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以银行不良贷款为主要内容的不良资产管理越来越引起国家和金融风险管理当局的重视。我国银行日前试行了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旨在提高贷款管理质量和分步预警.控制不良贷款的产生。本文运用临界成本方法探讨贷款分级管理机制,对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定量研究,强化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为不良资产剥离和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为化解国有商业银行多年经营中积累的不良资产,促其稳健经营,我国设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目前,我国已停止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如何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银行不良资产入手,从贷款源头上分析了不良贷款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的内部防范化解和外部转移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灰色预测方法在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其影响不良贷款可以界定为银行投放贷款后形成的信贷资产中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处于逾期、呆滞或呆账状态,而使银行资产风险加大并面临资本损失的那部分贷款,按照人民银行实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在这五类贷款中,次级、可疑和损失视同不良贷款。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被不良贷款所拖累,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不良资产的危害性。不良贷款率高,最大的危害是影响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我国银行近年来对贷款极其谨慎小心,就是因为不良贷款太多,影响了银行放款能力。其次是如果靠发行基础…  相似文献   

4.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学界和金融学界对金融危机进行了多视角研究。结果发现,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爆发前都有共性之处,即巨额银行不良资产。这些国家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层面均比较脆弱。基本面的脆弱性给其带来两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是外部压力,即巨额短期外债,尤其是用于弥补经常项目赤字时,将使本国经济难以靠短期资本的持续流入来维系。只要资本流入减缓或逆转,经济和本币都可能遭受重创;二是内部压力,即薄弱的银行监管导致了银行尤其是资本金不充足的银行过度发放风险贷款。当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银行的不良贷款就引发了银行危机。为了化解银行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以亚东南亚诸国也开始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业的不良资产进行重组。例如,日本的“桥”银行,韩国的资产处置局,泰国的金融机构重组管理局,印度尼西亚的银行处置机构和马来西亚的资产管理公司。  相似文献   

5.
数额巨大的不良资产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近年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出现了持续“双下降”。在此乐观表象的背后,是银行风险向货币风险和财政风险的转移。如果政府最后无力偿付处理银行不良资产带来的或有负债,就会引发货币危机和财政危机,其后果甚至比单一的不良资产引发的银行危机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受宏观环境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大量增长,为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的双降,各商业银行呆账核销、不良资产批量处置量大增,这些担保贷款背后的大量担保物并未被银行接收为抵债资产,其管理、变现、处置形成新的监管盲区。一、调查的总体情况近日,财政部驻安徽专员办对驻皖的中央管理金融企业分支机构的呆账核销、抵债资产管理和不良资产批量处置情况进行了调查,从驻皖的12家分支机构上报情况来看,涉及呆账核销和  相似文献   

7.
剥离银行不良资产,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国企扭亏解困,提高胃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重大举措。部分不良资产剥离后商业银行要采取集中管理,扩大核销范围,加大核销力度,依靠政府支持落实债权债务等多项措施,加强对贷款存量的管理,防范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唐奕 《中国金融》2006,(8):68-69
英国银行业对不良贷款的处理分为两类:企业不良贷款的处理和零售不良贷款的处理。这里的企业贷款主要指大中型企业贷款,这类贷款笔数不多但数额较大,出现问题时谈判及协调工作量较大,大多集中到总行管理;零售业务主要指个人贷款,也包含部分小企业贷款,这类贷款笔数多,金额小,大多集中到清收中心电话催收或由分支行清收。两类不良贷款的处理在银行内部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由于两类不良资产性质不一样,处理方式相差很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时间为维度分析了200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变动趋势,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呈现波动性上升的态势,并且关注类贷款数额较大;横向比较了几类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变动趋势得出,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远高于其他银行,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逐年上升。针对上述现状,本文从控制不良贷规模,关注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强化银行监管、创新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孙杨 《西南金融》2004,(3):37-38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银行投放贷款后形成的银行信贷资产中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处于逾期、呆滞或呆账状态,而使银行资产风险加大并面临资本损失的贷款。有关产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研究认为,任何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良资产,在一定程度内这是一种正常现  相似文献   

