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9省18县市2009~2013年1452户农户数据,运用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论证了非农就业地理距离,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对于农户林业投入行为会产生的影响。基于研究得出结论:非农就业的地理距离越远,家庭外出务工指数越高,对家庭林业投入产生的负向作用越大;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中,林权贷款以及林地流转对农户林业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农户林地面积、所在村到县城距离、是否为山区、是否获得林权贷款以及是否参与林地流转都对农户林业投入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出充分利用当地林业资源推动农户本地非农就业以及推动林地流转与林权贷款等配套改革措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9省份、1772个农户、跨度10年的固定样本连续监测数据,检验了林地面积变动对农户营林积极性的因果效应,并进一步从非农就业、林种结构、林地规模和收入水平的异质性视角对上述效应加以分析。利用倾向值匹配方法控制了选择性偏差以后,估计结果发现:从总体来看,相比于控制组,林地面积增加使得农户资本投入强度提高了约26%~31%,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但是劳动力投入强度的增加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种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与农户的非农就业行为密切相关。从异质性角度看,上述处理效应在统计上仅对务农为主、拥有小规模林地和商品林为主的农户成立。这凸显出生态公益林的投资激励问题并没有因集体林改而得到有效解决。受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约束,林地面积增加对用材林为主的农户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投资激励效果。对于家庭收入水平,林地面积增加对农户营林积极性的影响呈现出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上述结论为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政策着眼点和目标指向性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9省18县固定样本连续监测数据,实证分析了林地细碎化程度变动对农户营林积极性的影响。考虑到林地细碎化程度的变动具有内生性,倾向值匹配方法被采用。结果显示,林地细碎化程度的改善对农户营林积极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013年,林地细碎化程度的改善引致了农户单位面积林地的投劳量增加了约10%,单位面积的资本投入量增加了约35%,且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但上述处理效应的释放是一个较为缓慢的动态调整过程,在集体林改的初期阶段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同时,估计结果显示,资本投入的处理效应大于劳动投入的处理效应,这种现象与农户的非农就业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融资能否促进农户增收,是评价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制度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厘清土地产权抵押贷款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理在政策实施层面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例,在理论剖析林权抵押贷款可得性通过资本投入、土地和劳动力要素配置影响农户收入的基础上,采用课题组在江西、福建、安徽、湖北和浙江五省跟踪调研获得的9期非平衡面板2202个样本农户数据,运用面板工具变量法等实证检验了林权抵押贷款可得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林权抵押贷款可得性对农户林业收入、非农收入和家庭总收入均具有正向显著作用。内在机制检验结果进一步发现,林权抵押贷款可得性会为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户提供资金,来增加农户的各项收入,即劳动力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被证实。然而,林地资本投入的中介效应未被证实,可能因为林业投入产出的滞后性导致近几年的资本投入尚未对林地产出和收益产生影响;同时林地流转的中介效应也未被证实,原因可能是调研地区农户流出林地较少,导致林地流转市场供需不平衡。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放松对林权抵押贷款用途的限制,为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户提供资金并促进增收;同时,应该进一步完善包括林权在内的农村土地产权流转服务系统,促进林地流转市场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5.
选取环首都地区的丰宁县143户农户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果满意度的调研,运用描述统计分析和二项Logistic模型对农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果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大部分农户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果不满意;户主是否村干部、户主年龄、林地分配是否合理、集体林改了解程度对农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果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丰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效果未明显达到政策目标。提出丰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效果如何得到提高是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基于研究,得到通过扩展林业收入来源来实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户收入增加等政策目标以及通过教育援助提高生态区域人力资本等启示。  相似文献   

6.
林业管护是提高集体林生产力和蓄积量的关键。本文利用南方集体林区浙江、江西两省766份农户调研数据,分别运用负二项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产权安全对农户林业管护次数、管护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事实产权安全对农户林业管护次数和管护强度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而感知产权安全则可以显著提高农户管护次数和管护强度;交互作用分析发现,事实产权安全程度的提高明显强化了感知产权安全对农户管护次数和管护强度的正向激励,且与没有林权证和部分林地有林权证的农户相比,对于所有林地都有林权证的农户,其较高的感知产权安全会显著提高林业管护次数和管护强度。因此,为调动林区农户林业管护积极性,应继续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完善确权颁证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关注农户产权安全主观评价,着力提高林地产权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推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前期改革的实施情况和成效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依托国家林业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监测课题的调查情况,以福建省永安市为研究对象,从林地经营的投入、产出,林地的流转,林改的满意度和政策需求等方面,探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效。研究结果发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加了林农的林业生产收入,拓宽了林业融资渠道;同时也导致林业投入的增加,林业合作组织的出现和加强。最后指出提高永安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8.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实地调研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法,从稳定性、交易权、抵押权三个方面分析了产权完整程度对林业生产投入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对林权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林权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户对林地产权稳定的预期,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可持续的方式经营林地。现阶段,认为有林地抵押权农户的生产行为并未显著异于其他农户。然而,赋予农户林地抵押权则会促使他们增加在林地上的投入。通过分析表明,林权制度改革在促进林业生产力解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只有与各项配套改革同时全面开展,及时为农户加快林业生产和经营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科技服务、信息咨询、法律保障、产品流通和投融资等社会化服务,才能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和改革成果的巩固,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9.
