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比特币是信息通信技术与现代密码学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自2009年诞生起即获得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比特币的属性,指出其本质上属于数字货币,具有货币属性;通过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梳理当前各国对比特币的监管政策,笔者认为目前的监管策略重点在控制投机风险,将比特币作为补充性货币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兴起带来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行业的新纪元。非法定数字货币的大量使用与中央银行功能的发挥之间存在冲突,导致其发展面临瓶颈。各国监管机构纷纷明确比特币不具有法定货币的属性,本质上是可交易的虚拟商品。部分国家开始研究和推动发行法定数字货币。除比特币之外,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在各种商业模式的发展初期,监管机构不便表态,但是应该密切关注发展动向,防止监管套利,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属性之争、原罪乱象与全球监管三个角度梳理了比特币的前沿研究进展。比特币属性之争尚未有定论,各国对其监管态度迥异。比特币的原罪带来泡沫和风险,引发洗钱、逃税、非法交易、资本外逃等乱象。鉴于此,2017年9月,我国封杀了包括比特币在内的所有数字货币,然而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具有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等特点注定了监管的困难,故而有必要进行持续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4.
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型电子货币,自产生以来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文章基于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将比特币与传统货币进行对比,从货币本质、货币职能、货币发行机制等方面对比特币的货币属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比特币极其接近货币的本质,同时基本具备货币的五大职能,但是由于它在发行机制方面固有的特点(总量固定、产生速度由算法确定),很难替代纸币成为未来的货币。同时,文章给出了比特币对传统货币和其他电子货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技术和金融创新对美国社会造成冲击,挑战现有规则和既有认识。2012年以来,美国通过加强比特币风险评估,建立财政部、国税局、证监会各司其职的监管体系,搭建涵盖兑换、使用、纳税等环节的分层次监测体系,强化对虚拟货币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教育,打击相关违法行为,初步构建起较为健全的虚拟货币评估、监测和监管体系,对我国加强比特币监管及类似金融创新的监管,防范风险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比特币当今最火的货币,2009年比特币横空出世,到如今众所瞩目,它究竟是一个玩笑、一场阴谋、还是一场变革?本文首先客观解读比特币,从其本质开始剖析其作为货币的价值和属性,一步一步剖析比特币的货币属性。  相似文献   

7.
比特币是一种纯P2P的虚拟货币,能够满足去中心化、严格控制货币供给速度、预估货币流通总量、有效遏制通货膨胀的需求。比特币基本上具有货币的功能,拥有货币的部分属性,但不一定是真正的货币。它未来能否过渡为真正货币取决于人们对比特币的信任、对一整套机制所营造的信心。本文分析了比特币能够成为真正货币必须克服的一些现实问题,其中涉及经济、互联网金融、法律、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等领域。最后提出比特币作为一种全新的无政府虚拟货币,一场数字货币的革新,代表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思潮,具备一定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8.
宗涛 《金融博览》2014,(1):35-35
比特币自2009年1月3日诞生以来.发展迅猛.也引发很大争议。这种争议遍及学界、科技界、金融界和政界。通过回顾比特币的发展历程及其争议,我们不难发现,比特币虽然具有货币的很多属性,但并不是货币.更不会成为国际货币。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拥有独特技术属性的新型网络虚拟货币,比特币因其完全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点脱颖而出。不同于其他货币,比特币不属于任何国家和任何金融机构并且不受地域限制。也正是因此,比特币引发了许多非法活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金融秩序,存在资金安全隐患及投资风险等问题。本文针对近期全球爆发的电脑勒索病毒事件进行分析,并对其解锁方式——比特币支付做出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四部委下发《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界定比特币不是货币,是一种虚拟商品。但对比特币非货币属性的认识不应限于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这么两点。比特币的非货币属性还应包括:缺乏货币应具备的必要信用基础、未能反映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其购买力的确定不具有合理性,缺乏货币资产必需的安全保障等这几点。  相似文献   

