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福录 《新金融》2007,(7):60-63
我国《物权法》明确肯认应收账款质押,使银行业不再担心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存在法律瑕疵。但由于《物权法》规定较少且简略,缺乏操作性,加之我国信用制度尚不健全,给银行业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带来潜在风险。本文在界定应收账款及其质押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存在的十二种风险,并从法律和银行两个方面提出了防范这些风险的建议或措施。本文还指出,在当前法律规定不完备的情况下,贷款银行更应从强化贷前调查、发挥合同约定和完善贷后管理三个方面去防范此类贷款业务风险。律师界在推动法律完善、帮助银行约定风险防范条款上,要发挥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2.
2007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223条明确规定应收账款可以出质,将应收账款纳入担保物范围,在法律上为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提供了基本保障,并规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是应收账款质押的登记机构。为履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职责、配合《物权法》正式实施,人民银行建成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并在10月1日《物权法》实施时同步上线运行,办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并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  相似文献   

3.
2007年,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的颁布,应收账款的出质权有了法律基础。为贯彻实施《物权法》相关规定,我国积极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经验,制定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制度,并建立了依托互联网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登记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200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打开了动产担保融资之门,它明确规定“应收账款可以进行质押”。为配合《物权法》应收账款质押的实现途径,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于10月1日上线运行。由此,企业应收账款这一“沉睡资产”开始被激发出融资活力。  相似文献   

5.
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以下简称登记系统)是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根据《物权法》授权,为履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职责而建设的基于互联网的电子登记和查询平台,于2007年10月1日与《物权法》正式实施同步上线。2007年9月30日,人民银行以行长令的形式颁布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2007]第4号),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操作规则》。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首次肯认应收账款质押。人民银行也出台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融资并没有如期望一样被广泛开展。是什么原因导致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叫好不叫座?本文提出,应收账款质押的不确定性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陈予燕 《理财》2014,(3):86-87
2007年,《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为这一新型担保方式应收账款质押,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国人民银行随即发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规范了应收账款质押的登记等事项。  相似文献   

8.
建立中国现代应收账款公示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根有 《银行家》2007,(5):28-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的出台,对于国内商业银行开展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我想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的应收账款抵押登记系统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自《物权法》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可以质押的应收账款范围扩大,质押担保法律框架得以明确,应收账款质押也成为银行信贷资产的法定担保方式。但是,应收账款质押涉及复杂的经济法律关系,要求我们在应收账款质权设定、管理、实现等各个操作环节,要妥善处理某些经济和法律问题,以确保质押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0.
如何化解县域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的出台和登记公示系统的建成运行,为应收账款担保融资和贷款机构业务创新提供了法律保障和运作平台。本文分析了县域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及贷款需求特征以及县域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难以开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了促进县域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7年3月通过的《物权法》将应收账款列入了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物权法》等有关法律公布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明确了银行办理应收账款质押的操作规程。应收账款质押在法律上得以明确认可,既有利于银行创新业务品种,又有利于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但由于应收账款本身具有不确定的特点也给银行债权实现带来一定的风险。本文在对应收账款质押界定的基础上,阐释设定应收账款质押应该具备的条件,并对这种新型质押给银行业务带来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以期对银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面临的风险有所提示,并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2.
应收账款是把双刃剑,虽然有助于增加销售竞争力,但也使得周转放缓、经营成本加大,甚至引发呆坏账。《物权法》首次确认应收账款可以出质,从而为应收账款融资奠定基础。受整体形势影响,近年来,继银行的保理业务后,应收账款类信托成为了地方融资平台刺激发展的新兴贷款模式。银行的传统玩法2007年《物权法》正式实施,首次确认"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应收账款可以出质。"意味着债务人可以将应收账款这种动产作为担保去寻求融资,以盘活现金流。除了抵押,还可以通过转让应收账款来获得贷款。  相似文献   

13.
应收账款质押制度分析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法》明确规定了应收账款可以出质,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收账款质押在本质上属于金钱债权质押,与其它权利质押、债权转让和保理不同,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收费权质押有独立于应收账款质押的必要,而不能将其笼统的纳入应收账款质押的范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操作规则》设定的登记制度仍存在缺陷,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4.
应收账款质押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收账款质押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企业融资的一条重要渠道。我国现行担保法律无此规定,而现实又有强烈需求。《物权法》首次将应收账款质押纳入到我国法律中,为实践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然而,《物权法》仅有两条专门规定,难以解决应收账款质押中存在的全部问题。本文界定了我国应收账款和应收账款质押的概念,明确指出法律意义上的应收账款包括公路、桥梁等收费权,并简要分析了应收账款质押区别于其他权利质押的三个明显特点。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分析了可质押的应收账款的特征、我国公示制度的不足、应收账款质押效力的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为发展动产融资特别是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打开了方便之门,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金融物权担保方面有八方面的突破,应借鉴国际上物权担保的发展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收账款抵押登记系统.  相似文献   

16.
薛冠甲 《征信》2016,(10):31-34
随着《物权法》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的出台,应收账款融资在我国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目前,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国内也建成了一些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然而相关法律制度仍存在一些漏洞。为此,可以考虑在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应收账款的涵盖范围,建立对应收账款债务人的通知规则,同时对应收账款转让登记的效力做出规定,并明确应收账款质押与其他担保方式的权利顺位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为发展动产融资特别是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打开了方便之门,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金融物权担保方面有八方面的突破,应借鉴国际上物权担保的发展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收账款抵押登记系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影响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进程.2007年,《物权法》明确规定应收账款可以出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获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将会有效促进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在我国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晖 《济南金融》2007,(12):32-36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影响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进程。2007年,《物权法》明确规定应收账款可以出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获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将会有效促进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明确将“应收账款”纳入可以担保的财产范围,扩大了中小企业可供质押担保资产范围。这些资产变成可担保物,既能盘活中小企业的沉淀资金,又能改善其经营管理。本文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说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介绍了内蒙古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现状,同时分析了影响我区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