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思斯 《中国外资》2010,(22):40-40
观察美国次贷危机,对比一下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加强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警示,并提出了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在位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方面能引以借鉴。  相似文献   

2.
观察美国次贷危机,对比一下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加强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警示,并提出了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在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方面能引以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外汇管理》2008,(5):24-25
始自2007年春夏之交的美国次贷危机已历时一年。有目共睹,一年来这场危机如洪水般席卷全球,并引发了一连串金融市场大“地震”。当前,国际金融市场面临着进一步震荡与调整的考验,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随时释放。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现象透析次贷问题的实质?如何看待国际金融体系正在面临的风险?次贷危机未来是否会演变为更大乃至新型的金融危机?如何应对这一危机?中国经济特别是国内银行业如何趋利避害、积极做好风险防范?为此,本刊特约数位权威专家学者撰文,并独家专访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特别策划、组织了“次贷危机的系统性风险与防范”专题。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备受瞩目,促使巴塞尔委员会重新修订流动性监管规则。我国因为市场经济不健全,金融程度不高而受此次危机的直接影响较小,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顺周期性问题应引起监管当局重视,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并防范审计风险,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内部审计风险特点的基础上,对防范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西贝 《云南金融》2012,(4X):136-136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一直影响全球至今。这场源于金融衍生品的危机破坏力之强,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测。这就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坚决重视对相关的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防止类似事情在我国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7.
张西贝 《时代金融》2012,(12):136+148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一直影响全球至今。这场源于金融衍生品的危机破坏力之强,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测。这就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坚决重视对相关的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防止类似事情在我国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对世界金融业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世界经济步入了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货币升值、产业结构调整、刺激政策软着陆等多重压力和任务,在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急速上涨的形势下,如何防范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将是商业银行及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回顾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与启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现状和风险,从而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的手段和对策,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次贷危机对各国的影响超出预期。反观本次危机爆发的根源,银行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在利率变动、房市逆转的情况下无法提供资产化证券所承诺的现金流,现金链条断裂使得次贷危机不断升级和蔓延。商业银行在本次危机中体现出风险管理有效性不足的缺憾。本文旨在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分析商业银行对次贷借款人评价及监测、房市认识出发,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发展现状,提出区别分析借款人收入层次及利率敏感性、房地产市场与政策走向联动关系防范对于疏导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现实意义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正在向世界各个国家地区、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蔓延,造成全球金融经济形势动荡不安。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如何妥善处理好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不断增强对经济、金融规律的认识和判断能力,统筹风险、成本、收益的长期平衡,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部分声名显赫的金融大鳄损失惨重。由于特殊的金融体制和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这次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较小,但是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对金融机构的启示和警戒我们不能够忽视。文章通过相关具体数据分析了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并从海外投资、信贷业务、金融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了次贷危机对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启示,最后从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完善信贷结构、合理进行金融创新、完善金融监管和加强自身风险评估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与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2.
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对各国的影响超出预期.反观本次危机爆发的根源,银行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在利率变动、房市逆转的情况下无法提供资产化证券所承诺的现金流,现金链条断裂使得次贷危机不断升级和蔓延.商业银行在本次危机中体现出风险管理有效性不足的缺憾.本文旨在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分析商业银行对次贷借款人评价及监测、房市认识出发,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发展现状,提出区别分析借款人收入层次及利率敏感性、房地产市场与政裳走向联动关系防范对于疏导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现实意义覆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李慧娟 《时代金融》2012,(11):99-100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水平的提高,国际化程度的加大,国别风险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业务。加上近几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国别风险事件接连发生,对现有国别风险分析和控制实属必要。本文从国别风险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国别风险的影响因素,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李慧娟 《云南金融》2012,(4Z):99-100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水平的提高,国际化程度的加大,国别风险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业务。加上近几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国别风险事件接连发生,对现有国别风险分析和控制实属必要。本文从国别风险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国别风险的影响因素,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它以其自身的优点满足投资者的需要,我国少数商业银行也展开了试点工作.然而,2008年的次贷危机给世界敲响了警钟,证券化产品在发挥其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风险.提前偿付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都制约着其发展.文章主要以次贷危机为背景,结合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研究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为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行业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因其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风险的高度外部性与危害性,一直是政府部门、实业界、理论界乃至平民百姓关注的焦点,而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防范银行业风险的重要保障机制。本文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改进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推进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等问题加以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结合对美国次贷危机诱因及目前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分析,提出防范风险的核心是建立一套与我国金融安全相适应的一系列机制。  相似文献   

18.
自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以来美元持续疲软,国际汇率持续动荡,特别是近一年又爆发了欧债危机,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这给我国的进出口企业的带来的严峻地挑战。作为我国外贸前两位美国和欧洲市场经济不景气,以及对剧烈波动的外汇市场,我国进出口企业要想度过此次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就需要在开辟新的国际市场的同时注意加强外汇风险特别是外汇汇兑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本文笔者主要从进出口企业防范汇兑风险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外汇汇兑风险产生的原因,并着重探讨了进出口公司汇兑交易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深层次开放.国外同行加紧染指国内金融市场这一蛋糕.国内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前景尚不明朗。由于国内银行所持有的与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不大,此次始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有限。但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我国金融机构也不能放松警惕。更应利用这段“警备”时间,积极思考.对症下药,加紧风险防范“磨合”,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次贷危机在金融市场的全面爆发最终传染到美国的实体经济,并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在国外银行业受次贷危机肆虐时,中国银行业已经和即将受到的影响又有几何?本文试从次贷危机的演变过程与形成机理剖析人手,通过分析探讨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与启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工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