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从投资收益波动性角度研究了我国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分别在熊市、牛市、震荡市中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的收益率在三种行情下基本都呈现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只是相互之间影响的程度、滞后持续时间和冲击的方向有所不同.股票市场收益率的波动主要来自本身系统性的风险,且对基金市场的影响大于基金市场对股市的影响.债券市场收益率波动主要受其自身波动影响,并在熊市中受股市波动的正影响,牛市中受基金市场负向影响,震荡市中同时受股市和基金市场的影响.而基金市场收益率在三种行情下主要受股市波动的正影响(90%以上),其次是自身市场波动的正影响(5%左右),受债券市场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上证综合指数年线作为标准,把股市划分为牛市和熊市两种状态,并采用ARMA-EGARCH-M模型分别研究了牛市和熊市的股市波动率,称为年线效应。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中国股市的日历效应都不显著;熊市的收益率序列几乎不存在任何的序列相关性;牛市波动率更容易受到坏消息的影响,而在熊市中,好消息的影响较大。如果不对消息内容进行区分,牛市会更容易受消息的冲击,加剧市场波动;而熊市中好消息和坏消息对市场波动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我国股票市场中一波最长的熊市和牛市行情,运用GARCH模型研究不同行情下的星期效应。研究发现,整个样本区间内星期效应并不显著,但在熊市和牛市子样本中却分别存在明显的星期效应,具体表现:熊市行情下,最高收益率出现在周二,最低收益率出现在周一;牛市行情下,最高收益率出现在周一,最低收益率出现在周四,且结论具有显著性。因此,按行情对股票市场进行星期效应研究,可有效克服总体样本所得结论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4.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一直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研究方向,一般的观点就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两个反方向的市场,资金主要在这两个市场中互相流动,一个市场的牛市行情似乎一般预示着另外一个市场的熊市,两者之间的研究已经是广大专家和研究人员的常规研究领域。本文将利用VAR模型来研究两个市场间的关系,是否是"跷跷板"效应,是否存在联动效应?主要是从股票市场出发来研究股票市场的因素影响债券市场的效果,债券市场的被影响因素选用上证国债指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上证综合指数为研究对象,将股票市场波动划分为牛市和熊市两个阶段,采用GARCH模型族研究沪市的波动性特征,以及在牛市和熊市两个阶段股市的不平衡性反应。结果表明在牛市中,利好消息对股市的影响大于利空消息的影响;而在熊市中,利空消息的影响大于利好消息的影响。因此,管理层在出台相关政策时,应当判断市场消化政策冲击的能力,从而把握好政策调节市场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殷波 《济南金融》2009,(3):35-40
本文运用DAG方法、VAR模型和马尔科夫转换模型考察了货币政策对股市价格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短期内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价格水平存在影响显著,并表现出较强的非对称效应。股市低迷期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会进一步降低股市收益率,减小股市从熊市转入牛市的概率;相反,股市繁荣期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增加股市从牛市转入熊市的概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DAG方法、VAR模型和马尔科夫转换模型考察了货币政策对股市价格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短期内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价格水平存在影响显著,并表现出较强的非对称效应.股市低迷期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会进一步降低股市收益率,减小股市从熊市转入牛市的概率;相反,股市繁荣期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增加股市从牛市转入熊市的概率.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5年1月~2009年6月中国股票市场政策性事件和上证综指的研究发现,2007年以来政策性事件造成的市场异常波动的比率显著下降,管理部门出台政策时更加审慎,管理模式从粗放向精细发展;股票市场对政策事件的反应趋弱,稳定性明显增强;利好性政策事件导致股市下跌势头转弱或从熊市转为牛市,利空性政策事件导致股市上涨势头转弱或从牛市转为熊市。  相似文献   

9.
股市波动状态和趋势分析,既可以为投资者投资行为提供信息,又可为监管部门市场调控提供决策参考。文章通过多个检验指标选择最优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对我国股市波动状态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股市大部分时候以熊市和平稳市场为主,牛市出现的频率虽然比较低但是持续时间却比较长。我国股市状态在熊市和平稳市间容易出现相互转移,从平稳市场转变为熊市的概率明显高于转变为牛市的概率。从当前的股市状态情况来看,我国股市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然以熊市为主,随着熊市状态的持续平稳市场出现的概率将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10.
金融新词     
《中国金融家》2012,(6):158-158
狼市 股票市场通常有“牛市”和“熊市”之分,现在又出现了“狼市”之说。狼市的特点是窄幅震荡、波动增加、股票相关性高、反转快。锯齿状的指数震荡提高了投资者依据基本面选股的难度,使短期期权和技术分析成为把握反弹机会的更好工具。  相似文献   