11.
杨涛 《时代金融》2014,(1Z):93-94
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四部委下发《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界定比特币不是货币,是一种虚拟商品。但对比特币非货币属性的认识不应限于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这么两点。比特币的非货币属性还应包括:缺乏货币应具备的必要信用基础、未能反映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其购买力的确定不具有合理性,缺乏货币资产必需的安全保障等这几点。  相似文献   

12.
目前,美国对于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监管实践主要针对虚拟货币(比特币等)或者数字资产(Libra),我们希望通过归纳整理与分析其现有的监管细则,形成对虚拟货币和数字资产监管的一些思考。美国作为全球虚拟货币交易大国,其任何监管政策动向均值得从业者研究和关注。美国监管部门密切关注虚拟货币和数字资产,并且逐步强化对其的监管,例如强化证券市场和虚拟货币在运营牌照、证券发行注册和税收等一系列层面的监管。  相似文献   

13.
摘要: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虚拟货币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特别是互联网上的比特币,已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虚拟货币,但其风险也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比特币的涵义及特征,分析了比特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风险,探讨了当前各国对比特币的监管动态,提出正确认识比特币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比特币、以太币和瑞波币三种数字货币为代表,对数字货币币值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先通过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三种数字货币之间的关系进行横向分析,其次运用Sup ADF和GSADF检验方法对三种数字货币的泡沫进行纵向分析。结果表明,比特币、以太币和瑞波币三种数字货币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和价格泡沫。通过分析发现币值的高波动性不仅与数字货币之间的关系有关,还与数字货币市场波动、监管政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资讯     
《中国传媒科技》2014,(1):74-75
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认为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  相似文献   

16.
比特币作为网络的虚拟货币,交易规模虽小,但其创新的模式及影响力足以引起各国监管层的关注,监管层必须跟踪其发展态势,防止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 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与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比特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根据美国银行、美银美林货币分析师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比特币单个价格已早达1300美元。近年来,比特币发展迅速,在我国也逐步兴起。  相似文献   

17.
比特币是网络技术发展下的新兴产物,作为一种虚拟货币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过山车般的价格波动,匿名性、去中心化、总量固定等特性引起大家的热议,对后期比特币市场有"看空"也存在着"看多"。本文把比特币与人民币的差异性作为切入点,分析二者在性质、内容、效果、风险等方面的差异和所传递出的信号,利用货币理论探讨比特币对人民币为主导的货币政策的影响,最后得到金融创新、风险控制、监管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凭借着点对点交易和去中心化的设计理念带来了加密数字货币的研究热潮。在此背景下,各国央行都加紧对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本文以比特币、以太坊为例,结合私人加密数字货币的发行模式与机制特点,探讨了数字货币的私人化与法定化两种基本发行模式。结合数字货币的共识机制与发行风险,提出关于数字货币的监测体系与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10日,随着与美元兑换率达到1:266美元,使比特币这一电子虚拟货币一下子引起了现实世界的关注。本文梳理了比特币的由来和设计,深入分析了比特币的特点和属性;比特币经过几年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是当前其法律地位以及发展前景社会各界是见仁见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比特币凭借其创新的理念和可靠的技术吸引众多人的目光,它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何种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开放经济下的两国模型,构建了数字货币参与货币供求情况下的货币政策差异(利差和汇率)与数字货币量价的数学关系式。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验证两国模型中的变量关系和量化冲击效果。得出结论:(1)通过识别中美利差舒适区,发现比特币交易活跃,中美利差与比特币量价具有同向趋势,中美利差的影响具有时变特征,其中交易量表现的冲击效用更为显著;(2)由于比特币人为操纵的交易习惯,造成了汇率对比特币量价影响的差异。主要建议:(1)深入研发尝试发行锚定人民币的数字稳定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积极应对数字货币发展对金融市场和监管格局的挑战,完善监管体系,维护金融安全;(3)长远布局,发挥以人民币为锚的数字稳定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国际公共品金融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