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汇率风险日益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外汇衍生产品是对冲汇率波动的便捷工具和防范汇率风险的有效手段。以国内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6~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对外汇衍生品与人民币汇率风险暴露之间量化关系的研究表明,外汇衍生品对我国银行汇率风险暴露系数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有效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冲击,具体而言,当外汇衍生品的对冲比例提高1%,汇率风险暴露系数可平均提高0.11。  相似文献   

2.
朱孟楠  徐云娇 《金融研究》2022,510(12):36-54
本文基于2001—2019年上市公司年报中关于外汇衍生品的使用信息,研究发现,使用外汇衍生品的上市公司相比未使用的公司发起并购的概率更低,但并购的市场和经营绩效有所提高。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通常以企业自有资金进行现金支付,外汇衍生品的使用大幅降低了公司出于预防性动机而持有的现金,从而降低了公司发起并购的概率。此外,进行汇率风险对冲可避免公司因持有大量自由现金流而发生的过度投资行为,从而提高了公司的投资效率。总体而言,使用外汇衍生品进行汇率风险对冲可使上市公司更注重并购质量而非并购数量,从而实现“少而精”的投资策略。本文研究对进一步厘清企业使用外汇衍生品的相关影响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构建TGARCH-M模型以及CGARCH-M模型发现,由于外汇风险溢价的存在,我国非抛补利率平价条件失效。并且,TGARCH-M模型中的非对称项系数表明,人民币升值时汇率波动程度比人民币贬值时大;CGARCH-M模型的波动成分表明我国外汇波动主要受经济基本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ARCH类模型的VaR方法在外汇风险计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将残差项服从t分布的ARCH类模型应用于我国外汇风险的计量。通过美元/人民币汇率日波动率VaR值的实证分析发现:(1)ARCH类模型预测得到的VaR值都能很好地拟合美元/人民币汇率日波动率的实际情况,美元/人民币汇率存在明显的ARCH效应;(2)基于ARCH类模型预测的VaR值其计算精度基本上都超过了J.P.Morgan公司RiskMetrics所采用的EWMA模型,这验证了本文选取ARCH类模型以及考虑残差项服从t分布的合理性;(3)ARCH类模型中以TARCH-M(1,1)模型计算结果最为理想。本研究可为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以及外汇投资者规避外汇风险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汇率水平受国内外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决定过程非常复杂,同时汇率的波动也对市场各参与者的判断和决策过程产生反作用,有关汇率决定的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一、远期汇率决定的理论综述汇率决定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金本位时期大卫.休谟的“物价?金币流动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汇率是由两种货币的实际含金量之比决定的,汇率的波动会自动控制在黄金输送点之内。1918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尔.卡塞尔发表了《外汇反常的离差现象》一文,首次提出“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概念,1922年他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奠定了远期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基础。卡塞尔对汇率决定理论的贡献主要有:首先,他从货币的购买力职能这一角度来研究不同国家货币交换的问题,对汇率决定这一复杂问题给出了一个简洁有力地描述;其次,卡塞尔是用货币分析法研究汇率决定的先行者,他始终强调货币因素对汇率的决定性作用,他的购买力平价模型也成为其他汇率决定模型的基础;最后,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鲜明的政策含义,无论是经济学者还是经济政策制定者,都将有购买力平价确定的汇率视为汇率的长期均衡水平。当然,由于卡塞尔的理...  相似文献   

6.
从购买力平价角度看,中国的相对物价比国外的低。这个矛盾可以通过两个方式解决,一是物价,二是汇率,这就意味着或者中国的物价上涨,或者人民币汇率上升使购买力平价达到基本平衡。如果长期人为控制人民币名义汇率,就会造成现在  相似文献   

