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金融发展、经济支撑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构建我国金融集聚指标体系,应用因子聚类分析筛选出我国的金融集聚中心,然后利用威尔逊模型测算了中心地区的金融集聚辐射半径,结果发现我国金融集聚中心主要集中在京沪粤苏鲁等发达省市,其辐射效应较强。金融的均衡发展要求我们在充分利用金融集聚中心辐射效应的同时,加大对边缘地区的资源投入,以金融竞争力的整体协调提升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集聚是金融资源既集中又扩散的过程.金融集聚在对核心城市经济增长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资本转移、技术扩散及带动产业调整等途径刺激周边地区经济的增长.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研究发现,上海金融集聚不仅对上海的经济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其银行业与证券业发展还对江浙经济增长起到了较为明显的带动作用.上海金融集聚对江浙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有作用,特别是对于第二产业的积极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陈爱玮  周林 《新金融》2012,(9):51-54
金融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金融产业集聚将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辐射效应、金融外溢效应等,并提高区域内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促进了金融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法律、咨询等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增长。本文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分析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途径。分析表明,金融产业集聚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辐射效应、金融外溢效应等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2006—2016年中国30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以金融集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金融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时空分异,研究显示:金融集聚通过发挥其产业"集聚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推动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结构性减速"时代,充分发挥金融集聚的"辐射效应"对于缓解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而带来的"结构性减速"和"三重压力"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分地区来看,金融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性。基于以上结论,为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必须加强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打破地域格局壁障;以"共享+金融"的方式,发挥金融的"集聚效应"和"联动效应";同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手段深化金融领域改革,防范金融危险。  相似文献   

5.
张伟  杨文硕 《新金融》2013,(10):36-39
金融集聚效应及其理论对分析现代金融中心之间的宏观协作意义重大。C E P A以来香港和上海在机构互设、业务交流、市场衔接、货币流通和监管协作等领域出现明显的金融集聚效应,为两地形成"金融中心圈"取得了初步经验。未来沪港金融集聚效应的发挥,既应当致力于拉平沪港的发展差距,也应当有意识地保持两地的功能互补,在资本市场衔接、创新金融载体、服务总部经济、对接梯次转移和营造金融生态等方面寻求协作路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金融集聚相关理论,运用区位熵原理构造了天津市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行业的集聚程度指标,采用2000~2017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集聚对经济转型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天津金融集聚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溢出效应显著;银行业集聚对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对二、三产业的发展溢出效应显著;证券和保险业集聚对天津经济转型的溢出效应不明显,但促进了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可知,天津金融集聚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集中表现为银行业集聚对产业结构的引导调整;非银行类金融业集聚整体经济转型的溢出效应不足;天津金融产业本身存在结构失调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某一行业的资源在某一区域的快速集中就会形成其产业集群,文章介绍了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构成及其特点,并分析了金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具体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2001-2009年北京市18区县金融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进行空间计量,分析了北京区县金融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研究表明:北京金融发展水平不均衡,以核心城区为最高,按地理空间向外发展水平依次降低;全局Moran指数和散点图显示北京各区县金融发展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型大部分是核心城区,而低低集聚型则多为周边区县;局部Moran指数显示北京区域金融发展存在"增长极",对其周边区县起到正向或负向作用,这些作用在2005年达到极大值后已经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9.
