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1—1979年,韩国政府严格控制了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并且拥有强大的制造业部门。韩国制造业企业偏好汇率低估政策,而政府对金融和劳动力市场的控制增强了制造业企业对汇率低估政策的支持。因此在这一时期,韩国成功地实施了韩元汇率低估政策。  相似文献   

2.
汇率低估与关税保护具有相似的经济效果,而且本币汇率低估可以使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但是多数国家都选择了汇率高估政策。这是因为关税保护政策作为更精准的保护主义工具,可以选择性地实施,不会增大企业成本,更为权势利益集团偏好;而汇率低估政策作为普惠性的保护主义工具,较为迟钝而且有可能增加企业成本,因此无法得到更多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程振华 《中国外资》2012,(10):59-60
随着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离岸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不断壮大,如何有效利用远期汇率市场促进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同时规避远期汇率市场带来的风险,国外的发展经验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本文通过对韩国和日本离岸远期汇率市场发展经验的介绍,总结了我国在发展离岸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开放NDF市场、放开汇率管制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离岸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不断壮大,如何有效利用远期汇率市场促进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同时规避远期汇率市场带来的风险,国外的发展经验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本文通过对韩国和日本离岸远期汇率市场发展经验的介绍,总结了我国在发展离岸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开放NDF市场、放开汇率管制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实行出口导向政策,政府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同时用本币低估的汇率政策推动出口,被称为新重商主义.贸易保护和经济民族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同重商主义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在企业纾困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被寄予厚望。笔者以2018年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改革为契机,利用2014—2019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检验留抵退税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和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留抵退税政策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资,但对劳动力就业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留抵退税政策通过降低企业资本成本、提高主营业务专注度促进制造业企业研发投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对民营企业作用相较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更为显著。基于此,本文提出要系统认识留抵退税政策的“光”与“影”,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与稳就业政策协调配合,降低制造业企业社保缴费比例,并适度给予财政补贴,以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广义投资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韩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韩元汇率易受出口同比增速、制造业PMI、美韩利差、韩国股指等因素影响。2024年韩国出口形势好转叠加美韩利差缩窄等因素,有望支持韩元汇率走强。韩国被称为全球经济的“金丝雀”,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特征使得韩元汇率容易受到出口同比增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美韩利差、韩国股指、外汇储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韩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广泛往来,经贸合作不断加强,因此,对韩国经济特征和汇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佳蓉 《证券导刊》2010,(39):15-15
近期,国际汇率市场风云变幻。美欧货币当局释放出继续扩大流动性信号,日本央行祭出零利率政策,一些发达国家指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低估本币汇率……人们担心"货币战争"的潘多拉盒子可能就此开启。  相似文献   

9.
日本、韩国在发展本国汽车制造业的过程中,实行“政府主导型”的经济赶超战略,汽车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日本、韩国的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主要特点:1.政府和企业的官方合作。政府建立了和企业直接对话和协调机制,企业在政府调控下的自主能力受到限制。2.企业决策受双重参数制约:市场和政府。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影响企业决策,使得  相似文献   

10.
俞晨  徐涛 《海南金融》2016,(8):32-35
本文从市场角度出发,基于利率平价理论和即远期人民币汇率报价构造了人民币汇率错位指标并测算出人民币汇率错位状况,发现人民币在2014年底前后分别存在低估和高估的状况.随后本文用人民币汇率错位指标构建我国进出口影响模型,发现人民币汇率错位对我国进出口存在显著影响,汇率低估即存在升值压力时,对进口有正面影响,对出口有负面影响,高估时则反之.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汇率是近年来市场关注的焦点,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人民币汇率有不同的观点:欧美逆差国家认为中国政府操纵汇率,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中国政府则认为人民币汇率水平逐步升值已接近均衡水平,不存在严重低估;市场投机、投资者押注人民币会持续单边升值而大量持有人民币。国际清算  相似文献   

12.
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逐步加大,由此带来经济主体对人民币衍生产品的迫切需求。当前,国内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较缓,不能很好满足银行、企业和个人的需求。本文阐述了发展境内人民币NDF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韩国市场开放NDF的经验进行了介绍,对开放境内人民币NDF市场的定价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开放人民币NDF市场实现有效监管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0—2007年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高度细化的海关数据,本文深入考察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净效应为正,其通过企业资本劳动要素配置效应、企业选择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对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上述结论在考虑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稳健;(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因企业出口与否、贸易方式、技术水平和所有制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3)作为人民币汇率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制约因素,企业融资能力越强,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企业生产率的积极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制造业部门单位劳动力成本指数(UnitLaborCost,ULC)测算的一国实际有效汇率(REER-ULC)经常被用来衡量该国的国际竞争力状况。鉴于此,本文首先测算了1980 ̄2002年期间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指数,然后采用该指数测算了同时期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该时期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历史变迁与冲击来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把我国的外贸失衡和汇率失衡看作是全国性失衡是不恰当的,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视角,本文认为我国外贸失衡主要是指东部地区的外贸失衡,我国汇率被低估主要是指东部地区的汇率被低估,而中西部地区并不存在外贸失衡和汇率被低估的现象。因此,要调节我国汇率和外贸的区域性失衡,依靠人民币升值虽然会减少东部的汇率和贸易失衡,但会增加中部和西部的汇率和外贸失衡,而实施地区差异化的外贸政策、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是解决我国汇率和外贸的区域性失衡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实行出口导向政策,政府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同时用本币低估的汇率政策推动出口,被称为新重商主义。贸易保护和经济民族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同重商主义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中国在这3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变通性的体制和政策,解开了命令经济中行政命令的束缚,扩大了居民择业和创业的自由权利,  相似文献   

17.
汇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会产生系统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直接影响一国劳动力市场的从业率。本文通过建立汇率变化和劳动力市场从业率变动之间关系的动态弹性模型,实证分析得出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从业率的短期动态影响。该短期影响显著表现为动态的负向冲击,即本币汇率的上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岗位创造,从而降低了劳动市场的从业率。  相似文献   

18.
用SWOT方法对山东省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其优势为山东省的劳动力供给丰富,为制造业提供了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国内外拥有广阔的市场并且制造业的基础比较完善;山东省的区位较好带动了国内外广大的投资.其劣势为山东省的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以至于制造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并且竞争力非常的低.而其机会包括了国内外的政策,其威胁包含了资源与就业的压力等.最后提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变量不可能被长期低估或者高估.具体地说,名义变量可能被长期低估或者高估,而实际变量却不大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后者总是要趋于呈现其本来的面目.并且,实际变量要比名义变量重要得多.我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不可能被长期低估,不过这里仍然要分析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对于出口企业的影响. 如上所言,既然实际汇率总是要趋于呈现实际情况,而且实际汇率又比名义汇率重要,那么,即使人民币汇率被低估补贴了出口企业,其补贴也没有名义上看起来的那样巨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实证上对20国集团内的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贸易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贸易相比,中国制造业贸易是大而不强、结构相近、暗藏风险。鉴此,本文提出中国应学习韩国和印度,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多品种宽领域制造业的模式,并进一步指出制度创新、科技兴贸、现代制造业产业聚集区建设、制造业部门缺口填补等方面作为今后政策的四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