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担保圈风险沿着担保链条快速蔓延传递,给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带来持续压力,进而对区域金融环境造成很大挑战。"新常态"下,各方应如何有效管控担保圈风险?本文将结合金融风险管理实践,对各方担保圈风险管控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对担保圈风险化解与管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企业担保圈风险问题开展的系列研究发现,企业担保圈是一个"小世界",任何两个毫不相干的信贷企业通过若干圈担保链奈都能产生必然联系,而且担保圈中的"多米诺效应"与"阻尼效应"是对立统一的。一旦担保圈的风险暴露,不仅影响到担保圈内企业发展,也严重威胁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甚至形成区域性金融风险。本文通过设计担保圈风险指标,选择合适的方法对风险指标未来五年走势进行前瞻性递推预测;采用拓扑网状软件揭示出一个地区重点担保圈中成千上万家企业担保关联风险传染和扩散路径等情况;提出化解企业担保圈风险并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杜朝运  吴明 《福建金融》2012,(10):36-39
增强担保行业整体竞争力,对促进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考察福建担保行业发展的利好环境和现实困境,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类型担保市场结构与担保运作模式的特点,阐述福建担保市场向行业型或地区型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演进,以及"实行市场化运作、引入专业化分工、提供再担保手段"的担保行业运作模式优化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浙江作为经济和金融活动活跃的沿海地区,企业担保现象由来已久,由担保圈引发的区域系统性风险也时有发生,如2008年的华联三鑫事件、2012年的天煜建设事件。担保圈就如浙江企业染上的一场"金融瘟疫",伴随着经济下行,这种出于缓释风险设计的担保制度弊病暴露无遗,不断蚕食着浙江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的正常运行。本文从担保圈概念入手,介绍了担保圈的两种风险传染机制,基于政府、企业、银行三个角度分析了担保圈形成背景,并从成因和影响程度出发提出了清晰的企业战略定位、优化利率风险定价机制、实施风险全周期管理等六大风险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剖析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的公司与公司之闻的担保圈的利弊,揭示了担保圈形成的法律、市场、信息技术,以及商业银行方面的原因,论证了担保圈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经济复苏走势尚不明朗形势下,商业银行完善担保圈风险管控的三点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6.
当前县域企业融资尤其是县域骨干企业融资多采取互保联保的捆绑担保模式,在经济波动条件下,容易产生区域担保圈风险的传递问题。区域担保圈风险的多发、频发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对区域金融经济乃至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影响。山东省高青县在处理区域内多起担保圈风险事件中,实施分类处置、理性救助,将辖内涉及多家企业和多家金融机构的多起典型担保圈风险成功化解,但财政实际上是对银行不良担保行为的被动埋单,是资源优势与条件约束下的次优选择。治理和防范区域担保圈风险应更多地从产生问题根源角度采取市场的方式进行规范和引导,防患于未然。本文为化解和反思担保圈风险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以互保、连环担保为主要形式的担保圈贷款风险一直是令市场无奈、令监管层头疼的顽疾,也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薄弱一环。2011年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主逃逸事件让连环担保链条涉及的高额债务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银行经营实务,对担保圈的概念、成因及风险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担保圈贷款风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作为近年来大量涌起的一种保证形态-“担保圈”,其风险因担保过度的驱使,在经济逆向波动中表现出某种不可控的放大趋势,演化成一定程度上的区域性风险隐患。本文对担保圈的概念、成因及风险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总结了部分地区化解担保圈风险的经验。最后,从政府、银行、企业、金融管理部门等多方面入手,对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担保圈贷款风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2000年"福建担保圈"出现连锁反应以来,担保圈风险一直是各界较为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经济放缓和下行期,担保圈的风险暴露程度加剧,不仅影响到担保圈内经营较好的企业发展,也严重威胁着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甚至形成区域性金融风险。本文改变以往个案分析的研究方式,运用采集的客户风险数据,以S省W市担保圈数据为例,采用有向图遍历算法编写担保圈识别软件,对W市辖内担保圈进行识别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了担保圈风险监测的指标体系,并对担保圈风险进行五级分类,以期提高担保圈的风险预警程度,便于商业银行及时采取措施并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0.
