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本文以2011年-2013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模型,运用SPSS软件回归分析后发现,股权集中度与现金股利支付力度正相关;高管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支付力度正相关.虽然股权分置改革改善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但其股权仍较为集中,现金股利的发放及其政策的制定并未真实反映公司的实际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由大股东所控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3-2007五年间存在控股股东的分红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对股权分置前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每股现金股利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正相关,支持现金股利的"侵占"假说;股权分置改革后,存在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下降,并且每股现金股利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正相关系显著减弱,从而证实股权分置改革后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3.
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2-2017间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财务柔性与公司股利政策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财务柔性有利于提升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意愿和水平。进一步考察控股股东在财务柔性与现金股利政策间的调节作用,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企业,财务柔性储备越高,越能提升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意愿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实证研究了2001—2004年间中国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制度背景下,现金股利政策的两种理论观点——“自由现金流假说“和“利益输送假说“以及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呈现的“恶意派现“现象,实证检验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发挥治理、监督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在2001—2004年间,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每股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显著地高于非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显著地高于不发放现金股利公司,公司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成为投资者构建投资组合的重要标准;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会对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产生影响,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近年来出现的“恶意派现“现象,机构投资者发挥了其监督治理职能,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发生“恶意派现“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意愿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股利分配现象,本文从代理成本理论出发,采用Logistic回归及因子分析双步骤法.对2004年沪市763家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并排序。研究结果表明,每股净资产、上年度是否发放现金股利、净资产收益率、股本规模、第一、二大股东相对持股比例等影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意愿,股权属性和负债水平对股利分配意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相比于其他机构投资者,社保基金无需缴纳红利所得税,这一制度背景为检验股利的"顾客效应"假说提供了契机。本文发现,控制其他因素之后,社保基金持股比例与公司股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一关系同时反映了股利需求方(社保基金)与供给方(上市公司)的行为:一方面,上市公司根据社保基金持股制定其股利政策;另一方面,社保基金选择股票时也会考虑上市公司往年的股利分配。进一步的检验发现,国有与民营企业迎合社保基金发放股利的动机存在差异:民营企业更多受到经济动机的驱动,而国有企业分红更多体现政治动机。总体上,本文的发现验证了"顾客效应"假说,表明红利税是影响公司股利决策的重要因素,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总体分配股利的政策有所变化。一直以来,是否分配股利、如何分配股利是上市公司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旨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以期得到对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一个全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 ,上市公司为了各种不同目的而运用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日益增多。本文拟对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作一分析。一、股票股利股票股利是上市公司采用最为频繁的一种股利政策。企业发放股票股利不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也不会引起股东所持股票比例的变化 ,只会导致股东权益各项目间的增减变化。股票股利以发放比例大小 ,可分为小比例股票股利和大比例股票股利。以下分别加以分析 :(一)小比例股票股利。如果股票股利的发放比例低于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20 % ,一般称之为小比例股票股利。我国《证券法》规定…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2013年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我国公司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关系,研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利分配的特点,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存在负的相关关系,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股利支付水平也存在负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和股权分置改革将我国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投资者是否仍然喜欢股票股利值得研究。股票股利是公司以股票形式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它是股利支付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利用最新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的市场反应作了实证研究。最终证明股票股利能够带来正的超额收益,投资者偏好股票股利,两大事件并没有改变我国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1.
关于股改前后现金股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对股改前后影响现金股利水平的公司治理变量研究表明,虽然股改矫正了现金股利与增长机会之间的关系,使股改后当存在增长机会时,公司会减少现金股利的发放,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尚未呈现出全流通资本市场上作为降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成本工具的现金股利政策应有的特征,突出表现在股改前后影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股权结构变量并未发生变化,股改前后都存在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呈显著正相关、而流通(非限售)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信号传递假说,选取在沪深两市上市的2003~2009年期间实施了送股、转增或股票送转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上市公司股票送转财务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一方面,上市公司实施股票送转的确存在财务效应,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资产管理能力与偿债能力在公司实施股票送转后均显著增强,但是整体而言,股票送转的财务效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般为一个季度;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股票送转的财务效应强度与送转比成正比例关系,且财务效应的强度也随着公司的盈利能力与成长性的增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13.
以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盈余信息和股利政策在不同收益上的解释作用,并深入研究盈余信息分别与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和多种分配方案等三个层面的股利政策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收益水平上,盈余信息和股利政策显著影响市场收益水平,而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关系。具体而言,现金股利变化与盈余变化在不同收益水平上具有不同的交互影响;而股票股利与盈余信息的交互影响在各收益水平上均不十分突出;多种分配方案中的"综合政策"与盈余变动在各收益水平上表现出较大的正向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现金股利研究的新视角: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选取2000~2006年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首先采用专门方法来区分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然后采用多元回归、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来检验上市公司是否会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调整其现金股利政策,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在现金股利支付意向及现金股利支付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确会基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采取不同的股利政策,但会受到证监会配股增发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岩  周琼 《海南金融》2006,(10):35-37
股利政策主要讨论企业税后利润如何分配的问题,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然而,所得税的存在使得在不同的股利分配方式下股东会获得不同的税后股利。本文在阐述股利分配的几个著名的理论之后,给出了多提留的股利政策、股票股利、股票回购三个在考虑所得税存在的情况下可选择的股利分配方式,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6.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逐渐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上市后,其股利分配具有非常强烈的信号传递效应,而且,商业银行的股利变动对其他银行的股价行为具有关联影响。另外,新上市银行的首次股利分配的时机选择可以表明银行质量的高低。为了争取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优势,我国商业银行上市后需要注重股利分配的信息传递效果,采取平稳的股利分配策略,新上市银行则需要尽快启动股利分配。  相似文献   

17.
肖淑芳  喻梦颖 《会计研究》2012,(8):49-57,97
本文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颁布后的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沪深两市公告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了股权激励与股利政策的关系。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公司的送转股水平和现金股利水平从公告计划前一年起显著高于非股权激励公司;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计划对送转股和现金股利水平均有正向的影响,但从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来看,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较为适合自身的特征,但在送转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异常高送转",表明送转股是管理层眼中最大化其股权激励收益的更为理想的掘金工具。  相似文献   

18.
王春飞  郭云南 《金融研究》2021,494(8):172-189
在一些国家,强制股利支付是改善公司治理和弥补法律保护不足的重要手段,我国自2001年起陆续出台了类似的半强制股利系列政策。然而现有部分研究却发现,半强制股利政策可能会产生监管“悖论”。那么,事实是否如此?以往这些研究主要从监管成本角度来分析,可能忽视了监管带来的收益,我们认为虽然半强制股利政策提高了融资门槛,但也可能实现股东之间的利益共享,并有利于投资者形成稳定的股利预期,从而实现治理的“溢价”。本文利用2008年监管政策提供的良好自然实验机会,主要从半强制股利政策的治理效应角度来评估政策产生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从总体平均意义上看,半强制股利政策有助于降低受影响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代理成本高的公司,半强制股利政策的治理作用更为明显,存在一定的治理“溢价”。当然,半强制股利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差和外部融资约束较大的公司,半强制股利政策的治理效应被削弱。  相似文献   

19.
股利政策是企业决定对其盈余进行分配的方案选择,股利政策的实行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同样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本将评述两种主要的股利理论,分析股利政策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就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其原因以及其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用2009-2012年的1469家中国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检验了产品市场竞争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上市公司股利支付倾向和支付力度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