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为有效吸引外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资流入的优惠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相应地在本地区推出进一步鼓励外资流入的各项政策举措。但是,随着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利用外资政策的扭曲行为产生的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为此,本文拟对我国利用外资政策扭曲的形式、危害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为有效吸引外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资流入的优惠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相应地在本地区推出进一步鼓励外资流入的各项政策举措。但是,随着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利用外资政策产生的问题也逐步显现。为此,本文拟对我国利用外资政策显露的一些负面效应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利用外资政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诚 《金融会计》2008,(3):34-38
改革开放以来,为有效吸引外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资流入的优惠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相应地在本地区推出进一步鼓励外资流入的各项政策举措。但是,随着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利用外资政策产生的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流入国.但是,与此同时,有关利用外资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如何正确认识外资流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来引导、调整外资流入的规模和结构,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对我国的外资政策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瑞 《济南金融》2011,(12):82-84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领域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房地产领域外资流入管理政策存在的不足逐步暴露出来。因此,进一步加强房地产领域外资监管和防范跨境资金冲击风险,是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我国房地产领域的外资监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江苏省房地产市场外资流入的特点以及流入快速增长的原因,指出外资加速流入房地产行业,无论是对于国家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控,还是外汇资金跨境流动管理都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从规范外资准入、抑制非居民房地产投资需求、加强外资流动监测和汇兑管理等多方面促进房地产业合理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政策     
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企业重组 2009年12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为此,要重点做好五项工作:(一)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二)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鼓励外商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  相似文献   

8.
一自1979年我国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鼓励利用外资的政策.不断改进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截至1996年底,累计流入中国的外国资金(包括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中国在境外发行债券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额已达2843.7亿美元c特别是从1992年以来,外资流入呈直线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19%。近几年,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利用外资为我国弥补国内生产建设投资的不足,有效地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外资的流入对促进技术进步、调整…  相似文献   

9.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外资政策体系,总体来看,我国外资政策以偏倚性外资政策为主,主要包括外资限制政策和外资鼓励政策。中国外资政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未来中国外资政策调整将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中性化是未来中国外资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其中外资限制政策将逐步被取消,对外资的开放度进一步增强,而外资优惠政策日趋淡化,但短期内仍会存在;二是规则健全逐步替代政策优惠成为外资竞争的主要手段;三是外资战略目标逐步从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增进型;四是外资导向策略将由地区倾斜和产业倾斜相结合的策略逐步过渡到产业倾斜策略。●从外资政策调整的影响来看,总体上,外资政策调整将对我国外资流入规模的影响不大,对外资的产业投向结构将产生较大影响,对外资的区域投向结构具有一定影响,此外,对外资投资主体结构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利用外资的争论就连绵不断,大约每隔七、八年就会发生一场大规模争论。1980年代初,围绕中国是否应该利用外资、以市场换技术是否必要展开了激烈争论;1988年前后,围绕外资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是否被外资利用等问题,展开了新的争论;1995年前后在“软着陆”期间,围绕着外商投资是否威胁了国家经济安全、垄断了中国市场、挤跨了民族经济和民族品牌等问题,掀起了又一轮大规模争论;从2004年开始,对利用外资的争论再次升温,争论集中在: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到底是什么、中国是否还应该积极利用外资、中国是否过多地依赖外资、外商投资是否垄断了中国市场、我国利用外资是否存在“拉美化”危险、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是否必要等六个方面(桑百川,高翔,2005)。对于这些问题,我国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笔者认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立足于中国利用外资的目的。如果外资流入符合我国引资的基本目标,则在控制其负效应的同时应继续支持鼓励;反之,则可以取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甚至加以适度限制。那么,我国目前吸引外资的目的何在呢?一、中国引资政策目标的调整回顾我国1979年以来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1.
政策信息窗     
为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力度,我国已经在制订一系列政策,引导、鼓励外资投向中国这一资源最富集地区。据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官员介绍,今年1—8月份,中西部地区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182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7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约33亿美元。截至今年8月底,中西部地区累计  相似文献   

12.
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逐步完善外资政策体系,扩大开放领域,吸引外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外资已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加入WTO,有利于加快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进程,对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加入WTO,利用外资工作将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外资的大规模流入,客观上要求放松政策限制,为资本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加入WTO后,利用外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会被放大,进一步放松政策限制将引发监管工作出现新的问题.如何适应我国加入WTO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进度,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未来一段时期内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仍然以东部地区为主,而国家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将有利于广西引导外资向比较优势产业转移。新时期构造广西开放引资的新优势在于继续实施东靠西联南向发展的战略,以市场化思维来设计和完善广西利用外资的区域政策体系,完善促进加工制造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外资优惠政策;重点引进港台资金和大型跨国资本,外商直接投资与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并重,借鉴国际避税地经验,引导外资流入广西。  相似文献   

15.
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逐步完善外资政策体系,扩大开放领域,吸引外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外资已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政策     
《证券导刊》2010,(1):6-6
国务院:鼓励外资参与国内企业兼并重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和治理淮河工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外资的大量流入对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外资流入我国的现状、成因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化解外资大量流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积极吸引、有效利用外资是弥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和技术短缺的有效途径.外资的大量流入既弥补了国内严重的资金短缺,同时又大大提高了中国经济的科技和管理水平.但当前在利用外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便进一步做好引进外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利用外资适度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昱 《海南金融》2007,(7):42-46
广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和引进外资大省,近年来关于其外资政策及利用外资规模出现了较多的争议.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利用外资的必要规模、吸收规模和安全规模三个方面对广东省利用外资的适度规模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广东省的外资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鼓励外资的流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资流入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外资流入的主要形式。从近几年我国GDP的增长与外资增长趋势看,两者基本上是同步的。那么,外资的增长是否真正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呢?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外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