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享受着信息高度流通带来的便利和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个人金融信息泄露乃至被滥用的风险.实践中,刑法与各部门法对公民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尚未协调统一、衔接融洽,导致在面对滥用公民个人金融信息案件时,法律适用时有产生缺位或错位现象.因此,基于权利保护平等性、个人隐私权的重新释义、刑法成文法主义与明确性原则的要求,以及域外刑事立法及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个人信息的扩张保护现状,滥用公民个人金融信息行为应当被纳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规制逻辑及路径上,应转变"源头治理"的立法思路,并以刑法谦抑性原则为指导,不创设新法益、新罪名,限制对滥用行为及罪名的扩张化解释,对符合违法阻却事由的个人知情同意事项进行实质性判断.另外,对行为入罪后"情节严重"的认定应当以隐私权的法益为指导、制约,避免对"情节严重"做出突破罪刑法定原则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赵宗涛  张奥 《征信》2023,(4):45-51
以刷单炒信为代表的新型违法行为严重侵害他人的数据信用,需要刑法介入规制。我国《民法典》将数据信用纳入名誉权范畴,相应地,可将数据信用犯罪侵犯的刑法法益归结为名誉法益。现行《刑法》之下,侵犯企业数据信用行为不能定性为破坏生产经营罪,侵犯个人数据信用行为则无对应的规制罪名。鉴于此,有必要通过立法加以规范。不宜单独设立妨害业务罪等罪名,而应着眼于法益的共通性,通过修订《刑法》第221条、第246条的构成要件实现规制目标。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的规定未能完全覆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链条,不利于应对日益凸显的个人信息安全泄露事件。非法持有公民信息行为具有相当的社会危害性,增设非法持有公民信息罪是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协调平衡的结果,符合刑法立法精神,对遏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充分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及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冯文杰 《征信》2022,40(4):31-37,45
刑法中的个人征信信息以电子或其他方式记录为形式要素,以识别性为实质要素.亟须细化前置法中非法或合法向他人出售或提供个人信息的具体规则;若某种个人征信信息属于完全不真实或公开的类型,就无必要以刑法予以保护;非法利用他人征信信息实施下游犯罪无法评价的法益侵害行为已呈现类型化与典型化,应以刑法给予妥当规制.应将构建有效合规计...  相似文献   

5.
个人金融信息的刑法保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金融信息是与公民个人开展金融活动相关而产生、采集的金融交易信息及公民个人身份信息,关联到公民个人人格、财产等诸多权益,是个人信息重要而特殊的领域.现实中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侵犯行为日益频繁和严重,亟待刑法保护.侵犯个人金融信息行为类型较多,需要全面而针对地规制,既要完善现有罪名、增设专门罪名,更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相关制度建设,方为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6.
《刑法修正案(七)》的公布施行使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得以设立,揭开了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新篇章.但本罪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疑难问题亟待解决.在本罪的犯罪对象方面,应采用识别型和概括列举型定义相结合的方式对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作出界定并确保不同法律领域中个人信息的定义一致;在本罪的犯罪主体方面,应作扩张性解释,合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均可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应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完善本罪的前置性规范;在本罪的客观方面,应扩充本罪的行为方式,将“情节严重”具体化,以提高立法的前瞻性,避免在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出现争议.  相似文献   

7.
尹君君 《金卡工程》2010,14(4):56-57
随着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应用和普及,政府以及其他信息处理机构掌握和控制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和公开都有可能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扭曲和错误使用,给个人信息合法权益带来巨大的潜在危害。因此,信息社会背景下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日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刑法修正案七中关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本文在讨论个人信息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侵犯个人信息罪的主体以及国家规定和情节严重的界定。  相似文献   

8.
关于“数据权益的刑法保护”问题,在理论层面上,可从“刑法解释论”和“刑法立法论”两种路径进行探讨。“刑法解释论”探讨路径以现行《刑法》罪名体系为出发点,主要任务是揭示哪些罪名的犯罪构成之设置是以“数据权益”为规范保护目的;“刑法立法论”探讨路径是在刑法立法层面上探讨立法者为在刑法政策上实现数据权益的刑法保护这一目的,动用刑罚禁止何种行为类型才具正当性的问题。然而,两种探讨路径都将依赖于“数据权益”的内涵确定以及法益格的认定问题,换言之,是刑法法益理论在数据权益刑法保护问题上的具体运用。《民法典》第127条并非是关于数据的确权性规定,且在民法理论界关于数据权益的法律属性存在诸多争议的状况下,“数据权益”内涵不明、法律属性不清导致其并不具备作为刑法保护客体的“法益”格。当前刑法理论界存在的关于“数据权益”的刑法类法益保护模式探讨路径,是对刑法法益保护方式的误读,并未触及“数据权益刑法保护”之规范层面问题的实质。“数据安全”法益观的探讨路径则不仅混淆了现象层面与规范层面上的“数据犯罪”概念的界分,也由于没有论证“数据安全”如何能够构成刑法的保护法益,而导致结论过于武断。在理论探讨上,应该明确作为行为客体的物理层面上的“数据”概念与作为保护客体的法益层面上的“数据权益”概念之间的区别,据此明确“数据权益的刑法保护”在规范层面上是否构成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勇旗 《征信》2023,(4):31-35
公共利益可通过制定法律直接规定或运用利益衡量理论、价值判断等间接方式认定,是个人信息处理的正当性基础。个人信息为私益,个人信息保护本质上为私益保护,只有公共利益得到保障,私益保护才能实现,二者具有一致性。从公共利益角度处理个人信息,是指处理的个人信息涉及国家利益、为维护或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所必要等场景时,具有正当性,但处理时应秉持谦抑克制的态度,严格遵守比例原则,对信息主体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应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0.
袁魁 《时代金融》2014,(7X):42-42
新公司法的修改使得刑法和公司法之间的衔接产生空隙,于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解释的形式对刑法进行了修改,废除了抽逃资本罪对于实行认缴制的公司的适用。本文分析了抽逃出资罪对新公司法所确立的资本制度的法益保护及刑法规制的必要性,认为抽逃出资罪仍有保留的价值并且应当对该罪名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售后服务是产品销售的延续,同时也是建立良好顾客关系的延续,提供售后服务不仅是现代企业确保市场竞争的手段,它还可以博得客户的信任,促成客户的再次光顾,是企业留住客户的一条重要途径。售后服务的好坏是关系企业兴衰的大事,它不仅适用生产企业,同样也可用于金融行业。  相似文献   

