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2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48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7篇
农业经济   90篇
经济概况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市场竞争与国企中的职位产权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我国草原生态问题的严峻形势,对问题的根源进行了事实分析和理论剖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草原资源合理利用的新思路,提出了“生态草畜业”的总体对策。文章对“生态草畜业”的概念、内容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大国小农”是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格局。如何在传统农业改造中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小农户走向规模化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命题。农民工回流形成的人力资本补偿与经营方式转型,对于助推中国农业现代化及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 2016年和2018年两期数据,考察农民工回流对农户农地转入及其规模化经营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留守农户,回流务农农户具有更强的农地转入需求,且农地经营规模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回流农民工通过机械替代劳动力和农业生产性贷款,促进了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不同类型的回流农民工对农户的规模化经营具有差异性影响,其中主动回流、近期回流以及主业务农的回流农民工更有助于农户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另外,在地权稳定与农机服务供给完善的村庄情景下,农民工回流能发挥更大的农地经营规模扩大效应。文章认为,在诸多的小农户中,有过迁移经历的农民工回流务农农户能自发地走向规模化经营,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可动员的基础性力量。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局势决策方法,以重庆市长寿湖为例,对生态经济区域发展方向的选择进行了初步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土地流转须有严格而规范的制度匹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时,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提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制度和土地市场可谓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积极肯定民营经济的作用 民营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在经济改革新格局中的出现,不仅对我国经济运转流程转换与市场化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全国是这样,在南海市更是如此。 (一)财政贡献。就全国来看,1989—1993年,个体私营经济共上缴税收956.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有企业税收的17%。在全国的“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产权界定与产权实施的概念梳理认为40年来中国农地经营制度变革,从最初农民对农地产权的争权与国家的还权,到后来稳定承包关系与农地确权,其核心主线主要是围绕产权界定来展开的,其基本的制度目标是试图通过赋予农民以承包土地的排他权并强化其稳定预期,来促进农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但是,产权强化并未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文章强调,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不能仅仅局限于农地产权界定层面的制度安排,更要探索产权实施层面的经营方式转型。降低农地产权的实施成本,依赖于交易制度的创新及其组织选择。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差距及其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度了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差距,并引入结构分析方法揭示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演化的结构性机理。分析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后的5年间,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动态变化过程,但变动幅度不大。总体差距的空间结构表现为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间的差异对全省总体差距起主导作用;在三大地带中,粤北山区内的相对差异最大;总体差距形成的产业主导因素是第二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而第三产业空间不平衡程度对总体差距的作用日益凸现。并以此量化分析结论为基础,从空间和产业视角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广东东莞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以产业园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并在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战略思路、发展路径、运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