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林博 《时代金融》2012,(18):240
近年来,我国经常账户呈现持续顺差的现象,虽然经过宏观经济调控,但始终处于不平衡之中。外部经济不平衡给我国国内经济运行带来了压力和冲击,经常账户作为外部失衡冲击的重要传导媒介,对其进行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经常账户的冲击因素,分析了影响我国经常账户的各种经济变量,进而提出保持经常账户平衡和稳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0年以来,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凸显,中国经济面临内、外部的严重冲击,而经常账户是内、外部经济相互影响的一个重要传导媒介。基于经常账户均衡决定理论,采用1982-2010年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格兰杰检验、VAR脉冲响应等方法,研究了投资率、经济增长率和金融体系发展效率对于我国经常账户平衡的冲击。投资和金融发展对经常账户平衡具有影响,经常账户与经济增长没有必然关联,进而提出注重中长期投资规划、加强金融结构调整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朱超  张林杰 《上海金融》2012,(1):3-12,116
全球外部经济失衡呈现越来越严重的态势,关于全球经常账户均衡决定、可持续性与失衡调整的研究成果也有了快速发展。传统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主要集中在收入、相对价格、支出、结构等方面,而跨期方法与叠代模型的引入使研究有了更合理的分析框架。对经常账户均衡决定因素的挖掘深入到了财政收支、储蓄和投资、生产率冲击、实际汇率、金融制度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变动、人口结构变迁以及由此组成的综合因素。但外部失衡的理论框架解释现实的能力仍不够强,政治思维的进入将使问题复杂化。失衡调整偏重经常账户逆差调整也不适应当前的情况。未来研究中,放松一个小国开放经济的假设,更多地引入不确定性,以及经常账户逆转的临界点、预警指标及逆转的冲击效应将会被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正在本次金融危机前,全球经济不平衡成为众所关注的问题,其主要反映在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过大,而石油出口国和新兴亚洲的经常账户顺差过大。金融危机后,全球经常账户不平衡因危机而强制性地缩小了,那么全球经济不平衡的缩小究竟是可持续的,还是可能会再次扩大以及扩大的格局是什么,这将成为全球经济再平衡乃至全球汇率调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林博  朱超 《海南金融》2012,(11):25-28
近年来,外部经济失衡问题愈演愈烈,成为世界范围内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持续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重新引发了各国对于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关注。传统的经常账户研究较为单一,而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使得经常账户均衡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更多的决定因素被纳入理论模型当中。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整合出经常账户理论的一般形式,并试图建立一个经常账户均衡理论模型,进而对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重点研究中国经常账户出现盈余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与常规解释不同,我们认为不对称的市场化以及相关要素市场的扭曲是中国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这种成本扭曲人为地压低了中国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利润,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不只是刺激了经济,还带来严重的结构性风险.我们对中国2000年-2009年的要素成本扭曲值进行了估算,发现其与经常账户盈余数量非常吻合.为了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我们建议中国应该采取一揽子改革方案,集中于消除要素市场扭曲.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两岸—东南亚和美国——在经常账户上截然相反的表现是近期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特征。本文在分解经常账户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试图从储蓄与投资角度探寻影响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经常账户盈余成因,分析显示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南亚整体投资恢复缓慢、消费不振是形成其经常账户盈余的重要原因,并进一步在计量模型中对影响东南亚和中国储蓄投资的因素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存在较大差异,最后探讨性分析了降低不平衡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经常账户的失衡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失衡两大方面分析了我国外部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包括我国的产能过剩、美国贸易赤字和FDI;从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处于承接转移的地位的角度来阐述外部失衡的性质指出我国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地增加对外顺差。。  相似文献   

9.
过去十年,全球性不均衡问题逐渐成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心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外部失衡问题,研究了2008年后促使中国经常账户盈余下降的影响因素,预测了中国外部顺差的走向。本文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将保持适度。外部失衡不能反映当今中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随着中国国内经济越来越依赖投资的拉动,内部失衡问题将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10.
过去十年,全球性不均衡问题逐渐成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心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外部失衡问题,研究了2008年后促使中国经常账户盈余下降的影响因素,预测了中国外部顺差的走向。本文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将保持适度。外部失衡不能反映当今中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随着中国国内经济越来越依赖投资的拉动,内部失衡问题将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刘瑶  张明 《金融研究》2022,510(12):1-18
经常账户负向冲击及引发的宏观变量联动性通常对各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构成挑战。本文构建了融入经常账户冲击的小型开放经济DSGE模型,比较了采取不同资本账户管理工具(数量型和价格型)情景下,央行执行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盯住CPI通胀泰勒规则、盯住PPI通胀泰勒规则下,经常账户负向冲击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异质性影响及传导机制,并进行了福利分析。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经常账户负向冲击将对本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构成一定影响;第二,资本账户管理可以成为缓冲经常账户负向冲击的防火墙,价格型资本账户管理工具与盯住PPI通胀泰勒规则相结合造成的福利损失较小;第三,经常账户贸易端与收益端双重负向冲击对一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更大,但公众预期到的经常账户恶化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将有所减弱。本文认为,转型经济体央行应倾向于执行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最优货币政策应在稳定价格水平与缓释风险方面进行权衡,适度降低对名义汇率的关注度,稳慎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并可优先选择价格型资本账户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12.
