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纪鹏 《证券导刊》2014,(21):59-64
新股发行过程中乱象频出,根源在于目前股市询价机制中的两个不合理:中小投资者的缺位失声与询价对象的机会主义行为。 在现行的询价机制中,参与网下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大额投资者可以参与新股报价,而普通个人投资者无权参与,这就导致了与中国股市利益息息相关的中小投资者在发行定价环节的失声。  相似文献   

2.
香港新股发行方式对内地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内地新股发行采用累计投标询价方式,其新股溢价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有待解决。借鉴香港新股发行方式,内地在完善累计投标询价方式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固定价格发行方式;发行方式的定价过程中要有中小投资者的声音,防止发行方式使中小投资者在一级市场被边缘化;尽快实行新股发行“绿鞋”制度,抑制新股上市后的过度波动;把积极稳妥地培育和规范机构投资者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对定价公开发行的部分可以采取分组发售的办法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引入回拔机制来对询价对象进行制衡。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的新股询价制度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但询价制还没有实现新股定价的彻底市场化,市场还没有经由IPO询价获得更为令人满意的资源配置效率。询价制存在着缺乏询价制度所必需的基本市场结构,忽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询价机构不诚信、进行利益输送,询价机构定价能力偏低等问题,迫切需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冯伟 《证券导刊》2013,(33):59-62
2013年6月7日,证监会发布第四轮新股发行改革征求意见稿。本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为:新股发行、定价进一步市场化,进一步理顺发行、定价、配售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公平,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在2010年11月开始的新股发行改革中,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成为重中之重,诸如“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等提法成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收集整理了2006年-2008年26单IPO项目询价数据样本,通过组间方差分析、构建认购深度和标准化相对价格偏差指标、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询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我国IPO定价的询价制度变革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我国新股发行采用询价制度,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是圆际累计订单询价制度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可以考虑通过赋予主承销商一定自主配售权、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改进目前电子化制度、提高机构报价决策灵活度、引入后市稳定机制、明确机构报价权责等措施来进一步提高一级市场定价效率.  相似文献   

7.
新股发行机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项重大的制度变革,新股发行定价的市场化改革在取得了巨大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新股市场化定价与严格的发行审核存在矛盾;二是保荐机构与发行人利益密切导致发行价格高估;三是新股配售制度不合理使询价机构竞相提高报价。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制度,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安排来实现。通过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逐步为今后实行注册制创造条件;要强化发行市场的监管,加大违规惩治力度;应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询价方式。  相似文献   

8.
新股发行中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平衡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股发行中如何有效地平衡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利益,分别发挥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的功能,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新股发行中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利益关系的现状,指出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缺陷,对协调两类投资者利益关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云南金融》2010,(10):7-7
中国证监会2010年8月20日发布《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开始启动新股发行后续改革。《指导意见》适度扩大网下询价机构的范围,网下机构扩容采用的是主承销商挑选推荐方式,即主承销商推荐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定价能力、优质长期的机构投资者参与网下询价和配售。  相似文献   