周晓松 《中国金融》2012,(18):84-85
担保市场是信贷市场的基本构成,具有优化信贷交易的微观价值和稳定金融体系的宏观价值。同时,担保市场具有盈利低和道德风险两类固有缺陷。英国和德国均采取财政出资方式建立担保市场,但模式差异较大。英德政策性担保市场发展英国模式:依托资本市场的担保市场模式财政出资、公司化管理。英国财政出资设立"企业融资担保计划"(EFG)。贸易和工业部(DTI)下设"企业资本有限公司"(CFEL),负责运营。CFEL计  相似文献   

11.
《金融发展研究》2013,(8):61-64
银行承兑汇票等票据传统的融资变现渠道是分散型的零售交易模式。某银行设计应用票据池质押融资业务模式,将点状随机的市场交易纳入理性预期统筹的范围,通过“池化”市场存量票据,打包质押,开展信贷融资业务。这种新模式创造并利用了“集约担保”与“或有担保”的理念,灵活桥接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实现了信贷市场营销关系的渠道化创新。  相似文献   

12.
我国融资担保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近期发生的一些风险事件令行业整体形象和商誉受到了极大损害。文章通过对融资担保机构作用的再认识,指出未来融资担保体系的发展,并非只有“扶大限小”的单项选择。通过市场匹配机制自行筛选,让中小民营融资担保机构回归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始功能,才是最终目的。这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以对待,用更符合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3.
钢铁产业从起初的政策支持到产能过剩、行业性亏损,基本上经历了一个典型的经济周期,本文选取了两个样本对该行业产业链条中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介入模式进行了考察和比较。本文认为,各种模式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在不同历史阶段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基于担保圈的"俱乐部"模式无法消除行业面临的系统性风险,而第三方物流嫁接的"俱乐部"模式借助多种创新的制度机制可以有效阻断相关风险。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回购市场挤提引起的银行恐慌。机构投资者是回购市场的需求者,他们向影子银行"存款",影子银行则以资产抵押支持证券保证"存款"的安全。当证券化资产的折价率大幅提高时,就出现了回购市场挤提,引起银行恐慌,从而导致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5.
卷烟品牌培育是提升我国烟草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民族品牌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卷烟品牌传播受到相关法规限制具有特殊性.本文根据烟草行业及乡镇卷烟市场的具体特点,根据乡镇卷烟市场“五类消费群体”和“五种活动场所”的特点,构建了“5OS”拉动型卷烟品牌培育模式,将现代品牌营销理论应用于实际品牌培育工作中,提出了乡镇卷烟品牌培育的一种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金融支持模式是信用担保方式。本文在分析担保行业、担保企业运作和产品特点的基础上,揭示了担保企业集团化的必要性。然后运用SCP范式对湖南省担保行业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组建担保集团是解决目前担保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有效方法之一。最后,通过湖南省担保市场容量的预测,分析了湖南省担保市场应达到的理想结构目标。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及利率竞争的日益加剧,担保作为最重要的非利率因素,势必将成为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重要要素。担保作为一项重要的融资条件,在间接融资中一直被广泛使用。《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有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而融资担保是一种普遍、重要的满足项目需求的担保,选择BOT项目融资的资信结构主要由项目的资产收益、合同协议和资信增级措施三个方面构成。作为一种适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融资方式,对亟待发展我国在境外承担其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为解决农户、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担保资源不足而兴起的以单一契约约束为主的互助联保贷款,因违约率持续上升而面临困境。而契合中国圈层文化,引入契约安排之外的非正式“差序控制”构建的联保组织,则在有效控制违约风险、支持融资弱势群体发展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已经成为了一项国家战略,而保险业在其中则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保险起源于海上国际航运,并已成为国际航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促进航运、贸易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保险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和银行、证券业一起共同拉动,产生协同效应,才能真正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往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规模、较高的金融效率以及金融交易的安全性、金融交易的国际化等基础条件,围绕“两个中心、一个试验区、一个基地”的要求,上海保险业正在积极推进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国出现的“钱荒”现象,学者大都从国际市场影响、外汇管理、利率杠杆等因素来分析.本文从货币流动性的角度探讨了“M2/GDP”较高的水平以及并没有出现拐点的迹象,从而否定了“缺钱”的观点;至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快速增长的“M2/GDP”对消费、居民储蓄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大量增加M2值从而刺激经济转嫁改革成本的方式有着很小的边际效益,反而加剧了流动性陷阱的出现,使货币流通性不足,从而从不同渠道导致了“钱荒”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