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5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333篇
工业经济   152篇
计划管理   445篇
经济学   451篇
综合类   197篇
运输经济   12篇
旅游经济   13篇
贸易经济   294篇
农业经济   163篇
经济概况   324篇
信息产业经济   2篇
邮电经济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67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3 毫秒
61.
Delays in financial reports often reflect issues related to period-end accounting and audit processes.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filing delays in connection with audito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a sample of firms that filed Form 10-K after the statutory due date. We find that late filing firms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compared to timely filing firms matched by propensity scores, where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is measured by the absolute value of performance-matched discretionary accrual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a late filing being restated in subsequent periods. Furthermore,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adverse consequences of late filings can be largely mitigated by having a Big 4 auditor. The differential audit quality stems primarily from Big 4 auditors in large offices and is more pronounced when an auditor may need to draw on additional resources in a limited period.  相似文献   
62.
本文以2010~2014年度在沪深两市针对年度净利润发布了闭区间盈余预测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管理层使报告盈余满足自己发布的盈余预测的行为.研究发现:管理层会尽力使报告盈余处于闭区间预测的下限与上限之间,即管理层会使报告盈余满足自己发布的盈余预测;当预计本期报告盈余可能低于闭区间预测的下限或高于上限时,管理层会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或预测修正,使报告盈余满足自己发布的盈余预测.本文研究结论为考察报告盈余满足管理层盈余预测行为的存在性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监管机构与投资者加深对管理层预测修正和盈余管理行为的理解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63.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贸秩序加速调整。新兴经济体经贸实力大幅提升,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积极开展TPP、TTIP和TiSA谈判,意欲重掌国际经济话语权。面对三大经贸谈判合围的压力,中国应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以破解美欧日控制世界经贸规则制定、主导国际经贸秩序演变的困局。  相似文献   
64.
针对大型工程的特点,建立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灰熵理论应用于大型工程供应商的评价,建立了基于灰熵理论的供应商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分析表明,灰熵模型对于大型工程项目供应商的评价客观有效,能够为大型工程供应商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我国大中型企业所采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而成的,这套规则被认为是国际上最先进的会计准则之一,但同时也被公认为是难度最大的会计准则之一.企业若欲遵循该规则,则必须分别依照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设置两套账簿系统,实施程序复杂、成本高昂.本文发现,该规则在我国的实践中“落地困难”,企业难以跟踪所有的暂时性差异变化,因而其所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都显著低于依照会计准则所应记载的金额下限.这种现象在CFO不具备财务专长的企业更为明显.本文的结论表明,我国的会计职业界尚无法完全适应会计准则的高度复杂性.有关部门应考虑适度简化会计准则,或者发布更细致的操作指南,并加强包括所得税会计准则在内的高复杂性会计规则的研讨和培训.  相似文献   
66.
从社会网络理论的强弱关系视角对2012-2014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企业家及其企业进行了政治关系的度量,检验了腐败是否会调节政治关系"力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家本身所具有的政治关系对企业价值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关系的"力量"越强,对企业价值的正向影响就越大;与此同时,腐败的出现会强化政治关系"力量"对民营企业价值的影响。通过分组验证发现,这种"力量"在腐败程度较高环境下更易对企业价值产生正向影响,但在腐败程度较低的环境中,政治关系对民营企业价值的影响很多时候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7.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研究:基于背景、效果与未来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对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前后关系、相同政策在不同区域内的执行效果差异,能够为更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提供参考。[方法]主要运用了资料分析和定性描述的方法,首先按照耕地保护政策内涵划分为5个阶段,其次从时间、空间两个尺度,判断了耕地保护政策的数量、质量保护效果差异,最后提出了未来政策出台的方向和趋势。[结果]时间尺度上:1986年、1997年、2004年出台的政策对耕地数量保护的成效明显; 2014—2016年耕地质量保护效果略优于2009—2014年; 目前数量保护成效较好,但质量保护远未达到要求。空间尺度上:耕地数量保护效果西部地区最好,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 耕地质量保护效果中部地区最佳,东北地区次之,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结论]未来政策可向规范补充耕地全国统筹、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法律体系、调动农户保护耕地积极性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8.
通过对广东及其深圳等地开展国情考察,并借助研究文献等方式,本文总结提出了广东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四个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四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如抓住问题,认真分析,精准施策,积极应对;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的基本原则是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要求等,从而为继续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及时促进有关地区外贸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9.
[目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自发演化的重要形式,是破解我国小农户需求与大市场需求矛盾的重要武器,探究海南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状况,对于推进海南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文章构建了三产融合度测度模型,运用1998—2017年海南岛北部4市的数据测度了海南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水平。[结果]海南岛北部4市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处于高度融合阶段,呈现了良好发展的态势,但是各子系统间协调性较差。从地区差异来看,海口三产融和水平和增长速度均处于领先地位,文昌和澄迈的三产融合水平和增长速度基本同步,在波动中稳步增长,定安的三产融合水平和增长速度处于最低状态。从融合路径来看,二、三产业融合的程度略深于一、二产业的融合程度,一、二产业融合的程度略深于一、三产业的融合程度。[结论]海南岛北部4市的产业融合发展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注重融合机制体制的顶层设计,破除多部门协作的制度壁垒,在尊重地区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多规合一”,促进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力争补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短板。  相似文献   
70.
A marriage between public bicycle and rail transit presents new opportunities for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in Chinese cities. To examine determinants of public bicycle usage for rail transit access, an intercept survey of feeder mode choice among rail transit users was conducted near rail stations in Nanjing, China. Mode choice models were estimated with five feeder mode alternatives, including car, bus, walk, private bike, and public bike. By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bicycle modes in the mode choice models, the study reveals the effects of personal demographics, trip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ion environments on public bicycle usage for rail transit access. Results show that female, older, and low-income rail commuters are less likely to use public bicycle to access rail transit. Rail commuters with bicycle theft experience and making school- or work-related trips are more likely to use public bicycle to access rail transit. Land use variables are largely insignificant in this study except that density show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walking to rail transit. The results on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raise equity concerns when it comes to investing in public bicycle systems.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for Chinese cities to equitably boost public bicycle integration with rail trans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