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央行允许外资银行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进行人民币和外币拆借以来,其在同业拆借市场上的交易并不活跃,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对外资银行包括拆借活动在内的经营活动实施严格限制,银行间市场主体间资信状况参差不齐,交易成本较高,同业拆借市场总体上外汇资金供给过剩等原因造成的。外资银行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将对中国银行业、同业拆借市场、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投机和资本外逃产生深远影响,央行必须防范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2.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新变化与新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以来,在人民银行的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下,同业拆借市场在规范中稳步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格局,生成了由市场供求决定的、统一的同业拆借利率(CHIBOR),实现了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市场交易效率不断提高,同业拆借行为逐步规范。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业拆借市场在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和货币政策传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建设外币同业拆借市场有助于金融机构加强外币资金运作,优化国内外币资金的配置,促进外汇交易市场业务品种的发展,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本文结合当前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对在构建中国外币拆借市场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基础性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民币与外币之间奖实现自由兑换和流通。作为资产形式的一种,外币亦将满足“三性”的要求,因此建立我国同业外币拆借市场必将披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应尽快建立外汇同业拆借市场国家外汇管理局连云港分局陶士贵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当金融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会涉及到开放外币同业拆借市场问题。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公开规范的国内外汇资金拆借市场。国内银行需外汇资金时,大部分需到国际市场上筹措,而有些国...  相似文献   

6.
从市场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实证分析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服从随机游走过程,而且相互间存在协整关系,从市场内部可以判断市场是有效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与债券回购市场同期限的利率具有正向的协整关系,两个市场的利率具有趋同性,从市场外部判断市场也是有效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有效性对我国基准利率的选择、利率市场化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2003-2020年的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时变系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M2、信贷规模、社会融资规模四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实际产出、通货膨胀、房地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的动态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同业拆借利率对产出的影响呈增强趋势,M2、信贷以及社会融资规模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效应更显著;信贷与社会融资规模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效应较显著;同业拆借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短期影响效应较大;M2、信贷与社会融资规模对房地产与股票市场的长期影响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8.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作为金融机构短期融资的重要方式和中央银行制定以及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对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基于此,本文将谈一谈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有关问题,从同业拆借市场的相关概念以及产生的原因出发,阐述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发展的历程,最后重点针对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促进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货币市场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多 《中国金融》2001,(7):33-35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水平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1998年以来 ,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逐渐由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 ,货币市场也在快速、稳健发展 ,货币市场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联系更加密切 ,从而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性条件。中国的货币市场是由多个子市场构成的 ,主要包括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一、拆借市场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货币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拆借市场上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短期信用融资方式进行流动性管理。由于实行法定存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市场预期行为下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基于市场预期下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债券市场交易利率的时间序列的动态指标体系,对货币政策效应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量化分析,这种量化是基于市场的真实行为所进行的,并利用其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效应进行研究,以得出在我国的经济现实下市场预期与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胡峥 《投资与合作》2014,(11):56-56
金融行业当中的同业拆借是十分重要的业务之一,尤其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银行的同行拆借市场不仅是金融短期融资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国中央银行制定和具体实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结合2013年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具体情况的分析,了解到我国金融行业同业拆借市场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开展同业拆借市场的建议和对策,希望可以促进我国金融行业同业拆借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同业拆借市场快速发展,市场交易主体不断增加,交易量大幅上升,市场利率波动幅度加大,同业拆借市场在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和货币政策传导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工作实践出发,对当前同业拆借业务的特征以及同业拆借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提出了完善同业拆借监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同业拆借市场的行为主体、监管主体出发,分析并检验同业拆借市场的三种行为效应———旬相关效应、收益非对称效应、月内与月份效应。同业拆借利率存在旬相关效应,由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引起,随同业业务多元化而减弱;同业拆借利率收益存在非对称效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邮储银行拥有资金优势,可从同业交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同业拆借利率存在月内效应与月份效应,存贷比的时点考核导致下半月同业拆借利率较高,由于基础货币的投放与回收、银行信贷投放等导致同业拆借利率的月份效应。结合行为效应,本文从宏微观审慎管理角度,对同业拆借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由于利率是货币资金使用价格的衡量工具,市场化利率的形成是货币市场交易的结果。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其中同业拆借市场是主要的市场、它作为银行间调剂头寸的市场,不仅与商业银行关系密切,最能体现货币市场的特点,是货币政策能顺畅传导的重要条件,而且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等其它货币市场的价格都会反映到同业拆借市场上来。正是由于同业拆借市场具有这些特征,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是从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作为放松利率管制,进行利率市场化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志勇 《上海金融》2003,(11):30-32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是实现利率市场化最早的市场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各期限利率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与国债回购市场利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关系以及同业拆借市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得出以下一些结论:(1)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各期限利率结构已渐近合理,与其他货币市场利率联系也较为密切。(2)从基准利率到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传递还有个时间过程(滞后5个月左右),这说明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效率还有待提高。(3)货币供应量与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对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金融机构外汇资金的运作效率,推动国内外汇市场发展,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从2002年6月1日起为金融机构办理外币拆借中介服务,统一、规范的境内外币拆借市场正式启动。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境内外币拆借市场现已初见雏形。外币拆借中介业务在境内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7.
当前,同业拆借是金融机构满足短期流动资金需求的主要方式。处在体制改革中的农村信用社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同业拆借的依赖性尤为明确。最近几年来,从有关县联社之间、信用社之间同业拆借提供的信息显示,农村信用社拆借交易量虽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总体上不够活跃,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碍信用社借助同业拆借增加经营效益,影响到资金和货币市场功能的发挥。一是信用度制约拆借交易。二是交易成本较高。三是拆借利率的非连续性使之缺乏对市场的指导性。为此,今后要促进农村信用社同业拆借市场的健康发展,亟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中国外币同业拆借交易中,外币抵押拆借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未能得到推广运用,笔者认为,通过拆借中介试行人民币掉期外汇交易,将有利于推动外币同业拆借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过23年的发展,同业拆借市场目前正面临着一次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在回顾同业拆借市场稳步发展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从放宽同业拆借管理政策、引入透明度管理、加大拆借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三个方面进一步促进同业拆借市场稳步、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参与者信用拆借交易量的年度统计,“2006年度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100强”的机构及排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