10.
新股发行中如何有效地平衡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利益是健全股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金融立法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资金实力、市场参与能力等差异,在新股发行中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之间利益不平等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发行商倾向于向机构投资者发售股票;第二,立法上也更多倾向于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此外,机构投资者利用其资金、信息、游说能力和技术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合法或非法的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如何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平衡新股发行中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利益,成为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机构投资者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沪深两地1996~2006年A股市场IPO样本的研究发现:IPO抑价率与IPO政策变量及机构投资者参与程度显著负相关。机构投资者参与询价和发行配售,对IPO抑价率的降低起到了显著作用,有利于提高市场发行定价效率。总体上看,现阶段中国A股发行市场定价效率仍然偏低。高抑价率的主要原因在于行政管制使股票发行人和承销商的议价能力发挥不足,根本原因还在于发行制度市场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2.
基石投资者是香港IP O市场引导合理定价、提高发行效率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本文对2013―2019年港股I P O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引入基石投资者可以提高IPO定价效率,帮助体量较大或估值较难的企业顺利上市,在低迷行情中起到市场稳定器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个股流动性不足、利益输送等风险隐患。考虑到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市场不确定性增强,注册制改革加速推进,新股稀缺性优势减弱,有必要借鉴香港基石投资者制度经验,进一步优化A股现行战略配售制度,合理稳定市场预期。同时,建议加强对参与战略配售投资者的信息获得、持股限售期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3.
创业板市场IPO定价效率研究——来自香港市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香港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香港创业板IPO市场定价效率相对较低:风险投资家能够带领风险企业提前上市并得到投资者认同;IPO企业经营年限、价值不确定性及IPO发行时信息处理效率等变量对香港创业板IPO市场定价效率有显著影响:承销商、审计事务所的鉴证功能得不到体现;高效的IPO发行机制有利于创业板IPO市场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so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media executives and firms affect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pricing using manually collected Chinese data. We find media-connected firms receive more frequent and more positive coverage than their unconnected peers, resulting in reduced IPO underpricing. However, media-connected firms have worse post-IPO market performance. Although media-connected firms have better pre-IPO accounting performance, they conduct more earnings management under the cover provided by their connected media. Addition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media connections on IPO underpricing is more pronounced for media that are not controll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are based in the same city as the firm. It is also more pronounced for firms with less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nd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Our results remain valid after various robustness tests, such as alternative proxies for IPO underpricing, eliminating alternative hypotheses, matching analysis, instrumental variable analysis, as well as placebo tests. Collectively,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media connections compromise IPO pricing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5.
张劲帆  李丹丹  杜涣程 《金融研究》2020,475(1):190-206
本文通过对比2009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IPO市场化定价发行阶段与2014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IPO限价发行阶段共1950个IPO样本,发现IPO限价发行对于新股在二级市场股价表现具有“弹簧效应”:即抑制股票一级市场发行价格会造成新股在二级市场价格短期内超涨,限价发行新股的二级市场定价显著高于市场化定价发行新股的二级市场定价。限价发行引起的过高二级市场定价最终导致股票长期回报率低下。另外,创业板公司“弹簧效应”显著强于主板公司。这些实证结果都可以被本文提出的一级市场价格压抑造成二级市场非理性投资者上涨预期一致、盲目追涨的理论模型所解释。本文的研究指出抑制股票一级市场定价虽然形式上可以解决新股发行价过高问题,但是却造成二级市场更大的价格扭曲。这一发现为进一步完善我国IPO发行定价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1993~2009年期间的1158家IPO(其中A+H公司36家)为样本,实证检验了A+H双重上市与公司IPO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A+H双重上市与单位权益发行价、IPO定价效率、融资规模效率均显著负相关,表明A+H双重上市非但没有给公司带来IPO溢价,反而导致更高的IPO抑价。进一步分析表明,A+H公司的更高IPO抑价与其大规模的股票发行数量显著正相关,正是A+H公司的大规模股票发行迫使发行人和承销商采取低价策略以保证成功IP0,并导致A+H公司具有偏好在热市期上市的择时行为。  相似文献   

17.
Yan Gao 《Pacific》2010,18(1):77-89
We studied the IPO price and long-term performance in China after the adoption of the book-building pricing mechanism. Using comparable firm value, we separated the IPO initial returns into pre-market deliberate underpricing and aftermarket overpricing. This separation enables us to clearly test different theories regarding high IPO initial returns. We find little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classic information theory on IPO underpricing but strong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behavioral arguments regarding IPO overpricing. Even though the results are specific to the Chinese market, we find some general results on what composes and drives IPO initial returns that have been lacking in the IPO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8.
资本市场锚定效应的实证方法及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总结了资本市场中锚定现象的特征,探讨了对锚定实证的方法,并以我国实行询价制5年来上市公司IPO定价中的锚定效应为例进行了实证,发现我国中小板与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定价对市盈率、市净率的锚定效应明显,但两板块锚定目标有差异,中小板紧密锚定于市盈率,而创业板紧密锚定于市净率。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的创新载体,科创板市场改革能否达到改革预期目标,是当前资本市场热切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市场定价效率的视角,对科创板基础性制度改革下的定价机制改革效果进行评估,着重考察询价机制改革和价格限制改革对市场价格发现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相比主板及创业板市场(试点注册制改革之前),科创板市场定价效率显著提升、价格发现功能显著优化。从具体改革路径来看,询价机制改革更好地实现了发行定价市场化,通过“询价机构报价行为”路径提升了科创板新股发行定价效率,且促进了中长期理性定价;价格限制改革则更好地实现了交易定价市场化,不仅抑制了科创板新股首日溢价程度,也加速了市场日后均衡价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 sentiment toward the overall market at the tim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on the aftermarket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y IPO shares. The study which is based on 1346 U.S. technology IPOs completed between 1992 and 2009 shows that the irrational component of individual investor sentiment negatively affects shares’ aftermarket performance: the more optimistic individual investors are at the time of IPO, the lower the shares’ aftermarket return. On the other hand, the rational component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 sentiment does not affect the shares’ short-run performance, yet positively affects their long-run performance. In contrast with prior theoretical models this paper shows that investor overconfidence positively affects technology IPO shares’ aftermarket performance. The paper extends the behavioral finance literature by providing evidence on the negative role played by noise trading in affecting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IPO shares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