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是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子银行的问题,不仅存在与失国,也存在于中国.近年来,随着银根缩紧,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又有了抬头的趋势.本文将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特点,探讨在中国的影子银行监管问题.  相似文献   

2.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改革问题前所未有地成为各国金融当局普遍关注的热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掀起了一场旨在规范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本文的研究表明,过度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的缺失是刺激美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然而,危机过后,美国并未简单地采取抑制金融创新的办法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而是通过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以及提高微观金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的办法,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这种市场化的监管改革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从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发展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但全面强化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最后,本文认为,中国应当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现行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加强微观金融数据的收集与整合,完善宏观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3.
影子银行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但在资产证券化尚不发达的中国,却有着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其中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是中国式影子银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其最大的资金来源。本文在分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之后,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为例分析其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其存在的风险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正多元化成长。影子银行是金融发展新模式,在其大幅扩张的同时也对经济和金融产生很大影响,风险也逐渐显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引起了我国监管部门的重视。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体系做简单描述,其次主要就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针对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5.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影子银行的各类定义还存在一定差异,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从当前的情况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与金融市场的相关性、对资产价格的敏感程度以及所可能面临的流动性风险,都远小于国外的影子银行,更像是以“银行的影子”形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6.
影子银行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但在资产证券化尚不发达的中国,却有着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其中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是中国式影子银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其最大的资金来源.本文在分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之后,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为例分析其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其存在的风险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全世界意识到了影子银行的危害,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不同于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入到了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或项目中。影子银行的风险将可能严重威胁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抑制是形成影子银行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坚持和继续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于信贷的作用,将会使影子银行问题逐渐得到缓解,最终实现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超 《时代金融》2014,(7Z):112-113
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全世界意识到了影子银行的危害,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不同于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入到了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或项目中。影子银行的风险将可能严重威胁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抑制是形成影子银行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坚持和继续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于信贷的作用,将会使影子银行问题逐渐得到缓解,最终实现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金融体系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影子银行在金融行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子银行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逐渐兴起的,在美国的金融体系中发展十分迅速,逐渐的代替了传统的银行,促进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中国,我国的相关的政策、措施并不是十分的完善,在金融方面也有着一些漏洞,这就使得我国的影子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威胁,会严重的阻碍我国的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保证影子银行的稳定发展,从而促进金融行业的改革与创新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影子银行发展重点偏向于融资渠道创新,监管方式侧重于行政手段监管,整体上与美国利率市场化初期相似。对于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资金错配、效率偏低、风险潜存等问题,需要借助市场化改革手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应通过放松管制、增进市场、改善供给等措施,积极构建监管制度完善、竞争环境有序、发展规模适度的影子银行体系。鉴于美国的经验和影子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应主动顺应金融结构变化,监管部门应动态看待影子银行对经济金融的影响,保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
李由 《西南金融》2014,(12):48-50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影子银行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因其可能的系统性风险而开始研究如何限制影子银行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一定的冲击,并且其本身也存在可能的系统性风险,但不具备像美国影子银行体系那样的高风险性。它的出现与发展主要源于我国特殊的金融环境,对其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以来,影子银行的过快发展引致了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美国金融体系的高度繁荣,同时,影子银行因其自身特点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性隐患。本文在研究影子银行的产生背景、内在本质、扩张过程的基础上,揭示中国的影子银行现状,并分析影子银行的风险特性。  相似文献   

13.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经济会议首次在金融领域提出了去杠杆的要求。2017年一行三会展开了对金融领域快速去杠杆的工作,影子银行与股票市场首当其冲。影子银行概念最早由美国华尔街基金经理提出,美国学术界很多观点认为次贷危机中美国影子银行与美国股市的极值风险都很显著。在新常态之前,中国的影子银行高速增长,货币超发与资金脱实向虚显著。国内学术界对中国的影子银行与股票市场的关系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并没有通过建模研究二者的极值风险。本文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比较了两个金融时间序列的极值风险,结果发现A股市场的极值风险大于影子银行,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影子银行伴随着金融创新而产生,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为人们所熟知的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存在的巨大风险。本文先阐述了影子银行的定义,其次分析了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最后给出了加强其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关于影子银行定义、存在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影子银行在当代金融体系中的意义、地位及其管理进行判断,进而审视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现在最受投资者热捧的影子银行现状出发,指出影子银行现在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影子银行的风险,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提出降低影子银行风险的途径,提醒消费者应提高对影子银行风险的判断能力,提供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17.
袁齐 《时代金融》2013,(20):111-112
"影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认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测或监管。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8.
袁齐 《吉林金融研究》2013,(5):14-16,34
"影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认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测或监管。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9.
《新疆金融》2013,(2):1-51
"影子银行"概念起源。影子银行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源自传统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渴望。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体系助推了危机的扩大与蔓延。我们认为影子银行代表了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间的博弈,正面与负面作用兼备,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中国式类银行的问题。和美国金融危机中的影子银行相比,中国所谓"影子银行"不仅监管体系、经济环境、政策背景不同,也尚未出现2007年金融危机时美国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经营"、"主要以金融衍生品为交易品种"的两项特征。我们认为"中国式类银行"这一称呼更为妥当,其风险的实质是通道问题,传统银行通道无法满足融资与投资需求。中国式类银行。面对通胀压力传统银行需要类银行业务保证规模而投资者需要类银行产品对资产保值增值。中国式类银行的发展是传统银行这一供给端与投资者这一需求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认为中国式类银行可以用"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信贷、类信贷业务,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完成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等活动的信用中介称为类银行"进行广义上定义。划分为:银行主导型类银行、采用传统银行模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少受到监管或无监管下的类银行共三个层次,规模分别为:10.3万亿、10.2万亿和5.3万亿。中国式类银行的未来。解决中国式类银行的问题,需要从金融改革入手。中国金融体制发育的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将是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对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该进行适度监管,既需要避免金融风险,又不要伤及创新的动力。对于目前的影子银行,对于市场化的合理部分,应该通过金融改革来满足。对于非市场化、仅为不受监管的部分,可以适当加强监管。金融改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金融改革不仅能够解决目前的中国式类银行问题,也将对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逐步的利率市场化与褪去政府隐性担保将改变目前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情况,重塑投资者风险和收益意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将对我国居民大类资产配置产生结构性影响,同时金融行业中多元金融占比将逐渐上升。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式类银行体系的问题不大,风险可控,通过金融改革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20.
韩英彤 《中国外汇》2011,(16):35-37
现阶段,国内各界对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争论日趋热烈,如何有效地防范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为此,《中国外汇》独家专访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柯卡生,就其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防范"影子银行"风险进行了近距离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