基于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项目2011—2016年的连续监测数据,考虑非农就业的内生性,采用IV-Probit模型及其估计方法,分析集体林区农户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对林地流转的影响。结果显示:集体林区农户劳动力迁移程度对林地转入有抑制作用,但对林地转出具有促进作用,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如何推动农村劳动力实现长期、有效、稳定的非农就业转移这一问题上做出相关努力,以促进农户间的林地流转,最终实现林业规模经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2—2018年福建省农户营造林生产数据,实证检验了林地确权与农户营造林积极性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1)林地确权形成的分户经营显著促进了农户对林业生产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2)林地确权政策对不同禀赋农户营造林积极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于无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和有流入林地的农户而言,林业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与其分户经营程度成正向关系。同样面对分户经营比例提升,林地平均经营期限大于30年的农户更愿意投入资本要素,而经营期限小于30年的农户在劳动力要素投入方面更积极。因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措施要在林地确权基础上,保证农户林地产权的完整性、可分性和交易性,维系林地产权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推动林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政策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取分层抽样技术,在全国选择了9个省(区)、18个县作为案例县,在回收县级调查表18份、村级问卷和调查表159份、农户调查表和问卷2419份、大户调查表234份的基础上,对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及历次集体林产权改革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判断了新一轮改革的本质,分析了制度改革的短期绩效。调查表明:改革带来农户山林面积普遍增加、集体林经营税费负担降低、样本农户收入及林业生产投入增加、林地流转价格上升、林业投资吸引力增加等政策效应。调查也发现:改革后林地细碎化现象严重、生态公益林经营出现新的问题、大企业对林地多有侵蚀、改革配套措施有待完善、林业合作组织滞后又过于急速推进、林业行业服务不足、县乡财政运行困难等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主要政策建议包括:建立集体林地产权动态电子地图,林业机构人员向第一线倾斜,促进林业合作社平稳发展,尽快做到加大两项投入、建立健全五项制度,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推进林业保险,规范林地流转,保护林农切身利益,适度控制租赁公司规模及经营行为,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12.
集体林权流转理论和政策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权流转是实现林地规模化经营,提高林地经营效率的重要前提,林权流转政策研究是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我国集体林权流转的经济动因、流转模式、流转规模等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就影响集体林权流转的政府、市场和农户三大因素的最新研究观点进行阐述和简要评述,提出未来集体林权流转理论和政策研究需要把握和关注的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分析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谋划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深化改革,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以马克思产权理论指导集体林权制度深化改革。提出了深化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坚持以马克思产权理论为指导,探索和推行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创新驱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大力发展林业金融服务体系,为深化林权改革提供保障;落实林业发展和精准扶贫责任制,推行森林保护问责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和实证计量两方面对福建省永安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果是一次政府强制性变迁和市场诱致性变迁的结果。计量分析结果表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收入有正向影响,竹林面积、肥料、其他费用投入也均有正向影响,仅有劳动投工因为过度投工或计算不准问题而呈现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集体林权抵押相关配套制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林权抵押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阐述了集体林权抵押相关配套制度对于林权抵押的意义,分析了集体林权抵押相关配套制度即林权评估、森林保险和林权交易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完善集体林权抵押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议,以期推进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促进集体林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3年和2014年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项目调研的地块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林地经营模式对农民自投劳动力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同时,还考查了产权因素、政策因素、地块及农户特征对效率的影响。同时,还利用两阶段方法处理了农户数据普遍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林地经营薪柴林、用材林、林下经济有助于提高劳动投入产出效率,而林地经营农作物会降低劳动投入产出效率。因此,建议进一步明晰产权、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加大林资补贴、促进要素投入的合理配置,以期提高农户经营林地积极性和劳动力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7.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法律解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与配套改革进行全面的法律解析。认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法律意义在于落实集体林成员总有和林地承包经营用益物权的法律属性,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是通过制度变革与创新落实林地承包经营用益物权,建立低交易成本的林权流转制度。提出,在集体林业发展过程中,良好的法律制度是有效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森林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福建省10县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确权发证对于农户林业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证的林地占比对于农户林业投入有正向影响,且平均意义上来说,有林权证的林地面积的占农户林地面积的比重每增加1%,农户亩均投入增加1.51元,得出如果全面落实农户林地的林权证,农户投入将增加近一半的结论,提出了要落实林权到户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辽宁省8个县305个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建立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产权制度安排对农户造林投入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林地产权的不同安排会影响农户造林投入.同时,农户非农就业比例、经营土地面积、是否接受过林业社会化服务和年龄都影响农户参与造林活动,而木材价格、非农就业比例和是否自有资金也会影响农户造林投入.文章认为,政府应保持林地政策稳定连续并在林权流转和林业社会化服务方面加以改进,从而激励农户造林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在介绍农户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义的基础上,对农户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参与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内部和外部分析影响集体林权改革的因素,建立以可持续的自我发展机制、参与式的工程运行机制和公平有效的配套保障机制为核心的激励农户参与集体林权改革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