11.
<正>不良资产证券化指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以不良贷款为基础资产设立特殊目的信托,并以资产未来处置收益为支撑,在公开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获得发行收入的结构性融资行为。证券化后,由贷款服务商(一般由发起人担任)负责贷款的管理和处置,收回现金偿付给证券持有者。从本质上讲,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将一部分流动性较差的不良资产经过一定的组合,使资产组合的现金流比较稳定,再提升其信用等级,从而在金融  相似文献   

12.
外资银行完全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商业性经营,业务操作几乎很少受到非市场方面的干扰,而由于机制等方面的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至今还背负着巨额不良贷款这个沉重包袱(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务贷款总额20%-25%属于不良贷款,而美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仅为0.67%)。尽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但也只是部分接管,对呆坏帐并未能进行完全处理,而其它银行的不良资产的处理更是缺乏有效的途径。改革至今,我国商业银行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性银行,在贷款规模、投向及时限控制等方面都还存在着多重阻力。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导火线是银行不良贷款占比太高,储户对银行体系和本国货币的币值丧失信心,因而为国际“金融鳄鱼”提供了投机炒作的机会。我国由于金融市场尚未开放,人民币不能随意自由买卖,外汇储备雄厚,外债不多,经受住了这场金融风暴的冲击。但我国是否没有潜在的金融风险呢?从当前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情况看,不良贷款占比仍然偏高,银行资产状况不容乐观。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一、不良贷款占比高的危害1、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使银行难以实现利润目标。现在我国银行主要收入来源是贷款利息收入,一些银行营业收入中贷款利息…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于受当地经济环境、社会信用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清收盘活困难,已成为困扰银行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症结。近年来,银行普遍加大了不良资产的清收盘活力度,但清降的效果不太明显,不良贷款前清后冒现象较为普遍,再加上贷款营销乏力,一些行出现有效投入和贷款余额“双降”、不良贷款绝对额和占比“双升”的现象,信贷资产有继续劣化的趋势。因此,探索欠发达地区银行不良贷款清降的有效途径,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各级行的资产经营部被称为农行系统内部的长城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经营部的成立,为清收盘活不良资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国有资产,另一方面也为银行清收了大量的不良贷款,成为各级行清收不良资产的主力军。如何进一步地发挥资产经营部的作用,清收企业不良资产,切实降低不良资产占比是当前急待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一、资产经营部企业不良资产现状某资产经营部现有不良资产总额5.3亿元,其中:专项贷款1.3128亿元、正常  相似文献   

16.
李焰 《财政监督》2004,(11):58-59
据银监会公布的资料,截至2003年9月末,按新制定的5级贷款分类法计算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国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为18.7%,而同期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分别为2.7%和3%。我国商业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最后都成了不良资产,这对其自身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从今年开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二次剥离不良资产14000亿左右,出售给资产管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信贷资产质量已成为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随着各国有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逐步剥离,不良贷款监控重点也将有所调整。从现有存量贷款情况看,各银行优质客户贷款短期内形成不良的机率较低,低信用等级客户贷款则随时可能发生劣变,而这些低信用等级客户的贷款大多为借新还旧贷款。因此,对这些贷款的处置,将对银行不良贷款控制起决定作用。本文对商业银行借新还旧贷款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肖龄 《西南金融》2007,(10):49-50
不良贷款价值评估是困扰我国不良贷款处置实践的一大难题。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下简称FDIC)在处理银行危机和处置金融不良资产方面拥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对于不良贷款价值评估,FDIC也有一套十分成熟的做法,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素珍 《新金融》2012,(8):33-35
相对于公司不良贷款,个人不良贷款户数多,单户金额小,保全处置成本相对较高。同时,因清收处置直接涉及到个人借款人的切身利益,执行难度相对较大。目前,个人破产制度尚未建立,欠息减免及不良资产转让等监管政策不配套,银行难以通过市场化手段自主处置该类不良贷款,加大了该类不良资产的板结程度。为此,建议通过改善外部监管环境,银行内部改进管理,推进该类不良贷款处理力度。  相似文献   

20.
易丽 《金融博览》2005,(8):17-17
违规剥离和收购不良资产 一些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在剥离和收购不良贷款过程中,审查把关不严,致使一些不符合剥离条件的贷款被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不仅造成相当一部分金融债权难以落实,而且由于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责任未予追究,掩盖了贷款过程中的一些违规问题和金融犯罪案件。这次审计共发现不良资产剥离环节违规和不规范问题169.18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