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已把在下世纪上半叶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作为既定目标。但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的总体水平、经济实力、对外投资、外汇管理及亚太金融市场的现状等情况,上海在短期内恐怕缺少形成门类齐全的传统意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甚至中心的现实条件。本着要利用当前有利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形势,积极灵活地涉足国际金融体系,不断缩短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距离的精神,除进一步发展国内金融市场,早日把上海建成国内金融中心外,应不失时机、高起点地探索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系统风险以及非系统风险是证券投资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两种风险形式,其中,采取证券投资组合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或控制非系统风险。在当今证券投资金融市场中,通过投资组合方式降低或分散风险的方式受到越来越的关注,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特别是在基金投资领域。本文借助单指数模型对投资组合风险分散原理及应用进行分析,深入剖析证券风险,并阐述分散化投资应用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国内保险资金投资风险测量的主流方法VaR和CVaR模型的缺陷进行分析后,本文提出将新的风险度量方法CDaR模型引入到国内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管理实践,结合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管理条例中的相关投资风险约束条件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保险资金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要求,提出了有投资约束条件下的保险资金风险管理拓展模型.  相似文献   

4.
《首席财务官》2008,(5):38-45
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为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在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参与进一步加大的同时,中资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2007年,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外资银行法人化改制进展顺利,证券业和保险业对外开放也取得新进展。在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参与进一步加大的同时,中资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金融市场,更多的中资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机构,中资证券机构的境外并购和投资也迈出重大步伐,中资保险机构投资国际金融市场的范围和规模显著扩大。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为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金融市场的全球影响继续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5.
新巴塞尔协议是国际金融监管的新标准,对于指导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有重要意义,也促进了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当前,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机制不完善是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次贷危机以来,国际金融风险蔓延的趋势加剧,这使得参照国际先进的金融系统的规则与标准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新旧巴塞尔协议的分析,结合中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对制定拥有中国特色的金融风险管理标准及监管体系提出了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6.
风险无处不在,元处不是;而金融风险历来是投资者、投资机构研究的重点。随着我国的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国内商业银行在投资领域更加广泛,投资金额不断增加,对商业银行的投资进行风险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防范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出良从风险及风险投资概述出毙通过引入风险和风险投资的概念.分析了我国商业投资风险现状,重点分析商业银行面临风险,最后针对各种风险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深层次开放.国外同行加紧染指国内金融市场这一蛋糕.国内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前景尚不明朗。由于国内银行所持有的与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不大,此次始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有限。但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我国金融机构也不能放松警惕。更应利用这段“警备”时间,积极思考.对症下药,加紧风险防范“磨合”,  相似文献   

8.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激发了投资者参与理财活动的热情。面对利益和风险并存的金融投资领域,科学合理的对投资风险控制与管理非常必要。本文阐述了金融投资风险的类型以及提出了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2008年至今,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世界上几个主要的金融市场都受到了重创。在金融交易巨为繁杂和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中,如何降低作为重要投资工具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显得至关重要。而金融衍生品本身就具有极大的风险,所以如何正确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并适当的转移控制风险,是企业和国家的金融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风险也日益成为各种金融机构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运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控制风险已经成为中国各个金融机构的紧迫任务。在各种投资风险管理手段中,VaR方法以其科学性和较广的适用性脱颖而出,成为目前投资管理的流行方法。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采用中国股票市场的数据,运用Matlab程序,说明如何通过Var方法进行投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1.
铁矿石对中国钢铁行业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都非常重要,研究国际国内铁矿石期货之间的风险溢出关系及定价权的转移对中国经济影响深远。通过对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研究方法和期货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现状的文献成果进行分析和评述,总结出现有的国内外风险溢出成果主要集中在股市、债市及银行等金融市场,而对商品期货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研究相对不足。未来的金融市场间风险溢出效应及定价权转移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商品期货市场,尤以铁矿石期货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众多企业参与到金融理财投资中去。但金融投资往往收益和风险并存,市场主体在追逐投资收益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风险。因此,企业在开展金融投资时,最重要的是做好投资风险的控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争取将风险降到最低。本文在对我国金融市场状况和金融投资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金融产品风险的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关风险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剧,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将更为复杂和多样,如何对这些风险并进行有效管理各国金融机构及监管机构面临的重要难题,而VaR模型作为一种测定市场风险的工具,正日趋成为当前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的主流方法,受到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支持和认可。故对VaR模型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次贷危机不仅重创了欧美金融市场,而且祸及全球.国际金融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明显衰落;欧洲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一些产油国积累了大量财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中国而言,次贷危机也可能是一个契机,它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欧美金融模式的机会.我国需要在危机中学习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同时也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加强对外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银行业在资本实力、资产质量等方面已处国际先进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也有长足进步,中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不断深化,中国社会大转型和国内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发展会受到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传染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国际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分为实体经济传染和金融市场传染两大路径。首先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这两大路径中的贸易传染、FDI渠道传染、金融市场跨国传染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对中国实体经济传染等传染机制,其次通过构建S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传染路径。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实体经济传染路径中的贸易渠道及金融市场传染路径中的信贷渠道是国际金融危机传染中国实体经济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7.
现在我们面临各种风险的难度、宽度和复杂程度正逐渐增加,一是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育的程度日益深化,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尤其存银行间的信用产品市场上,由于银行问竞争的加剧,银行信用产品的创新品种逐渐增多,从而使信刖风险、市场风险和金融市场的复杂程度增加;二是从目前国外金融市场来看,国外金融市场的信用衍生品和相关投资产品层出不穷,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主体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8.
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全球碳金融市场呈现出飞速增长的态势。中国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的碳信用供应国,却始终处于碳交易价值链的最低端。本文研究了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所面临的对碳金融认识不足、交易风险复杂、交易市场发展落后等几大瓶颈,提出我国可通过提升资源意识并制定碳金融战略规划、控制防范风险、建立健全多层次碳金融市场等手段来发展完善我国碳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9.
谢淑青 《时代金融》2013,(23):114-115
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海外市场,其中私营企业跨国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文章就私营企业跨国投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私营企业跨国投资风险控制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离岸金融市场受益于税收优惠及高度自由化的政策环境,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重要性逐步提升。与此同时,离岸市场资金短借长贷的特点也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变得更加脆弱。本文利用亚洲美元市场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就离岸市场对货币主权国金融市场的冲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离岸金融市场繁荣发展阶段,离岸市场的波动对货币主权国的冲击影响比较大,此阶段应是监管部门风险调控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