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城市休闲时空行为研究前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居民的休闲行为作为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休闲时空行为作为休闲行为的重要视角,建立了休闲内在需求与休闲空间实践的关联.文章以时间地理学理论为指导,在梳理地理学、交通学和时间地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基础上,提出了休闲时空行为所关注的若干前沿命题:(1)休闲本质的认识.颠覆对时空行为表象的理解,审视休闲的学者/参与者、主观/客观定义及中西方休闲差异.(2)休闲与社交网络.分析时空行为的组合制约机制及同伴选择的社会文化影响.(3)信息时代的休闲.讨论ICT休闲行为的规律及大数据的休闲应用.最后,基于时空行为的测量分析,讨论了围绕休闲行为特点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包括:重新审视日常休闲的时空尺度,建立从实际行为到潜在行为的内容拓展,实现因果关系与情境模拟相结合的研究逻辑,完善并丰富了以个体为单元的中国城市休闲时空行为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2.
一、旅游地理学发展历史的回顾 根据西方对于学科的归类方法,旅游地理学属于一门以实用为取向的应用学科。它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于现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地理学者对于旅游和休闲的研究,多着限于小尺度的空间范围,而且极少考虑旅游服务设施(旅馆等)的用地问题。战后至本世纪60年代初,工业化导致高度城市化的生活环境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地理学家开始了旨在改善人  相似文献   

3.
张宏磊  张捷 《旅游学刊》2012,27(7):28-34
书法景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体系中的文字景观组成是城镇社会文化空间中的特色景观和重要休闲体验对象.对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将导致书法景现实际功能的丧失,使书法景观不能显著提升旅游者场所感知、文化认同、参与及满意度.该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综合休闲和旅游研究中限制因素的概念框架,结合书法景观体验场景进行整合修正,形成了书法景现体验的限制因素量表,并采用该量表对具有典型书法景观的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游客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分析,以研究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问题.结果表明,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存在个人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与结构限制因素的三因子结构,证实了书法景观体验中存在限制阶层结构.元模型(Meta model)结果也表明书法景观体验中的限制协商过程的存在.另外,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限制因素的影响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限制阶层结构.研究对于休闲限制阶层模型在旅游中的应用场景有所拓展,针对书法景观这一特殊的体验对象的限制因素探讨将有助于对不同活动场景下的旅游限制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近10年国外城市休闲研究:特征、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标尺,城市的进步伴随着休闲的发展。基于Elsevier Science Direct数据库,对2000~2010年与城市休闲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和分类分析,研究发现,国外对城市休闲的研究多采用理论综述、问卷调查、模型设计与定量评价、GIS数据分析、视频跟踪描述、案例比较说明等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城市休闲理论、城市休闲价值与影响、城市休闲主体、城市休闲客体和城市休闲管理与保障等5大研究模块;基于地理学对城市休闲的研究占研究论文总量的25%,主要包括对城市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海滨等休闲空间的规划、开发,休闲项目评价管理等研究;国内外学者在城市休闲定位、城市休闲空间建设方向选择、城市休闲主体研究等方面存在研究内容的差异。城市休闲产业建设、自然与人文休闲空间规划及环境可持续问题、休闲旅游等是现阶段城市休闲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以旅游学科领域在Journal Citation Report(《期刊引文报告》)中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11本国际权威期刊2005—2014年发表的4876篇文献为数据样本,采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对国际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趋势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辅以内容分析法对国际旅游学科研究领域的知识体系框架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结果显示:(1)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酒店服务、旅游市场和文化、旅游心理和行为、旅游目的地研究为当前的热点研究主题;(2)国际旅游知识体系涵盖了上述5个热点主题以及旅游效应、旅游消费过程、旅游环境、旅游综述数据来源、旅游综述研究方法、旅游综述研究内容等在内的多个重要知识点,已形成了结构相对完整的旅游学科知识生态系统,并在经济学、旅游、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休闲、心理学、文化、艺术、历史、法律、环境、政治等多个学科领域呈现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多元化特点;(3)生态、医疗、可持续发展、体育运动、移动互联网以及宏观政策环境对旅游的影响等是未来特别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创新依然会来源于旅游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精品酒店主题文化定位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兵  陶然  毛卫东 《旅游学刊》2016,(11):42-54
区别于其他类别住宿产品,精品酒店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主题文化的定位与价值取向不仅仅是企业行为,其对旅游地的影响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文章以文化生态理论为基础,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采取实地调研、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等做法,对长三角地区26家精品酒店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精品酒店在主题文化定位上,呈现出以利用与依托旅游资源为主、以创设文化与休闲氛围为主两大主题,两大主题给旅游地带来不同影响.(2)精品酒店、住店客人、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及专家学者等不同群体在利益诉求上,形成对主题文化认识的分异与调和的内在逻辑.(3)主题文化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传统文化空间生产、酒店文化消费以及酒店服务文化等三个方面,其价值困境表现在投资行为并不为文化负责、公共资源的商业化利用和特定语境下的奢华消费.文章从政府和酒店两个层面提出优化精品酒店主题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潘秋玲 《旅游学刊》2005,20(6):19-25
