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代冰彬  岳衡 《金融研究》2015,421(7):135-151
本文以2004-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货币政策是否影响个股暴跌风险,以及基金和个股流动性不足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货币政策紧缩会显著增加个股的暴跌风险;(2)基金流动性不足和个股流动性不足会显著增加紧缩货币政策对股价暴跌风险的影响;(3)其他机构投资者能够缓解紧缩货币政策以及基金流动性不足对股价暴跌风险的影响。本文丰富了股价暴跌风险研究,同时对于货币政策制定及流动性管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是资产定价的经典模型,在资本市场实践中广为应用。对比检验中美两国股票组合同期收益率,本文发现中国股市系统性风险突出,存在着市值规模效应,但账面市值比效应并不显著。中国股票组合的收益率是能够被市场风险溢价和市值规模效应的二因素模型较好诠释的。较之美国股市,中国政策信息影响频仍,个股对市场的变化敏感,但是中国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关注尚且不足。这就是说,相对于美国股市而言,中国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尚未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我国政府经济政策频繁变动的制度背景,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通过构造"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并以2003~2016年间的228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经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显著负相关,表明高度不确定的经济政策环境将会抑制机构投资者的股票投资行为,降低其持股偏好。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公司为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系统性风险、所在行业的政策敏感性更高、具有更高的成长性或规模较小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机构投资者持股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本文还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分解为来自全球、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后发现,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全球层面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都显著抑制了机构投资者的持股行为。  相似文献   

4.
外部审计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对防范化解资本市场开放外生冲击,维护内地金融市场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沪深港通"制度背景,引入瓦莱斯实证式审计理论结构,探讨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效应。基于2010-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后审计费用增加显著,投资者的财务信息需求增加;企业社会责任负向调节资本市场开放与审计费用关系,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有助于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进一步研究发现,基本企业社会责任对资本市场开放与审计费用关系的调节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我国开设股指期货交易有以下现实意义:①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②有利于规避投资机构的系统性风险;③对股票发行市场产生积极影响;④有利于培育机构投资者,改善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⑤是我国加入WTO后开放资本市场的必然选择.我国开设股指期货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在2005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前推出股指期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1—2022年中国A股交易数据,研究了异质性交易策略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个人投资者的当期情绪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前期情绪,能够显著影响风险资产特质收益率的波动:个人交易者倾向于做出骑乘泡沫行为,而机构交易者则倾向于利用市场噪声情绪推高风险资产价格并提前变现离场。同时,在对股价崩盘风险和异质性交易策略之间可能存在的系统性断点进行门限检验后发现,机构投资者的相对力量效应对风险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存在门限点。当机构投资者的相对力量效应超过特定的阈值点时,股价长期崩盘风险会随着相对力量效应的提高而降低;而当个体交易者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主导、机构交易者相对力量降低时,股价长期崩盘风险会提高。因此,有效引导交易者对风险资产的需求回归价值面本身,避免出现噪声蛊惑和诱导交易,是有效防范化解金融交易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该文就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合格境内和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取得的进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未来动向等有关问题做一简要介绍,指出这两项制度既符合中国循序渐进推动资本市场开放的战略方针,顺应了中国近年来的国际收支的发展形势,也充分考虑了对于相关风险的控制,同时,通过相互间的竞争与合作,有助于培养境内机构投资者的经营能力,改进投资理念。  相似文献   

8.
庞家任  张鹤  张梦洁 《金融研究》2021,486(12):169-188
本文基于沪港通和深港通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中国内地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政策风险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所限,沪港通在初始阶段并未对沪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产生显著影响,但随着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逐渐稳定和交易不断活跃,其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效果于实施两年后开始显现;深港通建立在沪港通的制度基础和运行经验上,其在开通后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资本市场开放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竞争渠道和信息渠道,发现深港通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主要集中在投资者竞争程度较高,或是公开信息质量较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的股票样本。  相似文献   

9.
庞家任  张鹤  张梦洁 《金融研究》2020,486(12):169-188
本文基于沪港通和深港通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中国内地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政策风险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所限,沪港通在初始阶段并未对沪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产生显著影响,但随着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逐渐稳定和交易不断活跃,其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效果于实施两年后开始显现;深港通建立在沪港通的制度基础和运行经验上,其在开通后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资本市场开放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竞争渠道和信息渠道,发现深港通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主要集中在投资者竞争程度较高,或是公开信息质量较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的股票样本。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逐渐重视企业的绿色发展。本文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具体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能够促进企业环保投资,具体而言,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环保投资,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环保投资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环境规制会促进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增加环保投资。本文不仅有利于丰富现有关于机构投资者和环保投资的文献,还对拓展机构投资者队伍、制定环境规制政策以助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沪港通的实施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里程碑事件,本文基于国际资产定价模型(IAPM),采用PSM-DID方法检验了沪港通的实施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效应。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可以使沪港通标的公司价值显著提升,在更换政策时间、虚构处理组、替换核心变量后该结论仍然显著;拓展性检验结果表明,沪港通通过增加资本市场流动性、改善公司治理、降低系统性风险等机制提升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2.
谢贤君  郁俊莉 《上海金融》2023,(3):29-43+56
本文分析了跨境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的理论机理,并运用季度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跨境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第一,跨境资本流动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第二,不同结构跨境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不同,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显著抑制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而证券投资资本流动则明显增加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第三,跨境资本流入通过增加银行信贷规模、提高银行信贷客户集中度提升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而跨境资本流出则通过减少银行信贷规模、降低银行信贷客户集中度这一间接效应抑制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也通过直接效应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且直接效应高于间接效应,从而提升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跨境资本流动-信贷规模/信贷客户集中度-银行风险承担”传导渠道有效。  相似文献   

