动关系展开实证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互抑制的互动关系。具体表现为:金融发展规模与贸易开放之间存在较强互动关系,且以金融发展规模对贸易开放的影响为主导;金融发展效率与贸易开放之间的互动关系尚不稳定,且主要为贸易开放对金融发展效率的影响;金融发展结构与贸易开放之间尚未形成长期稳定互动关系。民族地区需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金融发展与贸易开放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充分发挥金融发展和贸易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全球生产分解模型,实证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全球失衡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会对经常账户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全球失衡,且采用上游供给的前向参与对全球失衡存在正向作用,而采取下游需求的后向参与对全球失衡具有负向作用,即不同参与方式对全球失衡具有差异化影响。本文还发现,全球价值链分工参与深浅复杂程度差异、产业类型参与差别对全球失衡均具有差别化影响。本研究为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等国家间不必要贸易争端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6.
王海峰 《中国外汇》2019,(22):44-47
全球产业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要素和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并降低投资经营风险的重要方式。以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国际化和社会信息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极大提升了全球产业分工的速度和质量,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通过利用其在价值链、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的主导地位在全球进行布局,也影响着国际产业分工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区域金融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斌  伍艳 《海南金融》2009,(4):18-21
本文主要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法,运用回归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四大区域金融发展与各地方的政府行为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四大地区的金融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均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其中东、西地区金融发展与政府行为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而中部与东北地区存在着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数字互联互通三个维度,利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10—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各东道国的数字“一带一路”建设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实证检验了数字“一带一路”对沿线东道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一带一路”有利于提高沿线东道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并以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效力最为明显。数字“一带一路”主要通过促进东道国出口产品质量改善、人力资本升级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驱动价值链升级,但不同子维度的作用效果不同。从行业异质性看,数字“一带一路”对中低技术制造业、电信业和贸易服务业的影响最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一带一路”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存在国家间的示范效应,能够增强各东道国发展的整体性,弥合“数字鸿沟”,有利于各国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与国内企业分工的互动关系对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企业分工能够缓解GVC地位攀升对企业创新的负面边际影响,其机制在于“俘获效应”的缓解和“吸收能力”的提升。区分企业参与价值链不同环节后发现,创新“俘获效应”仅存在于GVC上游环节嵌入度深的企业中,企业位于GVC下游环节则以“吸收能力”为主导,这导致国内企业分工在不同GVC嵌入环节产生了异质性的创新后果。本文的研究从生产环节证实了国内外分工在企业不同发展环节的相对作用,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参与全球价值链是世界各国企业融入国际贸易分工体系的重要途径,跨国并购是重要的企业投资方式,但二者间的关系在已有研究中鲜有涉及。本文利用2007—2019年全球价值链和跨国并购数据,从并购网络和并购倾向的角度深入分析全球价值链对跨国并购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对跨国并购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并购网络方面,价值链嵌入程度越高的国家(地区),其并购网络中心度越大,在并购网络中的地位越高;在并购倾向方面,国家(地区)的价值链嵌入程度越高,该国(地区)企业越有可能对跨行业或高TFP国家(地区)的企业发起并购。此外,处于价值链下游的国家(地区)更倾向于通过跨国并购突破“低端锁定”的困局。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研究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并购行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