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2001--2007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公告为研究对象,对年报公告的时间选择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一定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公告时间选择行为是会改变公告的信息含量的,公司可以通过这一行为控制公司盈余的市场反应.当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提高(未预期盈余为正)时,这种调控行为的市场反应并不明显;而当上市公司盈利水平降低(未预期盈余为负)时,这种调控行为的市场反应趋于明显.并且,在1、2月份阶段公告年报,上市公司越提前公告越能弱化市场对利空消息的不利反应;而在3、4月份阶段公告年报,上市公司越延后公告越能弱化市场对利空消息的不利反应.  相似文献   

2.
中国上市公司年报重述公告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首次在细分年报重述类型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重述的公告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之间发布年报补充或更正公告的69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发现,重述公告整体而言具有微弱的负面市场反应,但不同类型重述公告的市场反应各异,投资者关注重述公告的焦点在于重述是否影响公司价值判断。具体而言,更正公告、因会计问题导致的重述、重述内容涉及核心会计指标或调低了公司盈余、重述涉及多个会计年度以及重述消息是坏消息时,市场反应显著为负;极少数重述公告带来了好消息,市场反应显著为正。重述公告的市场价值相关性表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的年报重述行为以保护投资者利益显得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上市公司年报为契机从有限关注的角度研究了盈余公告的市场反应。选取2005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年报,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对比了进入央视《交易时间》栏目的年报排行榜的各上市公司年报与未上榜公司年报受投资者关注程度的差异;并对年报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年报披露市场存在注意力的"显眼效应",进入年报排行榜的公司在上榜当天比未入榜的公司有更强的市场反应,且这种效应的来源是排行榜的作用,而非公司本身。  相似文献   

4.
以往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违反法规行为给投资者带来的财富损失的文献基本都以监管机构处罚公告作为事件研究的原点,而未考察处罚公告之前的另一项重要事件:立案公告。我们发现,在证监会处罚公告附近的市场反应约为-2%(这与以往文献一致),而立案公告附近的市场负反应则高达-6%左右。这意味着仅关注处罚公告事件将明显低估投资者的实际财富损失。在尝试解释立案公告日附近市场反应的截面差异时,我们发现立案公告前最近年度的盈余管理幅度越大,市场反应越负面,这意味着投资者在面临模糊信息时可能参考了此前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投资决策。我们还讨论了本文证据对我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的民事诉讼制度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或正式盈余公告披露日的数据为样本,在控制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效应的基础上,通过构造相关组合交易战略,系统地研究了已公告公司的盈余信息在行业内的传递性,发现市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反应不足。可以认为,这种反应不足是我国A股市场长期存在但并未被证实的市场“异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盈余公告的视角,以2005-2012年中国集团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金字塔结构企业集团支撑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盈余公告期间,公告公司与未公告公司的累积超常收益显著正相关,而且,公告公司的资源共享能力越强,未公告公司组合累积超常收益率对公告公司累积超常收益率的敏感性越高,这不仅证实了支撑效应在我国金字塔结构企业集团中存在,也为我国股票市场对支撑效应的事前预期提供了证据;(2)相比金融危机前,企业集团支撑效应在金融危机后有所减弱;(3)民营企业集团比国有企业集团具有更强的支撑效应,大公司的盈余公告具有显著的支撑效应。  相似文献   

7.
股票交易量对年报盈余信息反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事件研究方法,从交易量反应的视角检验了1999-2001年度的市场交易量与年报中的盈余信息以及能够预示年报信息提前泄漏程度的公司规模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发现1999年度,非预期盈余与超常交易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公司规模与超常交易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0年度及2001年度,年报中公司非预期盈余越大,市场的超常交易量反应越强烈,且市场对非预期盈余为负的信息更敏感;2001年度的公司规模与超常交易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深刻表明我国股市及投资者日趋成熟,关注内在价值的投资理念正逐渐被市场选择。  相似文献   

8.
以A股市场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年报为研究对象,对年报披露期间投资者意见分歧变动与盈余公告效应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投资者意见分歧会对盈余公告效应产生影响,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负相关程度随持有期的延长而逐渐增强。意见分歧与盈余公告效应的负相关关系在好消息和坏消息组中都存在。有别于已有研究,发现意见分歧对盈余公告效应的影响随着股票流动性的降低而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发布盈余公告后,债券价格反应对于关联股票未来回报的预测能力。研究发现,盈余公告前1日至后1日债券收益率的变动可以预测公告公布后窗口期为20日的股票持有超额累计回报;实证结果显示,这种预测能力不会因为盈余信息的好坏而存在显著的差异;最后基于似无相关模型SUR的检验后,发现上市公司的机构持股比例越低,债券价格反应对于股票回报的预测能力越强。本文研究表明,我国被富有经验的投资者所主导的债券市场中债券价格相对于股票价格会更迅速地吸收消化盈余公告信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百度超额搜索量作为个人投资者信息需求行为的代理变量,发现在盈余公告附近,个人投资者对公司信息的需求明显增强。随着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增强,股票的交易量也随之增加。盈余公告前的投资者信息需求行为不影响同期股价对未预期盈余的反应,但是对盈余公告之后的盈余反应系数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这为Holthausen和Verrecchia(1990)、Kim和Verrecchia(1997)的理论模型提供了来自中国市场的证据。本文还发现盈余公告之后的信息需求使市场对盈余公告的立即反应更加充分;此外,业绩预告、新闻报道等影响着个人投资者对公开信息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12-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公司披露其客户名称对投资者的影响。本文利用长期盈余反应系数度量投资者对风险的感知,分析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利弊。结果发现:公司在年报中同时披露前五大客户名称以及明细金额,相比于只披露了明细金额的公司,有显著更低的长期盈余反应系数;异质性检验发现,当公司的专有成本更高、投资者专业能力更强或者市场交易风险更高时,会加剧这种负向关系;经济后果检验发现,披露客户名称后,公司下期的市场表现、经营业绩以及盈余持续性都显著更差。由于专有成本的存在,客户名称的披露会增强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经营风险的感知,投资者能够理性预期到上市公司披露客户名称并非完全有益。鉴于客户、特别是大客户对公司的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分析目前客户信息披露规定的政策效果,也为后续制定相关披露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会计准则允许债务人将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这为绩差上市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年报的实证分析,证明了2007年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盈余管理,改善了会计业绩。并通过对其2008年度盈利状况的跟踪研究,发现取得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在后续会计期间其业绩并没有得到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3.
从投资者预期与公司专业化经营两个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短期股价效应,并以2018年12月—2021年12月中国发布分拆预案或筹备公告的9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事件研究法对股价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对超额收益率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分拆上市公告会在事件日附近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异常收益率,但该效应持续时间较短;母公司信息披露越多且分拆上市确定性越强,异常收益率会有越好的表现;当母公司与子公司分属不同的行业进行分拆时,会有更高的异常收益率;当子公司盈利能力越强时,会有更高的异常收益率。上市公司应充分权衡分拆上市的利弊,以分拆上市的动因与绩效为导向,科学有效地分拆;监管层应加大审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分拆上市相关法规,科学指引上市公司分拆。  相似文献   

