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以及围绕股权激励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作为长期激励机制的一种,股权激励通过授予经营者一定数量的股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公司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和提高公司经营效率。本文以此为背景,阐述股权激励的理论内涵并探讨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赵治纲 《财会学习》2009,(11):30-31
股权激励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是一种主要针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通过授予其股票或股票期权,使得他们与公司股东的行为目标趋于一致,进而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近年来,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在员工(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中实施股权激励,以期帮助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从伯利和米恩斯1932年开创性地指出了现代公司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以来,公司治理便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长期以来,关于公司治理的献集中于探讨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上。这一理论流派热衷于探讨如何使得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激励相容,以为公司股东创造最大利润。实际上,这种思维模式是美国企业“股权至上主义”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均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产生,前者解决股东与经营者层次的委托代理问题,后者解决经营管理当局与其下属高级管理人员之间、高级管理人员与低级管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二者关系密切、双向互动,并对公司的经营效率、财务安全有直接影响。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分析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天然存在的内在联系与衔接需求,探索二者的衔接途径,对如何建立与完善我国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效衔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付明 《中国外资》2012,(6):147-148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当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之间产生不一致的时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就会带来问题。股权激励是解决公司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激励制度。本文通过对目前主要的三种股权激励方式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均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产生,前者解决股东与经营者层次的委托代理问题,后者解决经营管理当局与其下属高级管理人员之间、高级管理人员与低级管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二者关系密切、双向互动,并对公司的经营效率、财务安全有直接影响。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分析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天然存在的内在联系与衔接需求,探索二者的衔接途径,对如何建立与完善我国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效衔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类表决保护投资者效率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股东掠夺与中小投资者保护 投资者保护的问题来源于企业理论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规模资本和专业化管理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企业中股东与管理者的分离,使代理问题和道德风险广泛存在于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以及股东与债权人之间.拥有公司信息的公司内部人(管理者和控股股东)可以利用他们的信息优势,使用公司的资源为自己谋取私人利益,从而形成对外部人(非控股股东和债权人)的掠夺(expropriation)和剥削(exploit).在股权分散的公司中,由于单个股东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加上集体选择行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搭便车"情况,不会有一个股东有足够的动力去挑选公司董事,选择管理者.  相似文献   

8.
股权高度集中是新兴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一个特征.在一个缺乏产权保护的环境下,股权集中被看作是方便交易的惯用手段.通过集中的股权,控股股东获得了于不同股东进行公司合同谈判和执行的权利和激励.控段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难以通过传统的公司控制机制来协调.本文主要探讨独立的外部审计师是否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且缓解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蕾 《现代会计》2009,(6):9-15
自从Berle和Means(1932)的开创性研究以来,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一直集中在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而忽视了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所谓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指的是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即是传统的代理问题;而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则涉及到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宁向东,2005),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改革深入,有关银行治理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尤其是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通过对2010-2014年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高管薪酬与银行业绩和银行规模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股权集中度存在负相关关系,与银行分红不存在影响关系,说明在上市商业银行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与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两权分离"相伴而生的是委托代理关系、代理成本与代理冲突,股权激励机制正是为了寻求股东与管理层利益的共同点、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而产生的一套激励约束机制。有关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尤其是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也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所重点关  相似文献   

12.
委托代理理论是解释现代企业制度中不同利益集团矛盾产生和发展原因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代理关系是一个人或较多的人聘请别的人代理他们来履行一些服务,包括把一些决策权委托给代理人。由于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了代理成本问题。从经济性质角度看,代理成本的组成内容包括委托人的监视费、代理人的担保费和剩余损失三部分。从公司治理角度,严若森(2005)将代理成本分为二类:第一类代理成本由所有者与经营等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产生,是在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中总的价值减少;第二类代理成本发生在不同出资者之间,是大股东与小股东、股权投资人与债权投资人之间利益冲突与博弈产生的公司总价值的减少。笔者按此路径,将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称为第三类代理成本。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现有研究较多地关心内部控制的实施与操作层面的问题,而对于内部控制制度产生的经济前提及其影响问题,即经营管理者之间代理关系以及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作用关注较少。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造了一个上市公司股东化股票价格的静态委托代理模型,模型中经理人薪酬同时含有年金激励和股权激励。由模型证明了股权激励与年金激励的效率好坏在于股票价格价格方差与企业价值的主观方差之间的比较,而两者的联合激励效率同时优于单纯年金以及单纯股权激励。  相似文献   

14.
双重委托代理下的治理策略与内部控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大量证据表明,许多国家公司股权结构的普遍特征已是高度集中或相对集中。股权集中下呈现的股东异质性特征导致了小股东和控股股东间、控股股东与管理层间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作为内部控制思想渊源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改变必然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出要求:控股股东作为新的内部控制责任主体的形成大大拓展了内部控制传统意义上的控制边界,由中层会计核算系统和业务执行系统向高层决策系统渗透。与此相适应,站在维护全体股东利益公平角度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做出评价将成为小股东防止侵害的有效救济手段。  相似文献   

15.
倪佳颖 《时代金融》2013,(29):195+200
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相互分离导致了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本文从代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对管理层持股是否有助于改善公司信息质量从而减轻代理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了解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谢盛纹 《财政监督》2011,(23):20-21
作为降低公司代理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独立审计,其自身质量的高低会影响这种作用的发挥。公司代理成本可以大致分为公司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管理层代理成本、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以及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债务代理成本。通过分析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行业专门化对这些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降低公司代理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独立审计,其自身质量的高低会影响这种作用的发挥。公司代理成本可以大致分为公司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管理层代理成本、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以及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债务代理成本。通过分析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行业专门化对这些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委托—代理关系在公司治理中的表现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Jensen和Meckling发表了《企业理论:经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一文,这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开端。委托代理理论是为解决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面临的全体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  相似文献   

19.
唐瑞芹 《时代金融》2012,(9):217-218
股权代理成本的存在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同时,由于我国制度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股权代理成本须深入研究。本文在总结我国上市公司股权代理成本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约束两方面对如何降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代理成本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股权高度分散的企业中,经理人拥有企业控制权,广大分散股东拥有企业的有权,由于二者之间的效用函数差异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产生了第1类代理问题.股权高度集中、大股东控制的公司在我国普遍存在,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广泛存在于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这些问题如何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这种影响对我们现实的企业管理和公司治理又有何种启示?这是本文主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