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监”工程搭起大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监管工程(以下简称“金监”工程)是12个国家级重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工程之一,该工程由人民银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下简称“一行三会”)四个金融监管部门进行联合共建。人民银行作为“金监”工程的牵头单位,负责“金监”工程总体协调工作,负责“金监”工程共享平台和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法律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冬  刘爽 《西南金融》2008,(11):41-42
一、中国现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法律检视我国2003年以来形成了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俗称“一行三会”)共同构成的金融监管格局。为了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间的沟通与协调,提高监管效率,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又于2004年6月讨论并通过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  相似文献   

3.
杨涛 《金融博览》2013,(18):18-19
近日,国务院同意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引起各界关注。 金融监管协调深意探析 我们看到,自2000年以来,关于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讨论在国内一直不绝于耳,2003年“三会”之间的协调尝试,以及2008年央行“三定方案”里对协渊机制的强渊,都没有从根本上促使这一机制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4.
解晓非 《西安金融》2005,(11):11-12
本文通过对国际金融监管发展情况及我国目前金融监管协调合作现状的客观判断.分析了在实施专业化金融监管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一行三会”协调合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全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可促进分业监管体制下的金融业稳健发展。目前我国实行“一行三会”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由于制度等方面的缺陷,现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明确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牵头人、完善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金融监管协调监督机制、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培养复合型监管人才等几点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温秀 《金融博览》2011,(3):10-11
2011年“一行三会”年度工作会议如期而至。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成为2011年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重点。为此.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针对信贷问题均在各自的工作任务中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和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核心地位的不断强化,通过有效的监管保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日益成为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推进金融业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现行“一行三会”的分立金融监管体制。但是,分业监管体制存在很多弊端,如不能覆盖主要风险领域;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金融监管政策协调性差,不利于提高监管效率。因此,加快建设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对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龙芳 《财政监督》2006,(5):47-48
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和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核心地位的不断强化,通过有效的监管保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日益成为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推进金融业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现行“一行三会”的分立金融监管体制。但是,分业监管体制存在很多弊端,如不能覆盖主要风险领域;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金融监管政策协调性差,不利于提高监管效率。因此,加快建设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对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一、我国监管协调机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现状1.政策法律规定层面。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较低,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尚无法律规范,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虽然在政策和法律上都有所规定,但各相关部门均未出台关于金融监管协调的详细法律文件,"一行三会"之间的监管协调没有开展,金融监管协调仅限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不定期召开的监管联席会议,停留在政策层面,不是法定机制,内容也以务虚为主。2.具体业务协调层面。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在2000年9月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但该联席会议制度并没有发挥监管协调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机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正式形成了以“一行三会”为基本格局的金融监督管理体系,这一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分业监管、垂直管理,但缺乏必要的部门间横向协调合作。因此,从“一行三会”体系形成之日始,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协调合作机制,以确保新金融监管体系有效运作的问题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文拟就如何建立监管协调合作机制问题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融家》2008,(2):66-71
十届人大和政协期间,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以下简称“一行三会”)认真做好全国人大建议和全国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加强办理工作的制度建设、组织领导和协调沟通,严格审核,加强督办,在“一行三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承办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不仅按时、圆满完成了承办任务,同时还认真研究吸收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中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启示,把建议中好的意见转化成“一行三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健康稳步开展。  相似文献   

12.
本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过后,各国对引起危机的原因都进行了反思,普遍认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金融监管的理论出发,对美英等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进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的优缺点,进而提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目标和途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监管体系。改革可分步实施,首先在一行三会之上建立国家金融监管委员会以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中期目标则是三会进一步整合,取消三会的独立地位,并将三会相同的职能部门合并;远期则是按照目标导向监管原则,重构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法律问题与立法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路漫 《中国金融》2007,(4):47-48
随着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和银监会的成立,我国对金融业的监管形成了“一行三会”的局面,金融监管更具专业化,但这种监管体制也存在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问题,同时,在各自的领域内,金融法律上的空白或者缺陷还需进一步弥补和改进。  相似文献   

14.
从1984年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建立到2003年“一行三会”体制确立,经历了20年历史,四次大的变迁。目前虽然已构建起一行三会的监管框架,但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十分突出,专业化监管与综合化趋势矛盾冲突.央行与金融监管部门协调困难,必须按照统一、综合的原则进行梳理和改革。  相似文献   

15.
构建与金融业全面开放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近20年来几经制度变迁和改革调整,已形成了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一行三会)的架构,但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不少矛盾,如何从我国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的要求和特点出发,特别是适应金融综合经营时代的到来,有必要对宏观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6.
实现信息共享是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一行三会”并驾齐驱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格局已经形成,金融信息资源共享也由原来的“内部协调”变为现在的“部际协调”。从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美英等国信息共享的监管经验,只有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构建灵敏高效的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才能提高实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完成监管目标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最近指出,人民银行中心支行是人民银行的“集团军”,在提高中央银行整体工作水平方面具有战略地位,是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监测、反馈中心,是金融服务的前沿阵地,是金融监管的关键部位。戴行长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中心支行的地位、作用和职责。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集团军”作用。   一、抓住金融监管重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工作千头万绪,核心任务是什么 ?答案是金融监管,防化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监管作为中心支行的主要职责,是《中国人民银行法…  相似文献   

18.
2011年"一行三会"年度工作会议如期而至.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成为2011年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重点.为此,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针对信贷问题均在各自的工作任务中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金融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是一个提了好久的“金融新政”,落实好这个新政策需要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积极探索一些有创新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协调措施,从而将各监管机构整合成一个“整体协调、分工专业、高效履职、推动经济”的金融监管统一体.本文结合基层实际,从解决履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手,提出了落实金融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0.
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承担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职责。人民银行会计工作既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银行会计工作日益显现出重要地位。“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人民银行会计不仅担负着人民银行核算系统的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