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很多国家的经济带来重创,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作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连接桥梁的人民币汇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同时人民币汇率也是国家对外经济战略的重要部分,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讨.我国于2005年7月实行了汇率改革,在此之后我国经济面临人民币升值加快的极大考验.笔者着重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分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情况,进而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2.
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少数最发达国家拥有过多金融资源,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受困于资本短缺。过去5年,中国一直处于最大的净储蓄供应国或者资本输出国的特殊地位,这对全世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为实体经济而非货币经济提供更多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加强国际金融改革和监管十分重要。中国能否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其他成员都需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关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我国金融开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斌 《新金融》2009,(12):19-20
后危机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我国政府需要从长远的战略视角来研究和剖析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及我国金融开放等问题,在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过程的同时,应当辩证地看待改革可能带来的效果。一方面,我们应以亚洲区域内经济金融合作的不断推进为契机,着力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加快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另一方面为了保持中国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应加快黄金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完善金融决策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5月15日突破8:1的心理关口,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这是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新高点。显然,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灵活性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同样值得关注的,在中国迅速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扩大内需以促进贸易平衡的同时,美元依然继续象国际金融体系中一个被惯坏的孩子,放纵自私,而且不愿意对自己作为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性储备货币的地位负责,不愿意对自己的超量货币发行负责,不愿意对自己的低储蓄率负责,而是希望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承担其经济失衡的后果,如同上个世纪美国与日本的货币关系一样。  相似文献   

5.
《金融与市场》2013,(11):F0004-F0004
1.“理论探讨”栏目: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研究;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研究;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关系探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研究;国际金融监管前沿问题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外汇管理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6.
《金融与市场》2013,(12):F0004-F0004
1.“理论探讨”栏目: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研究;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研究;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关系探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研究;国际金融监管前沿问题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外汇管理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7.
《金融与市场》2013,(8):82-F0004
1.“理论探讨”栏目: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研究;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研究;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关系探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研究;国际金融监管前沿问题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外汇管理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8.
非常高兴回到上海来谈论中国与国际金融体系问题。我非常同意奥曼教授对上海的高度评价,上海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是非凡的。中国希望上海成为主要的、重要的金融中心,中国的经济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使其金融体系重新显现。今天我主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二是美元的作用;三是中国的崛起与人民币的改革;四是亚洲货币与世界货币。  相似文献   

9.
《金融与市场》2013,(9):F0004-F0004
1.“理论探讨”栏目: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研究;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研究;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关系探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研究;国际金融监管前沿问题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外汇管理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金融与市场》2013,(10):F0004-F0004
1.“理论探讨”栏目: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研究;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研究;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关系探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研究;国际金融监管前沿问题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外汇管理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1.
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的启动,带来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快速发展,同时让基层央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工作面临新的难点和挑战。本文就这些难点和挑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当把握的若干重点,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实现人民币基本国际化的主要标志和战略措施,提出了近期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对中国经济特别是涉外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了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选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使FDI在中国的产业布局发生改变的概率提高了38.24%。从FDI产业变动的数据来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FDI出现了向第三产业集聚的现象,而且从第三产业内各行业来看,FDI重点加大了对批发零售、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居民服务等行业的投资力度。因而,本文认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4.
日前,新加坡成为继香港和台湾之后的第三个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新加坡金融市场现状,分析了其优势和进一步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制约因素,提出大力推进新加坡人民币离岸业务的政策建议,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和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日益成为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协同推进人民币“走出去”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本文从现实出发,全面评估了两者的适应程度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协调推进人民币“走出去”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总体设想和近期主要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利于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冲击。但是,人民币贸易结算更重要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启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国经济高度的外向性和人民币良好的国际信誉确立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条件,全球金融危机给人民币国际化打开了有利的时间窗口。因此,要抓住全球金融危机提供的机遇,利用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构建人民币外汇市场中关于人民币汇率定价权力的双边随机前沿模型, 分析了中外定价权差异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较外 部经济体具有更强的定价权力,近期的汇率贬值并非政府操作行为而是市场均衡结果;人民币 国际化和汇率市场化进程可以矫正偏离。本文的政策建议为:(1)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 汇改市场化进程。(2)进一步提高外部经济体参与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8.
用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替代人民币汇率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用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替代人民币汇率不适用于汇改后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中美双边贸易权重也不足以让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替代人民币汇率。汇改后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的走势在人民币汇率体系中也不具有代表性。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尽快计算并公布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以弥补用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替代人民币汇率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设置沿边金改试验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是沿边金改试验区一项重要任务。现有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不能很好地适应试验区的实际情况,参考有关机构已经建立起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价试验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提出了一些新的指标:人民币流动效率、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金融业发展、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20.
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调整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针对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国际金融格局变化,提出全球新型金融危机的概念,阐明新型金融危机独有的特征,指出全球新型金融危机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本文的分析显示,在全球新型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应该向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方向调整,尽管目前时机尚未成熟,但近年来相关方面的发展已经为人民币将来走向国际化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文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