11.
黄穗 《证券导刊》2010,(7):18-18
从各国历史经验上看,无论市场处于牛市或熊市,股指期货上市前,受大盘权重股的配置需要,股票市场均存在一波明显的股指期货行情。  相似文献   

12.
理财红黑榜     
最近两年,债券市场由牛市走向熊市,股票市场似乎在逐渐进入佳境。本期我们梳理股票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近两年前五名和后五名的收益状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VAR-DCC-MGARCH模型分析了沪市基金指数与股票指数和国债指数的波动相关性和溢出效应,估计了三个市场的VaR,并通过失败检验法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基金市场与股票市场的条件相关系数一直呈现正向相关关系;股票市场与国债市场以及基金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具有很强的时变特征,而且走势呈现相似性,但是统计检验显示基金市场与国债市场的相关性不明显。基金市场对自身和股票市场存在显著波动溢出效应,股票市场对国债市场和基金市场存在一定显著的波动溢出效应。在给定期望损失概率下,发现基金指数收益率的VaR波动最为剧烈;股票指数收益率的VaR变动风险与均值的比值是最高的;结合剔除其他市场波动影响的VaR发现,三个市场的风险承受度更高,可以接受更大的损失收益率。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前三个季度,我国金融市场继续保持健康平稳运行。主要特点是:股票市场规模继续稳步扩大,成交量逐季下滑,股指在年初小幅走高后呈震荡走低态势;债券市场融资活跃,融资成本持续上升,债券收益率曲线波动中总体上移;货币市场利率有所上  相似文献   

15.
上半年,我国A股市场上演了一轮轰轰烈烈的牛市行情,上证指数从年初的1164点一路上涨到6月底的1672.21点,涨幅达43.64%。股票市场的一路高歌,带来了基金市场的良好表现。众多的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也都获得了比较可观的收益率,许多投资者也赚到了切实的回报。本文对上半年的基金市场进行盘点和总结,并针对目前股市回调的状况,探讨下半年的基金投资策略,希望对投资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与股市大盘的波动性影响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定量拓展Granger检验的基础上,展开对我国基金与股市大盘波动性影响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基金在在牛市阶段更具波动侵略性,在熊市阶段则表现得相对谨慎——在降低对大盘单向影响的同时,力争避免受到大盘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定量拓展Granger检验的基础上,展开对我国基金与股市大盘波动性影响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基金在在牛市阶段更具波动侵略性,在熊市阶段则表现得相对谨慎——在降低对大盘单向影响的同时,力争避免受到大盘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2月市场回顾 2月股票市场扭转1月下跌趋势,尤其是春节后大盘未受央行上调准备金率,美联储提高贴现利率等短期负面因素的影响,走出探底回升行情.全月上证综合指数、深证成份指数、沪深300指数分别上升2.1%、2.5%、2.4%.股市波动环境下基金业绩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19.
冀烁文 《理财》2012,(9):43
纵观国内十几年的市场走势及国外几百年的市场运行格局,不难发现市场走势的构成无一例外的由牛市、熊市、震荡市构成,运行规律就是涨跌波动。也就是说投资者将不断在牛熊市和震荡市里循环往复。众所周知,牛市一般是普涨、轮动,即使是傻子拿着股票也能赚到钱,而且个个赚得盆满钵满:而熊市是95%的人在里面都会赔钱,甚至有些投资者赔得倾家荡产;震荡市中又很容易追涨杀跌,获取收益亦来之不易。对投资者来说,获得收益不仅财富获得增长,而且无疑也是非常快乐的事。可是以市场运行的态势来看。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不易或者说难获得收益的,所以快乐的时间也只有三分之一。怎样做个快乐的投资人呢?  相似文献   

20.
运用DCC-MIDAS模型和GARCH-MIDAS模型,深入研究了上海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间的联动性及宏观不确定性对收益率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股市与基市具有高度的长期和短期正相关性;债市与股、基两个市场的长期相关性较小,短期相关远大于长期相关且呈现大幅波动和频繁的正负转换;货币供应量和工业生产指数对三个市场的收益率长期波动产生正向影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影响则是负向。且宏观不确定性变量对股市和基市的影响显著大于债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