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91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18篇
财政金融   1301篇
工业经济   621篇
计划管理   2008篇
经济学   2033篇
综合类   803篇
运输经济   67篇
旅游经济   56篇
贸易经济   1097篇
农业经济   607篇
经济概况   1369篇
信息产业经济   3篇
邮电经济   1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303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315篇
  2013年   506篇
  2012年   749篇
  2011年   1106篇
  2010年   1010篇
  2009年   658篇
  2008年   686篇
  2007年   674篇
  2006年   730篇
  2005年   631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65年   1篇
  1867年   1篇
  1864年   1篇
  1860年   1篇
  18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41.
论述了现代林业的内涵及特点,认为在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对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相似的地区可以选择相同的模式。其政策措施主要是:进行现代林业试点示范工作;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建立起新的产业发展布局;深化改革,建立新型林业体制和机制;建立新的科技支撑体系;提高机构的服务能力,建立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林农逐步走规模化经营,建立新的经济合作组织;加大林业职工的培训力度,造就新型的林业劳动者。  相似文献   
942.
该文以都市型农业生态功能的加强为背景,参照Costanza等人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结果,研究了北京郊区顺义区近10年来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顺义区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1993~1998年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减少了125万元,1998~2002年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1 147万元.总体看,顺义区土地利用结构正向着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但与全国生态服务价值与GDP比值1.25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说明目前顺义区生态建设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为加强都市型农业生态功能和迎接2008年“绿色”奥运,在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必须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943.
[目的]尝试借鉴景观格局的研究思路,对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程度进行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进行土地整治提供辅助依据。[方法]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形状和分布特征,构建了乡镇尺度上的农村居民点综合破碎度评价模型,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居民点整理模式的针对性建议。[结果]以沿海平原地区——山东日照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破碎度综合指数(FCI)能够较好地反映沿海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异特征;沿海地区FCI大于内陆地区,形成了"阶梯状"的空间分布格局。(2)多元回归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探测出破碎度影响因素;研究区FCI的显著影响因素包括距海岸线的距离、距县城的距离、坡度、道路密度等。[结论]通过分析不同等级破碎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治、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4.
地籍档案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及时、准确地为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提供土地产权资料,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我们认为凡是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以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反映地籍活动,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都是地籍档案。为了充分发挥地籍档案的作用,就必须把地籍档案管理工作做好。地籍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主要有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编研等。下面谈谈这些程序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地籍档案管理要求地籍档案的管理除防止档案的损坏、延长档案的寿命…  相似文献   
945.
[目的]基于地方普遍反映低效工业用地利用量最大,程度最重的问题,文章将探寻城镇低效工业用地认定和查询的新方法,为地方政府科学化、层次化管理工业用地提供帮助,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方法]基于多层级指标体系,以企业基础设施完备度为控制轴,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评价轴,构建工业用地三维认定查询模型,创新工业用地的结果查询模式。[结果]以山西省榆社县为例,采用多层级指标体系能够得出,越是规模以上企业,其基础设施越完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值越高,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来地均税收和地均产值是造成该宗地高效利用和低效利用的关键。[结论]采用多层级指标体系确定的低效工业用地于与《山西省城镇低效用地编制要点》中确定的低效工业用地一致。且多层级指标体系不仅能将工业用地划分为高效利用、一般利用、低效利用、极差利用4个层次,还能对每个层级的分数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低效用地产生的原因,更好地指导地方政府对于工业用地的差异化管理和再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946.
[目的]为检验环境规制在生猪养殖产业中是否实现了"减排"和"增效"的双赢。[方法]文章通过计量实证方法对2004—2017年中国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并分别考察了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在样本考察期内,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均值依次为0.938、0.965和0.952,且3个规模生猪养殖环境效率在时间上均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在此期间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速度依次为1.6%、1.1%和1.7%,均实现了较快速度增长。在小规模和大规模生猪养殖中,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中规模生猪养殖中,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没有产生影响。[结论]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说明对生猪养殖而言,环境规制能够实现"降污"和"增效"的双赢,但这种现象更多的存在于小规模和大规模生猪养殖中。对于环境效率一直处在较高水平的中规模生猪养殖而言,环境规制对环境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47.