7.
以沪深两市318个上市涉外企业为样本,将2005年7月至2013年7月作为研究时段,用股票回报率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率作时间序列回归,由此得到的回归系数作为企业外汇风险暴露测量指标,用涉外企业在海外不同地区销售量的分布即赫芬达指数来近似描述经营性对冲,考察经营性对冲对企业汇率风险暴露的影响。研究发现经营性对冲与企业外汇风险暴露系数存在显著负相关的关系,经营性对冲能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上述作用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8.
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波动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成为学者和业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学者在研究外汇风险暴露的过程中发现,即使是同行业的公司,外汇风险暴露差异也很大,公司特异性因素对外汇风险暴露的水平有重要影响。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不断扩大,我国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将不断增大。本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暴露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两阶段回归方法,对影响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暴露公司特异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36%的样本上市公司有显著的外汇风险暴露,这一比例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外汇风险暴露与外部经济活动、负债状况和公司成长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外汇干预有效性评估历来都是外汇干预决策、实施及评估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对于汇率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拟合央行外汇干预反应函数,构造出合理有效的工具变量,进而修正GARCH模型在评估外汇干预有效性中的偏误。实证结果表明,1993~2004年间日本央行外汇干预操作由侧重调控汇率偏离水平,逐渐向压制短期内剧烈的负向波动转移;虽然抑制或扭转了日元相对美元的中短期升值,但却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汇率波动,带来额外的货币风险。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实证样本,将人民币汇改以后的2006—2012年作为观测期间,运用逐步回归方法考察了外汇衍生品对人民币汇率风险暴露的作用。发现外汇衍生品对汇率风险暴露系数产生显著的正效应,有效缓解人民币升值对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外汇衍生品的对冲比例提高1%,汇率风险暴露系数增加幅度在0.08—0.15区间之内,平均可达0.11。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带约束条件的均值-方差模型估算2001—2011年中国外汇储备的最优币种结构.实证过程包括三项改进:兼顾央行的多重目标,构造涵盖均值方差法和交易法的优化框架;建立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两个基本模型;对货币收益率做出两种假设——汇率服从随机游走、央行对汇率有完全预期.研究表明:单从收益-风险角度考虑,最优投资组合以韩元和英镑为主;如果考虑外债结构、贸易结构和汇率制度等约束条件,美元在最优币种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汇率决定理论新研究——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青  宋福铁 《上海金融》2006,(11):49-53
本文通过回顾汇率形成机制的有关文献、分析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引入可支配收入因素,建立了一个新的汇率决定理论———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首先,本文的切入点新颖,为了排除各种干扰因素,通过把我国的各地区假想成小国家的角度来考察新理论的正确性。国内数据的实证结果证实,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模型效果明显好于购买力平价模型。然后,将该模型运用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结果发现,现阶段人民币币值确被低估了7%~8%,但低估的幅度并不像欧、美等国所声称的那样大。  相似文献   

13.
黄鹭苇 《时代金融》2014,(8):148-149
本文先分析了自贸区汇率自由化的趋势。在此基础上简述了自贸区内的企业将面临的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和系统风险,并深入分析管理外汇风险的几种方法——远期、期货、人民币ETF、期权。同时,本文在分析中发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企业对冲汇率风险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集团开始利用司库中心来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需求。司库中心可以帮助企业集团建立跨境多币种现金池,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金集中,提高企业全球资金的配置与管理能力,实现跨境、跨业态的资金监控和头寸管理,并可以控制资金风险对盈利及现金流的影响。而企业集团如果能选择合适的司库中心设立地点,则可以利用所在地相对宽松的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外汇与境内资金的风险监控、预警和对冲。但由于企业集团层级相对多,资金涉及境内外归集,加之套保操作相对专业复杂,需要企业严格地管控其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实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远期汇率如何定价成为市场各方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探讨了远期外汇变易规避和管理汇率风险的基本原理以及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与利率平价的关系.并就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远期定价的合理形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上讲,只要合同涉及外汇收付条款以及赊销内容,就需要评估其中的汇率风险。汇率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汇率变化对合同款收付的影响、汇率变化对该类金融衍生产品损益的影响。前者是指合同约定的支付条款以外币计算,从合同订立之时至合同款结算之时,期间可能的汇率变化,可能导致一方获得更多收益,而另一方需承担一些损失。后者是指部分企业将金融衍生产品作为对冲风险、套期保值的工具,如果操作得当,可以规避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将有关收益锁定等;如果操作不当,实际汇率变化与预期不符,则会产生损失。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外汇储备增长导致了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为维持汇率稳定和防止流动性过剩,央行采取冲销干预手段对冲外汇占款。本文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冲销干预通过影响信贷资金的区域供给状况,进而影响区域信贷利率。据此,本文提出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汇率风险分担机制与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境内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越来越大,但是我国企业难以通过价格博弈向国外需求方转嫁部分汇率风险.在现行汇率制度和升值预期背景下,向银行结汇并转移汇率风险是企业处理外汇收入的优先选择.而中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实际发展状况与理想状况存在较大反差,企业结汇和购汇以即期交易为主,远期和掉期等衍生品交易规模相对较小.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受主客观因素限制,在中国外汇衍生品市场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存在较大的局限: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银行远期外汇报价导致企业参与外汇衍生品交易缺乏足够激励,并且具有单边性;银行外汇衍生品交易风险控制手段不足;市场供求不平衡.在强烈的本币升值预期下,商业银行通过向央行结汇实现了汇率风险进一步向上转移,而央行以外汇储备增加的形式被动承担了风险,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宏观政策因此受到极大制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汇率的资产组合决定论为基础,探讨了我国央行干预外汇市场对本币供给的影响机制.近年来,人民币产生升值预期,我国外币资产单边增长,央行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投放本币的方式,既维护了人民币汇率稳定,又解决了货币供给.伴随着外币资产的过快增长,这种货币供给机制势必引发外汇占款激增,理论上央行能够对冲过剩的流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央行的对冲流动性工具不能无限使用.只要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我国货币供给受纠冲击的风险就不断累积.为了化解货币危机,必须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涮整.  相似文献   

20.
期货合约被认为是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对冲价格风险的有效工具而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确定最优套期率.本文利用最小方差模型,计算AL201001合约的最优套期率,并通过和现贷价格的波动对比,评价对冲效果.结果发现,最小方差模型计算出的最优套期率并不能很好的对冲价格风险.而在加入滞后项后,对回归模型进行修正,得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