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国货币能否在世界范围内使用不仅是该国经济实力的体现,更是综合国力的象征。中国GDP已经超过了日本,进出口贸易水平更居世界第一,但是与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相比,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2009年国务院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后,中国逐步开始在人民币贸易结算进程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本文指出贸易结算角度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存在的阻碍因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澳门与内地间的经贸往来和人员流动日趋紧密,在有关政策推动下,澳门人民币业务不断拓展,但由于人民币在澳门与内地之间的单向交易性等原因,导致近几年澳门人民币业务发展速度不断放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是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金融的改革开放,澳门将一如既往在其中发挥重要的窗口作用,同时它也将进一步促进澳门经济金融的发展,尤其是进一步加快澳门人民币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国际化是实现中国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支撑,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增强背景下坚定不移推进双循环新格局构建,需要成熟稳定的人民币资本项目支持。从货币国际化推进路径及人民币当前所处的国际地位来看,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不断升温的整体背景下,石油人民币结算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助推作用,推动人民币在石油领域计价结算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有力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区域化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是漫长的,中国—东盟的人民币区域化进程有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与人民币结算数据,从而探讨了人民币实现东盟区域化的可能性。东盟各国与我国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这使得东盟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贸易合作区,这也必然使其成为中国最近人民币区域化的战略首选区域。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东盟贸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从货币互换及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币的两项安排——货币互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已有实质性的突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积累的经济实力,以及金融危机所推动的全球经济调整,使得人民币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但整体看,是利大于弊,机遇大于挑战。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过程,需积极稳妥分阶段地推进。  相似文献   

6.
美国金融危机使各国深刻认识到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局限性,纷纷呼吁构建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制度。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开始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工作。尤其是自2009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更呈加速之势。人民银行继2010年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  相似文献   

7.
自从2009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五个城市成功试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随之逐步扩大,商业银行代理的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加速扩张并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本文从现状出发,在介绍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作用之后,指出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因素及实际结算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人民币投资渠道拓宽、金融产品创新及金融风险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8.
汪飘 《云南金融》2011,(8Z):9-10
自从2009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五个城市成功试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随之逐步扩大,商业银行代理的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加速扩张并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本文从现状出发,在介绍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作用之后,指出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因素及实际结算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人民币投资渠道拓宽、金融产品创新及金融风险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
美元和欧元是国际贸易中的主要结算货币,但随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开始大肆“印钞”,向全世界转移风险,使得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被迫“缩水”,随后中国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人民币跨境结算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极为关键的一步,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的出台是中央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避免贸易汇率剧烈波动风险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同时也开启了人民币区域(亚洲)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国内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对结算参与微观主体意义,以及对外贸经济的推动作用几个方面,基本停留在微观研究层面,而对宏观层面影响因素的研究不足。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经济因素,分析对外贸易、外汇储备、汇率、货币供给等宏观经济变量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影响,将有利于厘清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对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政策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得益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历史的必然。本文主要从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经阶段跨境人民币结算和国际货币历史经验来分析探讨从跨境人民币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过程,以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履行国际货币的职能,成为国际经贸活动中计价、结算和储藏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的必然结果。本文首先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性,介绍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化现状,进而分析资本项目可兑换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起到的作用,最后对如何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析人民币跨境问题上的五大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误区。文章就境外人民币存放境外、境外人民币具有外汇性质、人民币对外负债等同于外债、人民币跨境就是资本账户可兑换、人民币跨境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对正确认识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回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随着海外人民币资金的增多,完善人民币回流渠道日益迫切。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回流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要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制度,通过扩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发行人民币基金及债券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回流渠道,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等方法对模型进行计量经济意义的检验。结论表明:利率市场化程度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关系是从初期的相互促进作用逐渐减弱最终趋于平稳。对此,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利率与汇率的相关性,有序推动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共同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边境贸易与人民币结算关系,然后对广西的经济和对外贸易情况做了梳理,得出在边境贸易和人民币结算试点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在边境贸易及人民币结算试点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庆明 《投资研究》2011,(11):144-150
自2009年中国央行推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有了较大进展,但是围绕人民币国际化也起了很多争执,并且人民币国际化的走向似乎在偏离国际货币的基本职能。国际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交易媒介,其次是定价功能和作为储备资产。在全球流动性泛滥和金融工具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要防止人民币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对象,正是基于此,要谨慎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定程度的资本项目开放,但是并不需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应该从定价、交易媒介、储备资产等基本功能战略性的推进,同时需要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来配合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呈加剧之势.且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从而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国际收支失衡”怪圈。出现这个怪圈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包括我国经济内外部失衡严重及外部平衡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不协调,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及利用外资发展战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低也是造成这个怪圈的原因。对此,优化国际收支结构;增强人民币国际可接受性,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改变出口导向战略和利用外资发展战略,增加进口,并鼓励企业用人民币加大对海外的投资,让企业真正“走出去”;通过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解决人民币回流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以来,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使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次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出发,结合近期开展的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探讨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意义,并从境外直接投资的角度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