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业智能的本质是提取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化的分析,揭示银行运作和市场情况,帮助管理层做出正确而明智的经营决定。商业智能在银行业的应用也就是数据仓库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完善,金融业务处理能力的不断扩展,大量新的服务手段不断应用,使得金融部门需要处理的业务种类和业务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银行业要在竞争高度激烈  相似文献   

2.
在数据大集中已经大致完成的背景下,商业智能(BI)应用成为战略转型中的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选择。我国一些较大型的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建设银行的个别分行等现已应用商业智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在现有的条件、环境下,银行业应该采取何种商业智能应用策略,从技术层面应该如何推进商业智能应用,是业内相关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4年2月24日,中国光大银行宣布首次将数据仓库技术应用于国际结算业务分析,通过与商业智能厂商的良好合作,开展了风险分析、客户分析、多维钻取等多项种商业智能应用,并于2003年上半年成功地完成了系统的开发、上线和全国推广,这标志着BI(Business Intelligence)在我国银行业得到了成功应用。目前,商业智能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都有很好的规划应用。  相似文献   

4.
银行业早期以准确快速的记录和查询数据为目标的需求已远不能满足要求,目前银行需要可随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提取管理人员或业务人员所需的各种信息,以此为依据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在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提取新的知识和见解,是商业智能(BI)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我国加入WTO之后,企业直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在我们原来所不熟知的国际贸易游戏规则下运行。我国金融业也进入全面开放的挑战。因此,银行业如何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的建设经验,来逐步营造和增强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为迎接入世的挑战正在加紧进行机制转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建行、中行、工行都已成功上市.但是在银行业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银行业内部的风险防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近年来几乎家家银行都发生过大案要案,而且涉及的金额都相当大,数千万、上亿的大案频发.这些案件的发生,大多与执行会计制度不严,会计监督乏力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目前银行业在加紧改制和积极拓展业务的同时,注重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是我国当前银行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谢德海  吴玉峰  林启 《金融会计》2013,(2):12-15,44
共享服务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在大型跨国集团企业中出现不少成功案例,银行业也开始着手建立共享模式。本文认为银行共享业务的发展呈现出“先财务、后主营”的趋势,并结合银行集中共享的意义,重点探讨我国银行业实现共享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姬玲 《甘肃金融》2001,(5):27-28
我国加入WTO之日日益迫近,与国际银行业的竞争势在必行.国际银行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技术手段、市场网络、服务功能和成熟的业务推销经验等均对我国银行业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同时也必将促进我国银行业在各方面的完善与提高,并向国际化迈进一大步.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一个框架,分析银行并购对银行稳定的影响机制,认为银行并购可能通过影响单个银行稳定,进而影响银行体系的影响,也可能通过影响银行业市场结构来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通过对我国银行业并购影响的研究文献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业并购总的来说是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稳定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金融电脑》2011,(9):94-94
本刊讯由微策略软件(MicroStrategy)和Teradata天睿公司联合举办的“银行业移动商业智能应用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探讨移动商业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应用现状和前景,重点介绍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高端数据仓库在iOS移动终端上的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1.
在竞争模式下,传统银行利用金融科技创新产品与服务,以此促转型升级。为了探讨在金融科技冲击下银行如何转型,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金融科技的概念、现状及我国银行业在金融科技冲击下转型的趋势,然后对比分析发达国家金融科技助力银行转型成功的实践经历,从这些国家成功的经验中得出数字智能化、平台合作化、融资去中心化和资产轻型化的路径启示,对金融科技背景下我国银行业转型升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银行业应该在总结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分析银行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趋势。一个基本判断是:我国银行业将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交互影响中前进,加强金融创新和规范金融监管将是未来的主题,银行业服务将在回到基本面、加强诚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及全方位、多元化经营方面开展更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而银行存款保险清偿责任由国家承担的隐性存款保险代之。这一做法加重了财政负担,不利于货币政策和市场竞争。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制和制度的一项紧迫地战略性任务。从分析韩国成功应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挤兑潮"入手,论证了建立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与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阐明建立我国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银行业市场改革不断深入,截至2010年8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在A股市场成功上市,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翻开新一页.随着商业银行上市这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演进,我国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越显重要.新形势下对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内部公司治理需进一步完善.基于我国上市银行内部公司治理现状,本文从三个角度入手分...  相似文献   

15.
X效率理论是近20年来在西方经济学界兴起的经济理论,它对于我国加强银行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银行业逐步对外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银行业保护期的日益临近,银行业的改革也进入到了关键时期,如何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绩效和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银行业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提高银行业的成本效率,将是政府和银行业改革者面临的当务之急。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结果。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1月,本刊曾经就商业智能在银行业的应用以专题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和剖析。在专题中,北京大学唐世渭教授等人撰写的《数据仓库在银行业管理信息化的作用》、NCR(中国)有限公司王闯舟撰写的《数据仓库技术及其在银行业的应用》以及本刊记者采写的《打造智能化的商业银行》均在业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时至今日,商业智能、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已经不再是新鲜的概念。金融行业很多领域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积极地了解商业智能的理念,学习相关的知识,掌握重要的分析工具。我们看到,尽管此前有一些金融机构在基于商业智能理念搭建数据仓库、实施数据挖掘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也有一些金融机构通过不懈的努力尝到了“螃蟹的鲜味”。2005年6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香港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商业智能及其在金融领域应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近百位来自于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及监管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围绕主题进行了多层次的研讨。本刊记者全程跟踪此次研讨会,针对一些演讲嘉宾进行独家专访,希望通过对一些重点问题的展示和分析,能够帮助读者重新认识、了解商业智能。  相似文献   

17.
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银行业监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颁布,为实现有效银行监管提供了法律保证。但纵观我国银行业发展和银行监管现状,如何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仍是我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力图通过对我国目前银行监管状况的比较分析,探寻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997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改革进行了总结和回顾,指出了这是中国银行业经历的一次本质意义上的深刻变革,体现出了外在与内在同步、主体与多元协调、开放与主导结合、渐进和持续匹配、监管与被监管互动等5个方面的显著特点。本文认为,我国银行业的这场深刻变革意义深远而重大,使得我国银行业整体具有了持续稳健发展的内在基础、外部环境以及良好的潜力和预期。在总结反思我国银行变革的深层因素和经验的基础上,文章得出了今后保持我国银行业持续稳健发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形势愈加严峻,中国银行业即将面临外资银行强有力的挑战,大力加强金融创新和研拟银行业信息系统发展的新策略成了当务之急。据业内统计,2001年银行业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已逾100亿元!而目前中国银行业广泛探讨及正在实施的“数据中心大集中”模式则是银行在IT投资方面最关心的事情,已成为银行的一种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我国银行业金融体制改革后,在银行消费关系中存在着监管制度缺失、银行消费者缺乏金融知识、银行经营者轻视消费者权益等问题.本文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加强银行监管、制定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等建议,以此促进我国银行消费关系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