12.
I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on loan contracting using executive deaths and retirements at other firms as a source of exogenous variation in executive turnover. After plausibly exogenous turnover, borrowers choose lenders with which their new executives hav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4.1 times as frequently, and loans from these lenders have 20 basis points lower spreads and 12.5% larger amount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benefit firms across loan terms, especially during macroeconomic downturns. Increased financial flexibility from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sulated firms from financial shocks during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they exhibited less constrained investment and were less likely to layoff employees.  相似文献   

13.
张旭艳 《新理财》2012,(1):48-49
私人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向富裕人士及其家庭提供个性化、专业化、高质量、私密性极强的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少国际大型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私人财富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4.
姜爱茹 《征信》2021,39(1):34-40
关于个人信用权的争议由来已久,个人信用权的权利主体、客体及内容具体清晰,个人信用权与名誉权、个人信息权、隐私权、人格商品化权都有很大的不同,应当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且为人格权。《民法典》提出的个人信用查询权、异议权以及更正删除权是对信用利益保护的一大进步,但对因侵害个人信用权导致的财产利益损失保护不足,应通过司法解释界定财产损失的范围,使个人信用权益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The dramatic increase in U.S. personal bankruptcy filings of the last fifteen years has focused attention on the wide disparities between different states' personal bankruptcy exemptions. These differences have been criticized both on the grounds of equity and also because they provide an incentive to move to a state with a higher exemption before declaring bankruptcy, that is to forum-shop.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atter of these objections. Using data from the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 (PSID), we estimate a Nested Logit model of the household migration decision. Our econometric approach specifically avoids the problem of endogenously induced bankruptcy filings by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filing propensity, rather than the actual event of filing, on the tendency to migrate to a higher exemption state. We conclude that while there is indeed evidence that considerations of bankruptcy laws do influence interstate migration, the actual effect is relatively modest. We estimate that, in any given year, roughly one percent of moves to higher-exemption states are motivated by considerations of differences in bankruptcy laws; by way of comparison, this is roughly comparable to the magnitude of recent estimates of welfare-induced migr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the emphasis on differences in exemptions which has been a feature of recent attempts to reform the bankruptcy code is somewhat exaggerated.  相似文献   

16.
张骏 《银行家》2003,(6):112-114
鼎足而立的三大巨头 美国的信用评分行业基本是以二战为界,分两个阶段发展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资信评分业很不发达.因为缺乏便捷有效的交通工具与通讯设施,当时只有极少数的零售商采用信用销售,而且其客户也仅局限于那些非常知名的客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极大程度的提高,促进了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需求,信用交易在发达国家已成为非常重要的促销手段,尤其近年来交易额猛增,征信公司的规模也迅速扩大.由于市场发展的需要,信用管理行业步入了现代信用管理阶段,并取得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三大信用局巨头益百利、Equifax和环联.  相似文献   

17.
Copulas: A Personal View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pula modeling has taken the world of finance and insurance, and well beyond, by storm. Why is this? In this article, I review the early start of this development, discuss some important current research, mainly from an applications point of view, and comment on potential future developments. An alternative title of the article would be “Demystifying the copula craze.” The article also contains what I would like to call the copula must‐reads .  相似文献   

18.
陶艳艳 《银行家》2005,(1):49-50
《银行家》:长期以来,公司业务一直在建设银行的发展战略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较之公司业务,个人业务在建行整个的发展战略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许会斌:建设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制定在不同阶段反映出不同的特点。在建设银行成立的头二十余年,作为国家的专业银行,建设银行执行的主要是财政职能;  相似文献   

19.
郭红亮 《银行家》2005,(12):128-131
众所周知,2004年是我国在处置德隆系和十数家券商危机,在个人债权收购政策上有重大突破的一年。10月15日,由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制定并发布《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收购意见》(以下简称《收购意见》)。11月10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发布了对辽宁证券个人债权进行收购的公  相似文献   

20.
李艳 《银行家》2006,(6):58-60
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内需政策拉动、个人财富提升,零售银行业务的市场基础越来越广阔,多数内资银行都已提出要将零售银行业务确定为今后大力发展的重点业务领域。但实际现状是,目前内资银行的零售银行服务水平尚处于“开发产品”、“铺设渠道”的起步阶段,而外资银行大都已进入“客户体验”阶段,能够提供给客户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