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3篇
贸易经济   4篇
农业经济   73篇
经济概况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正> 营林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对研究营林业经济变动规律及其运行机制对于开展宏观经济决策无疑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拟以1949—1985年营林业有关统计资料为基础,努力反映中国营林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运行状态及发展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13%,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0%,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6%。山区自然条件复杂,资源丰富,是我国物种和遗传基因的宝库,是野生动物繁衍栖息地,是木竹生产基地,是果、茶、蚕桑、药材、木本粮油、林副土特产品的主要产区。此外,山区还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据统计,山区的农业总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前沿生产函数方法 ,利用安徽省金寨县 93个样本农户 1 978-1 997年资料 ,计量了样本农户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纯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率、制度变迁的贡献等生产力发展指标 ,表明森林资源丰富地区可以通过生产力发展达到消除贫困的目标。制度变迁和技术效率是影响消除贫困的主要生产力因素 ,因此为了消除贫困进行的制度变迁要稳定且预期性强 ,积极提高技术效率、促进技术进步 ,在现阶段尤其要促进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青海省乐都县3个村105份土地退化成本效益调查问卷的数据,利用生产函数模型通过评估林业重点工程(尤其是退耕还林工程)和GEFOP12项目对农户总收入、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影响,从而达到监测林业重点工程和GEFOP12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结论显示,农户参于退耕还林工程增加了样本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对总收入和非农收入没有产生显著影响,GEFOP12项目对样本农户的非农收入和总收入产生显著影响;通过对比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明显地优于GEFOP12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系统回顾和分析了江西省铜鼓县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深入分析了全面禁伐对林农生活、各类林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林业系统内部人员安置、地方财政收入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基层干部群众对全面禁伐的疑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顺利推进、不断巩固禁伐工作成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回顾了我国农村林业投融资政策的变化,选取福建省永安市、浙江省龙泉市和辽宁省本溪县作为调研区域进行调查研究。调研结果显示:(1)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3个调研区域不同利益主体积极探索和参与农村林业投融资改革,并取得一定进展;(2)不同区域农户的林业投融资行为表现出较大差异;(3)农村林业投融资政策尚存在林业信贷资金供给不足、林业贷款使用非林化现象严重等迫切需要改进之处。应不断适应当地林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创新农村林业投融资模式,同时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林业相关产业的扶持。  相似文献   
17.
唐学文  刘浩  刘璨 《农村经济》2017,(12):22-29
本文利用连续跟踪调研获得的9省区、18县市区的1277个样本农户10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分析了集体林产权制度主体改革与配套改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测度了集体林产权制度主体改革与配套改革对农户总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程度。我们的经验性结果表明:2003~2015年,实施集体林产权制度主体改革增加了样本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集体林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增加样本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和非农收入。在总体上,实施集体林产权制度主体改革与配套改革对样本农户总收入不平等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呈先升后降态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与配套改革对样本农户总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呈现出时空差异。在以后出台相关改革措施时,需要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英国和波兰私有林发展状况及相关的财政政策,在充分借鉴其发展政策和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发展集体林产权及综合配套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并针对当前和长远两个不同时期提出了加大两项投入,建立健全五项制度和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国内不断加深,但其基本理论框架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研究基础是劳动价值论还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还存在一些争议。通过对经济学派基本脉络的把握、经济人假设的讨论及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性质的分析,研究了森林资源功能与效用问题及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问题,为我国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基于非农就业调节效应,本文构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非农就业—营林投入"理论分析框架,并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9个省(区)1497户林农的固定样本连续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投入行为的差异性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体上提高了农户对林地的劳动投入积极性,但对资本投入的增加并不显著。这种效应对不同程度非农就业的农户具有差异性。对于纯农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林地的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显著增加,表现出产权激励效应;对于非农户,由于退出效应的作用,改革导致了非农户的资本投入显著下降了约36%;对于I兼农户,其劳动投入的减少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反映出林权改革的要素替代效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农户营林积极性提高的制度环境,但并非充分条件;非农就业的调节效应会导致产权的正向激励机制受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