周凯  刘帅 《投资研究》2013,(1):75-88
考虑到空间因素在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中的作用,本文运用前沿的空间分析技术考察了2000~2010年间我国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我国金融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质性特征,空间集聚和空间集群特征明显,但集聚力量较弱。通过单变量和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分析,得出中心地区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与邻近地区经济增长以及邻近地区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与中心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模式。在空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空间滞后(SLM)和空间误差(SEM)的空间分析模型证实了金融资源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岳川 《北方金融》2018,(7):16-21
金融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随着一个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会产生金融集聚效应,这种效应能够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区域产业结构升级。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出台《呼包鄂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标志着呼包鄂协同发展正式成为自治区重要发展战略。但是内蒙古和呼包鄂地区存在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大、金融资源单向流动、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呼包鄂协同发展战略,使内蒙古在一定程度存在区域"金融洼地"现象和产业结构落后地区。本文通过呼包鄂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金融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背景下展开研究,重点从金融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关联性作为切入点,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对呼包鄂金融集聚效应的动因和过程以及金融集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做了深入的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金融集聚效应综合因子得分,对金融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空间集聚性进行度量,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框架上引入空间误差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SEM),实证研究内蒙古和呼包鄂地区金融集聚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内蒙古金融集聚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空间正向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呼包鄂地区尤为突出,并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集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推动实体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集聚水平较高,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亦较为明显;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集聚水平则相对不高,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强.此外,以技术创新作为门限变量可以发现,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且各地区的这种非线性关系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因此,我国要通过金融集聚推进区域经济增长,就必须强化区域间的金融合作,构建多层次金融中心,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实现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投放通过优化资金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长三角核心城市群为例,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绿色金融投放、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间的关系,并基于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方法探讨了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和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投放和产业结构升级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动力;产业结构升级在绿色金融投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且为重要中介路径,但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关于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金融产业出现高度集聚的现象,形成了具有不同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与实体产业集聚的研究相比,金融产业集聚具有自己的特征,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金融产业集聚的高度发展形成了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建设的成败在于总部金融建设。国外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发展;金融本身的高流动性加速了金融集聚;金融成长至高级阶段成为经济主导与核心,其对经济的主导性促进了金融集聚。从空间经济学及相关的视角来看,集聚的空间外在性是金融集聚形成的基础;不对称信息与默示信息所要求的金融主体的空间邻近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金融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依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域空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模型,考量金融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及空间外溢效应。结果显示:我国省域城镇化率大部分集中在HH象限(高值集聚)和LL象限(低值集聚),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国层面,金融业集聚对城镇化的直接效应系数和间接效应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金融业集聚对本省城镇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具有正向的空间外溢效应,能促进周边省份的城镇化;分东、中、西区域层面,东部地区金融业集聚对城镇化具有正向的影响,且具正向空间外溢效应,但在中西部地区,影响均不显著。基于此,应加强金融业集聚区建设,构建金融业集聚推进城镇化作用机制,在东中西区域科学布局建设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发展的紧密关系,本文将房地产投资、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纳入同一框架进行综合研究。首先梳理房地产、金融效率的环沪都市圈1发展现状,深入探讨房地产、金融与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然后以2003~2016年环沪都市圈为样本,采用交互效应模型分析房地产投资通过金融体系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环沪都市圈房地产投资对实体经济发展整体呈现一定的负向作用,主要是抑制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两者负相关系数为0.75;经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弱、金融化程度越高的城市群,房地产投资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是全部样本的2.4倍,这也恰好解释了浙北经济长期落后于苏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利用31省市2005~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中国金融产业存在不断增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与空间集聚性,邻接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具有溢出效应;资源禀赋能部分解释中国金融产业区域集聚,在控制新经济地理与产业政策因素影响下,资源禀赋因素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不再显著;新经济地理变量和产业政策变量对金融集聚有正的促进作用;中国金融产业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1979~200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将我国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考察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把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GDP的比例作为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对三大地区人均GDP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在我国同样成立;但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均不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仅停留在增加资本积累上,对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作用不大;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对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需要将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中进行。  相似文献   

19.
刘倩  朱书尚  吴非 《金融研究》2020,477(3):39-57
基于中国区域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本文试图解释城市群政策对金融协调发展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其中的机制路径。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有效提升了地区的金融发展质量,一方面提升了金融发展总量,另一方面弥合了地区间的金融发展差距,由此实现了总量和均衡的双重拟合。进一步地,本文确证了方言一致性在整体上有助于城市群政策发挥积极作用,不仅在城市群内部促进了金融协调发展,还在城市群分割处弱化了由城市群政策带来的市场分割效应,体现了非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金融要素"之间扮演的重要角色。从机制上看,与城市群密切相关的地方文化--方言,更多的是通过经济个体间的身份认同(信任)来促成地区间的金融协调发展。鉴于此,本文认为对城市群的划分和发展,不仅要考虑地理距离,还应考虑以方言为代表的文化距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