14.
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通常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比较,所以,为争取投资者的有限资金,上市公司会采取措施取得或保持相对业绩优势,而进行盈余管理就是措施之一.假定证券市场指数的变化反应了上市公司平均盈利水平的变化,那么,单个上市公司为保持相对业绩优势就会随市场指数的上涨而进行增加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市场指数下降时会将以前多计提的利润转回或储存一部分利润.当单个公司的策略成为所有上市公司的策略时,盈余管理行为就会影响市场的整体盈利水平,并进而影响股市指数的走势.这一现象的存在为政府干预股市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过度自信程度不同的投资者因消息确认精度差异引起意见分歧,产生异质后验信念,导致投资者对股价高估或者低估。在此基础上,以盈余公告信息作为利好或利空消息,研究不同环境下异质后验信念对我国股票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不管在牛市还是在熊市环境下,异质后验信念均会对股价产生影响,当盈余公告为利好消息时,异质后验信念程度越高,当期股价被高估的程度越显著;当盈余公告为利空消息时,异质后验信念程度越高,当期股价被低估的程度越显著。此外,在盈余公告前投资者就对盈余消息作出了反映,但对好消息与坏消息的反映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本为以2005年2010年91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发布的122份年报重述公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小板上市公司6年来年报重述行为的趋势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中小板上市公司报重述的现象较严重。主要体现为重述公司的数量居高不下,重复进行重述的公司比例加大;调减前期利润的行为呈现上升趋势;重述公告的发布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年报重述的现象应该引起整个市场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非规定性辞职会影响股票市场反应,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制于CFO权力和会计盈余质量。笔者依托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一审判决后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非规定性辞职公告的相关信息,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了上市公司独董非规定性辞职与市场反应的关系及其边界条件。实证检验证实:独董非规定性辞职引起了股票市场显著的负向反应;较大的CFO权力或较高的盈余质量对独董非规定性辞职的负向市场反应起到了抑制作用;CFO权力与盈余质量具有正向交互作用,CFO权力大且盈余质量高的上市公司抑制独董非规定性辞职负向市场反应的作用更强。本研究拓展了信号传递理论的应用边界,从维护市场稳定的角度证实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研究结论能够为上市公司完善信息披露体系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何顶  罗炜 《金融研究》2019,471(9):169-187
本文以我国2007-2015年证监会立案调查事件为样本,研究当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公司涉嫌违规,同一风险投资所支持的其他上市公司(即关联公司)的股价是否会被“传染”。实证结果表明,有风投背景的上市公司在立案公告日有显著的负面市场反应(约-8%),并且这种负面反应会通过共同的风险投资链条“传染”给关联公司(约-1.2%)。我们还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越高,风险投资对涉嫌违规企业参与度越高,则立案调查事件对风险投资的声誉损害越严重,市场对关联上市公司的惩罚也越严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04-2010年盈余重述为样本,检验了我国盈余重述的市场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根据重述披露的时点选择特征,首次提出聚合重述和分离重述概念。研究发现,年报的利好消息或非利好消息对盈余重述负面影响的"抵减效应"或"加剧效应"都十分显著;剔除年报影响的分离重述的市场反应显著为-3%。研究还发现,相对于被动重述,主动重述被认为是"主动说真话"的表现,具有"坦白从宽"的效果;重述追溯调整的幅度、公司盈利能力、财务风险和债务水平,都会显著影响重述公告时的市场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1年至2011年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如何"影响正向盈余管理程度及其关键机制。研究发现:当管理层预期公司盈利小于行业盈利,正向盈余管理与宏观经济增长率显著正相关表现为顺周期特征,当企业面临产品市场竞争压力越大,其正向盈余管理的顺周期性特征更显著。以上结果表明,预期公司盈利与行业盈利差异及产品市场竞争压力是公司在经济繁荣阶段向上操纵利润的关键机制,因此结合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公司面临市场竞争程度对理解其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