自G20首尔峰会以来,如何矫正全球经济失衡成为一个共同关注的课题,全球寻找并实现危机之后的经济再平衡,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2011年2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强调已经就评估世界经济失衡的指标达成初步共识。IMF向G20多伦多峰会和首尔峰会提交的相关评估报告认为在内部经济增长目标上有明显进展,外部再平衡方面进展不大,如果不及时采取调整的措施,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可能会重新扩大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目前G20委托IMF所设立的有关纠正外部不平衡的参考性指南和数量化规则,旨在就国与国之间若干经济变量确定一揽子数量指标,进而提出纠正措施。对于中国的政策制定而言,这些指标意味着为削减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需要评估汇率升值、结构性调整以及提高社会保障支出、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等多重政策工具的潜在效果,而且不同政策选择对经济增长、货币供应、国内信贷增长、外汇储备也将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际收支平衡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长期呈现的"双顺差"非平衡状态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分析1990-2014年的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数据,探究造成"双顺差"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现状把脉问诊。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外部失衡日趋严重,其突出表现是经常项目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迅猛增加。外部失衡的加剧,对宏观经济的内部平衡产生了巨大压力,如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等,这已经引起了政府决策部门和经济学界的关注。采取何种调整政策,使经济外部和内部同时趋向平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是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面对的紧迫问题。本文运用开放宏观经济学内外平衡理论,对我国经济外部失衡的成因及其对内部平衡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内外平衡兼顾的调整政策搭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经常账户跨期分析法,考虑消费倾斜因素,对我国的经常账户动态路径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可以分为消费倾斜部分和消费平滑部分;相对于国际资本市场跨期价格,我国居民更加偏好未来消费;消费平滑部分则准确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特征。我国的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很大程度上是居民基于对未来消费的偏好和对净收入变动的预期而选取最优消费路径的理性结果,并非长期失衡的表征。相应地,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应从外部均衡转向鼓励居民消费、优化收入分配,以实现居民福利的改善。与此同时,经常账户顺差扩大的趋势也将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经常账户跨期分析法,考虑消费倾斜因素,对我国的经常账户动态路径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可以分为消费倾斜部分和消费平滑部分;相对于国际资本市场跨期价格,我国居民更加偏好未来消费;消费平滑部分则准确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特征.我国的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很大程度上是居民基于对未来消费的偏好和对净收入变动的预期而选取最优消费路径的理性结果,并非长期失衡的表征.相应地,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应从外部均衡转向鼓励居民消费、优化收入分配,以实现居民福利的改善.与此同时,经常账户顺差扩大的趋势也将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快速下降,引发了关于经常账户变化到底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的争论。从储蓄投资角度看,近年来经常账户盈余下降主要是投资率的快速上升所致。本文通过对我国投资率的决定因素分析为经常账户变化提供一种解释。将投资率的变动分解为结构性因素、内部周期性因素和外部周期性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上述三大类指标进行计量分析发现,2007-2012年结构性因素所致的投资率上升占总投资率上升的55.5%,周期性因素的贡献则占36.4%。因此,金融危机后我国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的。  相似文献   

18.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投资收益账户逆差的不断增大,经常账户顺差大幅下降,国际收支的稳定受蓟赢面:分析我国投资收益逆差的成因,探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平衡的潜在负面影响及可能引发的风险,并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是调整外部失衡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对历史上两次重大的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回顾,发现在失衡持续时期,经济体内外部目标的不一致以及国际货币政策不协调是影响相关各国调节决心和调节效果的重要原因。理论模型表明,在当前的货币金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经济货币稳定缺乏有效保护,货币政策不得不参照发达国家并实行"相机抉择"的管理。这影响了外部调整的效果及失衡国调整的积极性。加强国际货币协调合作、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缓解经常账户失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汇》2020,(5):26-28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带来了短期冲击,但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不会改变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进程,更不会改变我国外汇市场日臻成熟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方位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并基本稳定,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2019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回升,继续处于合理区间;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平稳,外汇储备保持稳定。当前,我国国际收支总体格局不会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短期影响而发生改变,未来仍有基础也有条件延续基本平衡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