[目的]把握要素流动下的资源环境压力转移不仅是资源管理工作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议题。区域均衡发展和自然资源多元化配置加速了区域间要素流动,文章基于产业/部门视角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进行探讨。[方法]该文运用框架分析法,对评价边界划分、要素配置方式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讨论,分析并把握当前新时代新趋势背景下要素流动性的承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并以供需平衡法对产业/部门层面的承载力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当前资源要素行政和市场交叉配置下的承载力评价应在资源跨区流动最小的一个社会配置边界上进行,同时以地理边界上的"人口消费边界"界定本地化资源环境要素需求,并且以考虑出口和剔除进口的资源要素来界定其供给,这样可剥离要素流动带来的资源压力转移。[结论]该文提出了产业/部门层面的承载力评价方法,通过把握资源环境要素位置(包括资源位、经济位和生态位)。其主要策略是通过分析和测量由要素流动引起的资源当地消费,经济贡献和环境效益的变化,来捕捉该变化对承载能力的动态影响。该方法可量化经济系统中物资流动与经济发展、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新趋势下资源要素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948.
[目的]为了减少湿地旅游开发中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改变"先破坏,后修复"的传统旅游规划弊端,文章将反规划方法应用于湿地旅游规划中,旨在建立有利于湿地旅游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控制指标体系。[方法]运用了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湿地旅游生态规划控制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和构建,计算指标权重并排序,并据此提出重点控制指标指导湿地旅游规划。[结果]利用上述方法,筛选了生物、水系、生态景观、社会作为湿地旅游反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准则层并筛选了15个指标层,得到了湿地旅游反规划控制指标权值排序图,并将其应用到湿地旅游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设计等旅游规划具体环节中去。[结论]本着"优先控制"的原则,对湿地旅游规划中优先控制指标进行了筛选,构建了湿地旅游反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反规划方法应用于湿地旅游规划中,既利于维护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安全,又是对湿地旅游规划方法途径的创新,也是对反规划方法的应用范围的拓展。  相似文献   
949.
中国玉米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其自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系统考证玉米草谷比,科学估算与评价我国玉米秸秆产量及其各种利用途径的自然适宜性,明确玉米秸秆资源开发潜力,促进秸秆资源充分高效利用。利用文献考证法,从大量研究文献中筛选41篇研究论文中的326个玉米草谷比有效样本数据,系统考证玉米草谷比;采用秸秆资源自然适宜性分级法,就玉米秸秆资源在"五料化"利用方面的自然适宜性进行评价。将用于包括新型能源化利用在内的各种用途的玉米秸秆资源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等级别。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玉米草谷比为1.10;2013年中国玉米秸秆产量高达2.403 368亿t,位居全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之首,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与黄淮海地区;玉米秸秆适宜用于沼气生产,较适宜于新型能源化利用,即"三化一电";燃用级别为一般适宜级别;在饲料用途方面,玉米茎秆较适宜直接饲喂、适宜加工饲喂,玉米叶梢适宜直接饲喂与加工饲喂;在肥料用途方面,玉米秸秆属于3级有机肥级别;玉米秸秆是目前食用菌生产中较好的原料;玉米秸秆可用于工业加工原料,目前我国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进行板材、纸浆生产的工业化开发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玉米秸秆资源具有多宜性,玉米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应注意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利用结构,将其转化为各种优质的原料资源。  相似文献   
950.
政府在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的分工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梅 《农村经济》2005,(6):10-12
针对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问题,各级政府在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建立分工合作关系,必须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西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和管理方面的职能范围,即中央政府对西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够为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与政策条件,地方政府承担着为辖区内农村居民维持基本生活提供地方公共产品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