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经济人”假设前提,每个人在面临决策选择时都会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虽说这一假设过于理想和抽象,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主体在做出决策时都会考虑自身和外部环境等因素,从而进行比较、思考和博弈,再做出理性的选择.与经济适用房政策相关的四大利益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也不例外,他们之间存在的利益博弈导致政策的的执行效果与预定的目标产生偏离.而博弈的前提则是经济适用房政策的规则是既定的,至少在短期内政策的实施方案是不会变的,从而各方可在既定的规则下通过博弈来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说到底不过是各方利益分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邹瑾 《西南金融》2006,(3):15-17
博弈规则是市场博弈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金融政策主体和与客体之间利益非一致性决定了规则制定本身就是一种动态博弈过程。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房地产金融监管却还处于起步阶段。故此,本文试图从博弈论角度论证房地产金融监管思路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市场中政府与投机者的行为博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在对房地产市场的研究著作文章中,时有涉及政府与开发商,投资者与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分析,本文试从政府与投机者的角度切入,采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与投机者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论证通过政策来引导房价走势是不理性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提出,我国经济出现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居民住房消费将进一步增强.也间接地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商业银行与住房消费者、房地产商之间的问题逐渐成为焦点。对于商业银行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本文将通过动态博弈模型.来分析与住房消费者、房地产商的博弈过程及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一线城市房价的飙升,中央政府在出台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失效。本文第一部分通过房地产市场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在不引入惩罚机制条件下分析地方政府不执行政策的原因;还有引入惩罚机制条件下,得出中央政府在何条件下监管和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第二部分,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博弈分析,首先,通过地方政府的土地招标建立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其次在分析地方政府与房地产上的合谋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给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一线城市房价的飙升,中央政府在出台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失效。本文第一部分通过房地产市场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在不引入惩罚机制条件下分析地方政府不执行政策的原因;还有引入惩罚机制条件下,得出中央政府在何条件下监管和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第二部分,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博弈分析,首先,通过地方政府的土地招标建立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其次在分析地方政府与房地产上的合谋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给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异常情况,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控,由于中央与地方利益的博弈,政策执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应在中央政策在地方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通过考量房地产市场调控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的对立与统一基础上,求得二者之间博弈的均衡解。  相似文献   

8.
冀亚荣 《时代金融》2014,(1Z):70-70
城市商品性住房价格问题凸显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房地产商之间的利益博弈。近来,学界和业界对于行政指令性干预与调控在遏制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投机、促进住房价格合理回归中的作用有所反思。本文以最具有典型性的北京商品性住房市场为例,借鉴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平抑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提高地方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行政问责等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商品性住房价格问题凸显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房地产商之间的利益博弈。近来,学界和业界对于行政指令性干预与调控在遏制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投机、促进住房价格合理回归中的作用有所反思。本文以最具有典型性的北京商品性住房市场为例,借鉴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平抑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提高地方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行政问责等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0.
横向政府组织博弈视角下的公共政策执行失灵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模式指出,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与横向政府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密切相关。横向政府组织之间的不合作博弈易导致宏观政策执行失灵,易延误时机导致政策执行失灵。横向政府组织之间的共赢型博弈是在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下形成的横向政府组织之间的一种高效和谐的博弈。它可以由一次性不合作的静态博弈转化成动态博弈,通过反复博弈使纳什均衡渐趋达到最大化。有利于各个体的地方政府或职能部门执行政策,处于同一层级上的整个地方政府或整个职能部门之间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有效规避公共政策执行失灵,提高政策效能,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与中央银行之间存在着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作为委托人,将专业化的货币操控权委托给中央银行,通过中央银行对这一权力的运用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在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高,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显现的更加明显.政府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利益博弈不清晰,就会导致中央银行对外发送的政策信息缺乏代袁性,使微观主体无法辨别声音来源,进而影响中央银行的声誉和货币政策有效性.本文旨在构建委托代理模型来详细分析这种关系,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中央银行之间存在着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作为委托人,将专业化的货币操控权委托给中央银行,通过中央银行对这一权力的运用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在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高,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显现的更加明显。政府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利益博弈不清晰,就会导致中央银行对外发送的政策信息缺乏代表性,使微观主体无法辨别声音来源,进而影响中央银行的声誉和货币政策有效性。本文旨在构建委托代理模型来详细分析这种关系,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汇率决定问题,在国内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博弈,在国际是不同国家之间追求各自国家利益的博弈。中关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体现了两国国内利益集团之间、两国政府之间的相互博弈,非常恰当地体现了汇率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逻辑。  相似文献   

14.
陈巧 《金卡工程》2010,14(2):267-268
本文是在梳理燃油税改革制度过程中分析相关利益群体,并折射出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既得群体的利益博弈,并分析面对强大的利益群体政府应如何保证社会政策的有效制定。  相似文献   

15.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的博弈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值得决策部门关注。通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模型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博弈的攀比效应可以解释博弈的内在形成机理。博弈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当前博弈失序之矫正的关键在于加快制度创新,强化监管力度;加强预期研究,打造诚信政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利益集团政治视域下,对美国农民与政府关系进行博弈分析,认为美国农民与政府的博弈是一种双重的重复博弈。美国农民与政府不是彼此对立,而是良性互动的,其博弈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即农民要求得以满足和政府支持得以彰显的统一。政府农业政策选择和农民集体行动是考察美国农民与政府博弈关系的两个重要维度。美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与政府关系的较好处理。美国的这一经验事实,对中国“三农”问题的应对和解决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刚性兑付潜规则的存在推动了影子银行的迅速扩张,同时,也蕴藏着极大的风险隐患.这一规则的形成,是有限理性的市场主体之间长期动态博弈的一种均衡选择,破解刚性兑付需要打破现行的博弈均衡.本文建立了影子银行之间、影子银行与政府之间、影子银行与投资者之间三组两群体的进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各个主体之间的动态博弈关系以及均衡策略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从建立责任清单、实行分类管理、加强行为监管、培育信托文化等方面提出破解刚性兑付局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冯诗杰 《投资与合作》2011,(12):231-232
在现行土地政策的博弈中,地方政府往往处于操作优势和信息优势的地位,使中央出台的土地政策常难以发挥保护耕地和农民利益的作用,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土地博弈,形成了一种管制和征地的恶性循环。因此,中央必须着力提供保护农民土地利益的制度性政策,包括建立让地权所有者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有效机制、消除地方政府存在的“土地财政”激励并修改土地相关法律等。  相似文献   

19.
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博弈与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合作博弈.企业利益相关者在反复的讨价还价博弈过程中逐步达到利益均衡,且博弈结果决定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所有权的享有份额.本文在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合理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合作博弈数学模型,求证利益相关者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的唯一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国内和国际双层博弈的角度,阐明了汇率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国内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博弈;在国际是不同国家之间追求国家利益的相互博弈。中关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体现了两国国内利益集团、两国政府的相互博弈,非常恰当地体现了汇率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