语言变化是衡量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就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些效应的原因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旅游开发导致了目的地当地方言的淡化,外来方言的渗入以及外语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土语景观萎缩,普通话景观扩张,形成新语言占据土语空间和两者并存的现象;②目的地语言景观曼趋多元化,空间上形成了以旅游区为主体的粤方言渗透区;③外语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方言相互交融。形成中外语言景观并存,交互并用的格局。文章最后指出,经济上的巨大落差。构成了文化能量的累积差异。从而产生西方文化、粤文化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向旅游目的地的传播和影响。同时,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出其独特的影响方向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8.
刘逸  陈銮  刘子惠  陈逸敏 《旅游学刊》2022,37(2):94-104
产业集聚是经济地理学的经典议题,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对基于消费逻辑生长的旅游休闲服务产业关注不足,尚未充分揭示其集聚特征。文章借助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空间分析算法,以广州城市休闲娱乐业为例,对城市休闲产业集聚特征展开探索式研究。具体而言,该文基于地理空间分析中的最大团挖掘算法,编制出同位模式,对184249条广州市的休闲兴趣点(POI)数据,计算最为流行的空间共现关联,以此捕捉城市休闲产业空间集聚的基本组合模式,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同位模式可以准确地捕捉出城市休闲产业的集聚模式,休闲产业基本上以三阶为组团单位(即3类业态),在城市空间上呈现出广泛的分布,四阶为组团单位的流行度显著降低,五阶基本不具备流行度。第二,在所有流行团中,美容美发店这类POI的中心度最高,是关联其他休闲业态的最核心要素,而美容美发和餐饮的组合,在三阶、四阶流行团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是休闲产业的集聚核,构成了城市各个休闲中心和节点的基本功能。第三,以资源为导向和需要特定产业环境的休闲产业,基本不具备流行度。该研究创新性地将空间同位模式应用到城市休闲产业中,且较为精准地捕捉到现有研究尚难以揭示的休闲产业集聚模式,积极推动了基于海量数据的城市旅游休闲产业集聚研究,其发现能直接为目的地营销、产业行业管理与城市规划提供新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地图是行为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梳理认知地图的概念体系、地理学与心理学对认知地图研究基础上,综述了近30年国内外旅游者认知地图的研究.研究发现:①旅游者认知地图是具有空间定位功能的、动态的、三维的旅游环境综合表象;②受旅游活动特点和旅游地类型影响的旅游者形成了独特的认知地图类型与空间结构;③旅游者在环境习得速度和过程方面都与一般环境学习存在显著差异;④旅游者认知地图形成过程中的人类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游客类型影响因素;⑤旅游领域的研究多采用适合现场情境的方法和技术;⑥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主要表现为研究思想、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缺陷.最后提出旅游者认知地图几个多学科的重要命题.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对于旅游规划、旅游目的地营销和旅游空间行为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文章以广东省乡村旅游游客为研究对象,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和自我调节态度理论,构建目的地依恋与游客满意度的链式多重中介模型,研究乡村景观认知对重游意愿的影响,使用自制量表收集数据,应用SPSS 26和AMOS 24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乡村景观认知对重游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2)乡村景观认知正向影响目的地依恋,目的地依恋正向影响重游意愿;(3)乡村景观认知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游客满意度正向影响重游意愿;(4)目的地依恋和游客满意度在乡村景观认知与重游意愿之间存在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文章深入探究游客旅游行为动机和心理机制,可以为制定乡村旅游营销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有利于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80年代应用地理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旅游地理学,因发展历程尚短、理论方法体系不十分健全和完善,对持续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支撑乏力,迫切需要从相邻学科吸收养分。物候学与旅游地理学交叉性质明显,可多方面支撑其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物候学对旅游业的学科支撑作用、具体实践应用领域、服务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6个维度以及气候变化对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行业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物候概念有助于系统整合旅游系统中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的相关旅游资源,而物候学应用亦可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业的服务支持子系统、交通子系统以及医疗健康子系统的效用;(2)物候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实践应用主要涉及利用植物季相进行景观设计、观赏季划分与观赏期预报、体验类生态旅游活动的时间规划、花粉浓度预报与冰雪灾情预警以及旅游线路设计五大方面;(3)物候学可在要素、行业、过程、时空、方位和部门6个维度上服务于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4)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对于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相关研究人员在未来应注重气候变化对其的风险影响研究,深入分析游客感知、行为反应所受影响,并积极参与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报告编制。从学科发展和产业应用的角度讲,物候学可为旅游学的研究提供自然科学的理论支撑,也为当今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地理学报》是刊载地理学研究权威成果的最具影响力的国内学术期刊,刊载的旅游地理学学术研究成果反映了该学科的特征、主题和发展态势。本文以《地理学报》刊载的旅游研究论文为数据样本,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旅游地理学相关领域30年来的研究成果图谱,可视化展现其主要学术力量、热点主题、研究方法及其时间演变过程,从而考察30年来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旅游地理学载文数量日益增多,主题呈现多元化。相关成果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起步转向、继承发展和综合发展的3个旅游研究阶段。同时,整体研究呈现向东部倾斜的趋势,且实证研究多于理论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亟待完善。未来需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理论创新、学科交叉,促使旅游地理学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3.
