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涛  鄂永健 《新金融》2010,(1):27-29
通过对外汇占款变化和货币供应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外汇占款对广义贷币和储备货币均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外汇占款主要通过影响基础货币来影响总体贷币供给;汇率制度改革放大了外汇占款对储备货币的影响,近年来外汇占款已经成为国内流动性的重要来源。建议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加大对境外资金流八的监管力度,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以避免因外汇占款增长过快而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2.
我国近年来外汇占款随着外汇储备快速增加而持续增长,外汇占款成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通过基础货币直接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本文详细分析了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内在联系,接着阐述了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供给总量、结构以及供给量内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林福和 《金融纵横》2010,(11):44-48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扩张,外汇占款逐渐成为央行基础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通胀压力。本文基于货币数量理论,利用2001年到2009年的月度数据,借助谱分析和SVAR模型从时域和频域分析外汇占款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波动性、时滞性以及冲击效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通过外汇占款渠道会加大基础货币投放,进而产生物价上涨的压力这一传导路径还是畅通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外汇占款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而持续增加,外汇占款的增加对我国货币供给产生影响。本文首先从我国外汇占款持续增加、外汇占款在货币供给中比重不断上升,这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外汇占款问题的现状;然后根据对我国外汇占款问题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2年以来,随着国际收支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化,外汇占款呈现趋势性下降,再贷款逐渐取代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给的主渠道。本文从央行、商业银行以及企业资产负债变的角度,分析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对金融市场、资金价格以及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从外汇占款向再贷款转变过程中,货币政策会自动产生"紧缩效应"——商业银行存贷比下降、社会融资成本上升、资金价格波动加剧。为了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货币,货币当局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并更加注重逆周期调节。  相似文献   

6.
经济形势面临新通胀因素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国内外通胀压力联动,货币流动性宽裕的局面不会改变,近期对房地产市场的严厉调控可能带来资金的"挤出效应";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贷币供应的主要来源,央行的外汇占款冲销干预不够和宽松信贷造成流动性泛滥;应对通胀必须切实把好流动性总闸门,首先应控制货币发行增量,这就必须让贷币政策回归物价本位、控制M 2增长率和信贷规模、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引导外汇占款;其次.应合理疏导既有的货币存量,可采取的方法包括加息、扩大直接融资、人民币升值、财政政策回归稳健等.  相似文献   

7.
《会计师》2014,(5)
本文从会计核算视角,系统梳理了外贸方、受投资方、结售汇银行和中央银行外汇占款相关业务会计处理流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外汇资金以及外汇占款人民币资金流向。文章通过数据分析,提示我国目前外汇占款对冲机制的不可持续性。由于存在三元悖论,我国外汇占款的急剧增加,已经极大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并对国内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均衡形成巨大冲击。因此,要解决外汇占款问题,主要靶点不应是外汇占款本身,而是如何实现对冲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8.
赵彬  周嘉南 《金融与经济》2012,(10):39-41,38
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随着时间的不同,外汇占款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本文基于2005~2011年月度数据,运用结构突变模型分析发现,外汇占款在金融危机前已经发生了结构突变,产生了趋势性的根本改变。因此,当前必须对外汇占款的新变化引起高度重视,并将外汇管理的目标由"控流入"调整为"促平衡"。  相似文献   

9.
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冲击及调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外汇占款的大幅度增加,改变了我国货币供给的结构,限制了国内货币政策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为此,应当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分流外汇储备,纾缓外汇占款压力;进一步加快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基础建设,夯实市场基础,拓宽央行货币调控的空间;进一步完善外汇占款的冲销策略和手段,提高外汇冲销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一是外汇占款增加。资产项目中的外汇占款主要是以外汇储备资产为主。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是同向变动的,外汇占款越多,基础货币增加会越快。二是央行票据下降。央票发行和基础货币是反向变化的,央票发行得越少,央行冻结的资金会减少,基础货币会增加。从去年11月起,我国央票存量已逐渐明显下降。三是政府存款开始下降。通常,中央政府存款的增加意味着基础货币的减少。在我国全力保增长的经济形势下,中央政府不断加大投资支出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罗红华 《会计师》2014,(3):26-27
本文从会计核算视角,系统梳理了外贸方、受投资方、结售汇银行和中央银行外汇占款相关业务会计处理流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外汇资金以及外汇占款人民币资金流向.文章通过数据分析,提示我国目前外汇占款对冲机制的不可持续性.由于存在三元悖论,我国外汇占款的急剧增加,已经极大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并对国内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均衡形成巨大冲击.因此,要解决外汇占款问题,主要靶点不应是外汇占款本身,而是如何实现对冲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2.
路程 《金卡工程》2009,13(2):159-159
外汇占款的大幅度增加,改变了我国货币供给的结构,限制了国内货币政策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为此应当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分流外汇储备,缓解外汇占款压力;进一步加快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基础建设,拓宽央行货币调控的空间;进一步完善外汇占款的冲销策略和手段,提高外汇冲销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外汇占款在我国的货币供给机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汇占款的大幅波动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在短期内,我国在应对外汇占款减少所带来的被动紧缩效果时,考虑政策的滞后性,政府需要预测并适时采取货币政策以对冲其收拢市场流动性的措施因此不免会由于判断失策导致流动性过剩或过紧;所以在长期中政府就有必要逐渐将货币政策执行由数量型转型至价格型,以削弱外汇占款对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加剧,外汇占款持续攀升,导致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形成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理论与经验数据均发现巨额的外汇占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因此,我国应采取扩大内需、加大境外资本流入的监管力度、扩大资本流出渠道等措施来缓解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外汇占款对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悦 《新金融》2003,(7):12-13
一、外汇占款在我国货币供给中的地位 外汇占款是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一个途径.这一点可以从简化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看出.当商业银行将外汇出售给中央银行时,中央银行的资产增加,同时会将等值的本国货币记入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也就是增加了他们的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就可以按比例扩张信用,增加货币供应量(见表一).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整体流动性宽裕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之下,6月份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出现自去年11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这表明资金净流出的态势,加大了货币市场紧张的压力。面对这种局势,本文在清楚的阐明外汇占款变化的货币政策背景和其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之后,分析了近来外汇占款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最后给出了下半年外汇占款可能的走向趋势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宏观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当前我国最为关注的经济问题之一。本文从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出发,采用2002-2010年的月度数据,定量分析了广义货币M2增长的主要来源及其与M2变动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前外汇占款是广义货币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金融危机后外汇占款为国内信贷扩张提供了支持,而国内信贷扩张最终导致广义货币的迅速增长,所以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过多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货币总量(M2)快速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货币总量最大的国家。央行外汇占款迅猛增长是推动货币总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融资结构和大规模投资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剧了货币的快速扩张。控制货币总量的低效扩张,不仅要着眼于控制和用好增量,而且要注重调整和盘活存量,尤其是要调整压缩央行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分流央行外汇储备,不仅能够逐步降低货币总量,还将给金融和财政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并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说明了我国当前外汇占款的严重形势,及其对货币投放量、通货膨胀、货币投放方向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在文未给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而美元汇率偏弱,使我国承担了很大的外汇风险。为了规避外汇风险,调整外汇结构,央行领导提出“藏汇于民”的思路,这个政策无疑有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少由外汇占款引发的被动货币投放,防范金融风险。由此引申开来,能否也允许“藏金于民”,运用黄金货币职能,调整经济发展,为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深层次的问题起到一些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