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生命线 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在<美国银行家>杂志世纪版(1999年12月出版)开篇文章<风险,银行与未来>中指出:"显然,银行之所以能够为现代社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主要是因为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联储副主席罗杰·富古森2002年3月4日在题目为<回到管理银行风险的未来>的演讲中也指出:"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正是银行存在的原因."美国著名银行家爱德华·弗拉斯1994年3月在<银行管理>杂志上发表的题为<风险挑战与机遇>一文中也明确宣称:"很明显,银行是因为承担风险而赚钱,是因为没有有效管理风险而亏本."  相似文献   

2.
鉴于以银行家及未来银行家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培养与银行业国际惯例接轨、面向国际竞争的经营型人才为指向,以当代银行家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结构为重点的国际一流职业教育和培训系列教材和著作,在中国同类著作和教材中尚属空白,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北京华田文化发展中心,针对全球化对中国银行业提高人才素质、强化职业培训和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整合中国银行业包括美国银行家协会在内的多方资深专家和学者的意见,通过对中国银行业实际状况的充分调查分析论证以及赴美实地长期比较考察,联袂精心推出代表21世纪的银行家核心知识结构的人力资源教育和培训系列教材,即<银行家经济家>、<货币与银行>、<银行家法学原理>、<银行家市场营销>、<存款经营>、<贷款管理>、<银行信用卡>以及<跨国银行业务>,构成<中国银行家必读教程--美国银行家必读核心教程译丛>.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银行业与证券业是否应当采取分业经营模式这个问题,经济理论界的讨论已大体形成共识.但是,随着1999年11月中美关于加入WTO问题达成协议,以及同年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取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此法奠定了美国银行与证券分业经营的基础),银行业与证券业分合取向的问题,又再度成为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金融博览》2003,(9):54
美国货币监理署8月4日以<公告>的形式,对美联储、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互济储贷机构监理署在<联储登记>上发布的<条例草案预告>、<信用风险监管指引>和<操作风险监管指引>进行了评论.这三个文件首次对美国如何实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相似文献   

5.
压力测试与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银行监管机构耗时四个月之久,动用了150名专家和分析师对美国19家最大银行控股公司的资本水平进行了罕见规模的压力测试,从而确定了这些金融机构的资本缺口.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十分看重压力测试,从宏观经济情景选择、微观经济变量到会计细节处理都进行了统一部署和安排,因此测试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和市场的主观期望.我国刚推行压力测试法,尚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美国这次测试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运用CR50对美国银行产业的资产集中度和运用CR5对美国银行产业的贷款集中度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说明美国银行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快速集中的趋势。其中,美国银行产业集中的主要途径是银行购并。产业集中形成了美国金融市场竞争的新格局,并对全球金融竞争产生了而且继续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数字点睛     
美国银行称次贷危机导致全球损失7.7万亿美元近日,美国银行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自去年10月份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损失7.7万亿美元。美国银行的报告认为,次贷损失超过了2001年9·11恐怖袭  相似文献   

8.
专家声称,美国目前有许多彼此竞争的移动支付方案,因而造成了一种混乱局面.各大银行(包括美国银行)、万事达、维萨、贝宝(PayPal)、电信公司及其他玩家都参与其中.那么在移动支付领域,谁能笑到最后呢?本篇编译自《银行系统和技术》杂志的文章,特对此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一、美国银行业并购概况 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美国银行业不断掀起并购高潮.美国银行数量多、规模小的传统正在迅速改变,整个银行业呈现出加速集中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郑炫圻  颜燕 《银行家》2023,(5):110-113
美国银行系资管机构在养老财富管理领域发展较早,依托于美国成熟的养老三支柱体系和庞大的养老金市场,众多银行系资管机构积累了丰富的养老财富管理运营经验.研究美国银行系资管机构发展养老财富管理业务的逻辑,梳理其养老财富管理运营经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优化养老财富管理业务发展路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美国银行为了摆脱经营困境,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美国银行改革的要点是: 积极处理坏帐。坏帐是美国银行八十年代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坏帐就成为众多美国银行为摆脱困境而采取的首要措施。据美国的一位银行业分析家洛威尔·布莱恩(Lowell Bryan)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多家大型信用卡发卡机构于2009年8月17日陆续向其监管机构递交了7月的信用卡违约率报告.从报告来看,各信用卡发卡机构的数据要好于预期.其中,美国最大规模的信用卡发行机构--摩根大通宣布其信用卡违约率由6月的8.04%下降至7.92%.美国银行的坏账率为13.81%,较6月回落了0.05个百分点,这是处境艰难的美国银行近一年来首次出现违约率下滑.  相似文献   