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业发展正进入重大变革期和调整期,这要求我们要立足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重新审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转型问题。文章认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国际化是重要趋势,这种国际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研究本土化进程。中国特色旅游地理学研究在总体方向上要扎根于旅游产业重大需求实现转型,在研究对象上,从典型旅游地研究向国土游憩空间优化研究拓展;在研究重点上,从旅游要素研究逐步向旅游地复杂地域系统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转型;在研究范式上,更加从现有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的脱节向“理论研究—规划实践—政策应用”的有效链接提升。在此过程中,国外旅游地理研究可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逸 《中国生态旅游》2022,12(3):343-357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行为逻辑发生剧烈的转变。本文从旅游经济活动的地理属性出发,对旅游经济活动的地理研究进行回顾,重点评述了国际旅游地理学界所做的多次探索,并对核心问题的理论依据与逻辑进行阐述。研究发现:当前研究尚未明晰旅游活动的基本地理逻辑,理论框架较为模糊,且过度依赖新经济地理中的演化理论,研究边界和研究问题尚未清晰。基于此,本文以经典的旅游系统论为理论框架,提出旅游经济地理现象研究的3个关键理论问题:(1)旅游空间粘性影响下的旅游市场空间生产机制;(2)流动范式的地理逻辑带来的新型人地互动关系;(3)弱关系空间组织下的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一般机制。本研究所做的尝试,有助于提升旅游地理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也有助于推动主流经济地理学对旅游话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孙业红 《旅游学刊》2012,27(6):10-19
城市旅游研究有长期的历史.文章从新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综述了城市旅游这个并不新颖、但却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在西方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创新性的思想和理论构架,并指出了未来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如城市中旅游集聚造成的拥挤问题、城市遗产类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旅游规划中广泛存在的“复制与粘贴”问题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损害以及城市舞台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提出中国城市旅游发展可以借鉴的一些国际先进经验,以及在借鉴这些经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Geographical consciousness and tourism experienc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cholars of many persuasions have recognized the experiential features of geography, such as the consciousness arising from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bonds between people and places. Until recently, however, tourism researchers have largely overlooked those features. In partial response to this omission,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phenomenological exploration of leisure tourism experience. By describing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Canadian tourists traveling to and within China on two separate package tour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f and how geographical consciousness influences the tourists’ experiences. Its main purpose is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ocio-cultural processes that shape homosexual leisure space, specifically examining the experiences of lesbians. In doing so, it seeks to contribute to the emergent body of tourism research focusing on gendered and sexualized leisure. Its primary contribution to gender tourism research, however, is to provide further support for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leisure processes and spaces as both heterosexist and androcentric. The paper thus begins by briefly discussing the socio-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gay space and the powerful dynamics that underpin its emotional geography. It then briefly discusses the study'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before presenting and discussing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with lesbians in Manchester's gay village - one of the UK's first and most successful gay and lesbian quarters. The paper reveals how sexuality and gender combine