13.
开放是现代经济体系和成熟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资本市场在助力更高水平开放和推动创新转型方面被寄予厚望。本文以现金股利水平为切入点,利用"沪港通"实施构建准自然实验,验证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微观行为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水平,这一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代理成本高和公司成熟度低的企业中。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资金流动性增加和盈利能力上升是资本市场开放提高现金股利水平的重要渠道,而内部治理水平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本文结论为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开放提供了经验证据,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ESG理念逐渐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已将企业ESG表现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企业ESG表现和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将对股价崩盘风险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选取2011—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ESG评级、财务信息和股价风险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ESG表现、机构持股意愿以及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影响逻辑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企业ESG表现越好,其股价崩盘风险越小;机构持股意愿越强对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具有抑制作用;机构投资者对ESG表现好的企业存在一定的偏好,将其纳入投资组合,进一步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地,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ESG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和非制造业中表现更强,这一研究结果对企业和机构投资者践行ESG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安泰  张建宇  卢冰 《金融研究》2022,508(10):189-206
巨额商誉减值风险是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诱因之一。本文以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显著抑制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的风险。分类来看,相比非独立机构投资者,以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及QFII为代表的独立性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商誉减值风险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通过提供并购前咨询服务和改善公司并购后绩效来抑制商誉减值风险。本文研究揭示了机构投资者发挥了有效的监督治理功能,对防范商誉减值风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天涯 《投资研究》2023,(1):88-102
本文基于2012-202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和股票型ETF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ETF持股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A股市场上,ETF持股比例增加对股票流动性有显著提升作用;(2)ETF的日内套利活动特别是日内折价套利活动,能够提升股票流动性;(3)ETF持股比例提高,能够提升成分股的投资者情绪,进而改善股票流动性。  相似文献   

17.
房亚楠  张璐璐  高娜 《中国外资》2013,(2):21+23-21,23
本文详细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在次贷危机中的自利性行为表现,探讨了机构投资者的传导机制作用。通过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的产品包装与推销的行为为次贷危机的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而随后机构投资者的追逐购买和跌价抛售的投机行为,严重的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而机构投资者固有的"羊群行为"的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诱导次贷危机的最终爆发。  相似文献   

18.
股市资金面和持股结构能否对个股流动性产生影响?本文基于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深市上市公司样本,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股市资金面水平和持股结构对个股订单深度和买卖价差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揭示股票市场整体流动性与微观个股流动性间的关系,为监管部门提供政策依据.分析结果表明:第一,股市资金面充裕水平对个股流动性有全局性正向影响,股票市场整体的流动性越高,越有助于提升个股的流动性;第二,持股结构这一异质性因素对个股流动性有负向影响,持股集中度越高、股东数越少,个股的流动性则相对越差,也意味着股价信息含量可能更低.这为管理层掩饰坏消息从而加大股价崩盘风险提供了新的补充解释.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股票流动性变化的原因,丰富了相关领域研究,并为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维护市场稳定运行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金融开放是加剧银行业风险还是分散风险,是颇具争议的研究课题。本文借助Gygli et al.(2018)的金融开放指标,应用1999-2016年98个国家的跨国数据,检验了金融开放和银行风险承担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关系。从长期均衡关系来看,金融开放显著地提高了银行抵御风险能力,具有长期"促进效应";从短期关系来看,金融开放则存在一定"风险效应"①。进一步研究发现,短期"风险效应"与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不存在关联,而与市场制度环境显著相关,即完善的制度环境有助于弱化"风险效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文章支持"以开放促改革"的观点,强调完善市场制度环境的重要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制度之一,融资融券交易理论上应具有价格发现,价格稳定,提高流动性等基本功能。本文从融资、融券交易对市场和个股两个层面系统而全面的分析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的价格稳定作用。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的研究上主要借助GARCH族模型,VAR模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分析方法;在对个股的影响上主要是借助面板数据分对个股的总体效应和个体效应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融资交易对指数波动没有显著影响,融券交易对指数波动有一定平抑作用;融资融券交易对标的个股有价格稳定作用,除极个别个股的融资作用表现不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