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批真正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具有创造性的理论家,才能从经济、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从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从而保卫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块阵地.我们的思想上必须清醒:以意识形态划界的做法已成为了历史,但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和斗争,却不会因为我们一厢情愿的忽视或放弃,而改变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和斗争这一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榜样教育使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得到宣传和弘扬,从而可以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积极的带动和教化作用。可是在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的冲击下,现阶段的大学生榜样教育效果渐渐有了弱化,我们需要针对问题、寻求有力的措施去强化大学生榜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高知人才,他们的成长成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熏陶,更需要对"三观"的有力引领和培塑,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达到这样"立德树人"的目的。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常规,总结经验、继续推进、更富育人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懈追求。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度;进一步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广度;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温度,是笔者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四度"思考。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毋庸置疑,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只能是一纸空谈,而没有理论的指导,人去实践时是寸步难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其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虽然日臻完善,但着实还存在尤为注重理论传播而忽略实践体验的不足。若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真正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充分的理解并身体力行,主动加入到对其的自我认知并传播中,需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教育的共同发展,它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发展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目标模式的战略选择。这一过程需要漫长的时间进行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多相关实际情况的过渡和转变,它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做到一种可持续性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利于完成我国各阶段的教育目标,最终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态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幸福的人生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 ,对学生心理的教育居于整个教育的基础地位。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需要 ,也是素质教育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更是我们时代发展的需要。坚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 ,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加上近些年来对经济发展理论和各项实践活动的有效探索,我国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近几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从我们学生受教育阶段就能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辐射作用,受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从各项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各个领域发展较快,经济效益稳步增长,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经济体,对外出口贸易额也在不断扩大,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实现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民办类高校大学生毕业生去向问题,关乎民生,关乎社会的稳定。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变化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性关注,因此在职业选择时应格外重视,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作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结合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变化特点,帮助其分析就业前景,提升其就业意识、就业观念,增强高校毕业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青年学子交流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交汇碰撞之地。高校应善于运用、坚持理论指导、坚持重点内容、坚持重点对象,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论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高中学生来说,可以说是重点教育中的重点对象,而且我们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懂得我国的一些法律常识,并且能够遵守法律,正确地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很多都会在课余时间去打零工或者是做兼职。针对这种情况,尤其是需要了解相关的劳动法律常识。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保证自己的利益。在本文中,就着重探讨了一些关于高中学生需要了解到的劳动法律常识。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努力, 共同推进;需要创新思路,延伸农业产业链。需要为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去拓展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大学生生态道德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需求。中国古代生态道德思想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西方现代的生态伦理学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借鉴,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部署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观教育,要构建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高校要将生态道德知识传授和生态道德实践教育相结合,社会公众生态道德教育要形成合力影响和作用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旅游教育如何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旅游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这迫切任务便摆在我们的面前。要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关键是进一步搞好旅游教育改革,提高旅游教育质量。下面谈谈我的认识,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4.
以1978年为时间界线的现代旅游发展以来,中国不同区域尺度的旅游地理空间实践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政策理念中,创造了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和空间领域的社会性和空间性辩证融合,以及再生产问题.探寻新时期差异地理之旅游塑造与空间生产权能,本质上是对人类自身空间存在意义和生存境遇的追问与反思②.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结构变化导致的社会分层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这种社会阶层的分化既显示出了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也为其带来的一定的挑战性,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基于此,笔者将对社会分层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讨社会分层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当今大学生整体精神面貌良好,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庸俗化:意识形态弱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盛行,被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主宰,理想信念淡化等。这是由于当今的市场经济转型、网络时代、资本全球化运作、大学生自身特点等造成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使其超越这种庸俗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结合新媒体技术和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我们需要认清社会责任感和新媒体的内涵,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的先进性,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同时社会和家庭发挥他们的引导作用,共同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美育是现代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推广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公民.社会主义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判断是非、识别真伪、区分善恶、鉴别美丑的能力和素养.这能力和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培养获得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基础教育中,不仅需要通过德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通过智育传授科学文化知识,通过体育进行身体素质锻炼和提高运动技巧,通过劳动技术教育进行生产技术训练,还要通过美育,启迪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提高创造美的能为,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的工程,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本文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角度出发,对如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创新的相对应政策。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通过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同理想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荣辱观教育来实现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