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生代民工融入城镇是城镇化推进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的必然。本文以重庆市武隆县为例,从城镇成本入手,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客观分析重庆市武隆县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成本项目,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成本测算模型——,测算出住房成本、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和社会保障成本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最主要成本。并从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3方面分别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障立法、加大财政公共投入、维护合法权益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等对策建议,以此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期间加快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目前,隐性户籍门槛、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与城镇住房保障等仍然制约着农民工市民化。"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民工的市民化诉求将更为强烈、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压力将更为突出;因此要以均等化享受公共服务为制度创新的重点,充分发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积极性,重点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就需要创新农民工的劳动就业制度、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健全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完善覆盖农民工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  相似文献   

3.
胡蓉 《甘肃金融》2012,(1):75-75
(一)创新对新生代农民工金融服务模式。目前金融机构应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设计出一些创新性的金融服务产品。针对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只要创业者符合贷款条件,有技能、讲信用,创业领域有前途,金融机构应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在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同时,也培植了农村金融机构新的利润增长点。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培训教育需求,金融机构可积极探讨针对农村培训教育机构和接受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信贷操作和管理办法,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农民工超过了2.8亿人,其中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占据了半壁江山。广东是新生代农民工输入大省,虽有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供给基数,但在现实中仍存在着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劳动力和企业有效用工需求不足的情况,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企业招工难两大问题,因此,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有效培训,促进农民工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竞争力。本文从"互联网+"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现状着手,剖析"互联网+"在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过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可改进的方面,为构建完善的"互联网+"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探究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背景入手,讨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出现的困难,最后给予对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部分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涌洪 《中国外资》2010,(22):240-240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新生代农民在就业中面临的问题。最后,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本文给出了比较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吴静 《投资与合作》2014,(4):326-326
改革开放30多年,农民工的规模已经高达1.5亿,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到6%,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随着农民工群体中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的增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界定、城市融入评价标准、城市融入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等方面对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庞大的亦工亦农的特殊群体。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代际交替,出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已达到1亿人左右,他们已经承接了父辈城市建设的重任,并且具有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金融服务,对于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来说,也许提供了另一片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新生代农民工已达1亿,占全部农民工的60%。陕西省渭南市是经济、金融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每年有近100万人外出务工,其中绝大多数为新生代农民工。据对全市1000名新生代农民工问卷调查情况反映,由于生活环境、文化层次、消费理念等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金融需求与其父辈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决定其获得金融服务的难度也在加大,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新生代农民工正慢慢成为我国打工大军的主力军,为国家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时代新人,相比上一代的农民工,拥有的人力资本更多,择业的范围更广,但是还是存在着失业的情况。本文主要介绍了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失业持续时间的影响,并为缩短新生代农民工失业持续时间提出了相应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广东东莞、湖南长沙、湖南娄底三地782人的实地调查,对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同时代的大学生进行对比,总结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特点,进而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工资期望、城市追求、对子女的期望以及身份认可等问题。最后提出要打破城市电梯理论给予农民工平等公民权、更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完善的NGO组织等措施,以期为正确把握农民工身份和地位的归属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对于农民工自身、企业、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娄底市及所辖区的1800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存在的问题,并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进行设计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和社会转型发展的推进,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强化其技能与素质成为了当前各级政府的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针对现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困难情况,提出从立法、投资、评价和运行这四方面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缺失等问题,以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以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为核心,进一步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珠从三角地区加工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薪酬激励失效谈起,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对新生代农民工薪酬激励失效的原因,并从原因着手提出了四个对应的解决时策。  相似文献   

16.
摘要:文章从理性选择理论出发,建立养老保险参与意愿模型,运用Tobit模型和安徽省微观调查数据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意愿较高,实际参与率较低;性别与婚姻对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与年龄对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没有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意愿概率不仅仅是其经济理性体现,更重要的是其非经济理性行为的体现,这些非经济理性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概率与数量都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农民工的就业能力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以长三角为例,探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方式,通过对其就业能力供给与社会、单位的需求进行对比,找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缺口,进而分析导致就业能力缺口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并针对能力缺口,提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金晶 《时代金融》2013,(27):171
农民工的许多消费购买行为决定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地位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困境。消费行为的格格不入、消费观的差异决定了城市人对老一代农民工的歧视;新一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却与城市居民相差无己,或许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很好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农民工分为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是指80年代以前的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90年代的农民工,由于城市生活便利、工作机会易得、福利保障较好以致大多数农村户口居民想通过自己努力,在城市定居从而转化为城市户口,这个过程就是农民工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9.
《新疆金融》2010,(10):97-100
<正>一、新生代农民工参与金融活动呈现"三高"特征(一)银行卡持有比例高截止2010年一季度末,阜阳市累计发放农民工银行卡191.55万张,人均持卡量约为0.87张,而抽样调查显示,500位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每人至少持有一张银行卡,其中63%的农民工持有两张以上银行卡,人均持卡量达2.14张,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持卡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与行为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陕西、青海、贵州3省19个地级行政区1124名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本文实证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与行为及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婚姻、学历、政治资本、就业地区、养老区域选择、政策获得渠道、政策知晓度和政策期望值对社会养老保险参与行为都有显著影响。政府应该增加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信息获得渠道,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对政策的知晓度,降低政策"便携性损失",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对政策的期望值,以激励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