13.
为做好制定我国资产评估准则的基础工作,中注协专业标准部对<国际评估准则>、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英国<评估指南>、欧洲<资产评估准则>、澳大利亚<专业评估守则>和香港<资产评估指南>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比较,供广大资产评估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美国银行不良资产监控、处置体系 美国对银行业风险管理与防范、资产分类、预警措施、援助和处理有问题银行等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构成美国及时处理银行业危机、稳定金融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5.
一、<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简况 为制定资产评估行业统一的专业准则,提高评估质量,维护资产评估行业信誉,1986年美国八个评估专业协会和加拿大评估协会联合制定了<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之后由新成立的美国评估促进会(AF)取得了该准则的版权,负责<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的修订、出版工作.在经历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不动产泡沫经济引发的评估业危机之后,1989年美国国会制定的<金融机构改革、复原和强制执行法令>(FIRREA)中明确规定,评估人员执行与联邦交易相关的资产评估业务,必须遵守<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美国各大评估协会也都要求其会员执行资产评估业务需遵守<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因此,<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成为美国评估行业公认评估准则,并随着资产评估业国际交流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评估界最具影响力的评估准则之一.  相似文献   

16.
银行产业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产业全球化状况可从银行机构全球化和银行市场全球化两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1990年以来,美国的银行机构加速了其全球化进程,美国银行的海外资产快速增长,对全球银行产业的渗透程度增强。与此同时,美国银行市场上外国银行的资产也有快速增长,并呈现出强大的全球化趋势。美国银行机构和银行市场的全球化都在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注意的新特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美国银行机构的全球化主要受市场驱动而美国银行市场的全球化更多地受收益驱动。  相似文献   

17.
20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美国随后成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局.2014年4月9日,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FPB)和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宣布与美国第二大银行美国银行达成和解协议,美国银行由于误导消费者购买额外信用卡产品,以及非法对用户未曾收到过的信用卡监测和报告服务收费,将支付7.72亿美元罚款和退款.CFPB自成立以来,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加强华尔街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和提振美国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笔者以为,美银案例以及CFPB的实践经验对我国进一步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维护金融稳定乃至社会稳定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万金文 《中国保险》2003,(11):26-28
去年,<中国青年报>曾发表一篇题为<欺瞒是我们追求业绩的手段>的文章,被各地报纸纷纷转载,引起社会上一场退保风潮.此后不久,新华社主办的<瞭望>周刊也刊登了一篇<保险业的阴面>的文章,文章明确地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的保险业正面临着一场社会公众信任的危机,而且这种危机有放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管理层利益与过度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论证了管理层过度投资的主要动机在于增加其总收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美国银行的综合成长机会函数,通过对样本投资支出与成长机会综合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美国银行的正常投资需求,验证美国投资银行确实存在过度投资行为.然后,通过构造线性回归模型,验证美国投资银行过度投资与管理层利益的正相关性,结论认为过度投资额是引起CEO薪酬变化的原因,并针对过度投资现象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马寅初先生银行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先生作为经济学家,金融思想也十分丰富,并发表过多篇专著、专论和文章.如<中国经济改造>、<中华银行论>、<中国国外汇兑>、<中国之新金融政策>、<银行之真诠>、<中国之银行制度>等等,先生关于银行方面的论述较多,精深博大;虽在旧时,仍有新意;见解独到,启发多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