to constrain women's consumption of public leisure space and suggests that, whilst homosexual spaces have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importance as empowering places in a heterosexual world, in the case of the Manchester gay village, this homosexual space does not empower lesbians because of the homo-patriarchic power dialectics characterizing its socio-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women interviewed in the study do have territorial ambitions in the village - their own space is important to them, it confirms their place in the village and it sup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s for lesbians in a hostile, hetero-patriarchic world. Yet, it emerges that lesbian space is an exceptionally difficult homosexual space to claim since the more powerful and more established gay male community in that area does not particularly welcome women.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娴慧  戴光全 《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农业景观的特质性是农耕活动千百年演变积累下来的人地关系,表现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叠加的土地形态,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景观系统.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若缺乏对农业景观特质性全面、深入的认识,盲目采用城市景观建设方法来指导农业景观的建设,将导致农业景观特质性核心价值的消失与乡土特色的丧失.农业景观资源的科学旅游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和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依据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三生”功能,提出整体性、资源可持续发展、地域分异与协调共生原则以及农业景观特质性的系统保护模式,并以广东南海西樵旅游开发中西樵山七星村的传统特色农业景观“桑基鱼塘”有机再生为例,分析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实现农业景观特质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theme of motivation in 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 has been largely dominated by a leisure focus and has consequently failed to reflect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business travel.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motiva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bleisure travelers”: individuals who combine leisure with professional business obligations when abroad. We employ a multi-disciplinary mixed-methods approach, using photo-elicitation to identify and describe five types of bleisure. As existing theories of tourist motivations have mainly been developed in a leisure context, they fail to fully capture the nuanced scope and subtle context of business and leisure motives. We therefore draw up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boundary-less career theory, expectancy theory, and social capital theory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contemporary insights on the nexus between business and leisure tourism.  相似文献   

20.
Material Cultures of Touris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Despite the fact that tourists constantly interact corporeally with things and physical places, tourist studies have failed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materiality and objects in modern tourism. Like much theory and research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al turn’, tourist (and leisure) studies have melted everything solid into signs. This article is inspired by current calls for a renewed engagement with the ‘material’ in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and sociology. It introduces questions of materiality and material culture into cultural accounts of contemporary leisure and tourism, in particular in relation to space and ‘human’ performances. In doing so it stresses the inescapable hybridity of human and ‘nonhuman’ worlds. It is shown that leisure and tourist practices are much more tied up with material objects and physical sensations than traditionally assumed and that emblematic tourist performances involve, and are made possible and pleasurable by, objects, machines and technologies. Thus we suggest that further engagement with the ‘material’ would be the constructive path to follow for future leisure and tourist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