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5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从宏观经济因素角度对中国债权型货币错配的成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外汇储备与消费者物价指数对债权型货币错配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仅具有长期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防范债权型货币错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2.
汇率制度选择关系到一国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和经济金融的安全。从理论上说,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总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前提,并受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但实际上却呈现出偏好相对固定汇率制度这一特点,对此应理性看待。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确定好不同时期的汇率选择目标。  相似文献   
23.
有关货币错配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货币错配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货币错配理论研究在国外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远不是一个成熟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对货币错配的研究散见于货币危机、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等相关领域.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仍有待于国内外学者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4.
在全球货币尚未统一的现实条件下,货币错配是一种普遍现象。根据一国对外资产与对外债务的状况,可以把货币错配分为两种类型即债权型货币错配与债务型货币错配,本文首先探讨了这两种类型货币错配对一国经济与金融的影响;其次,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债权型货币错配;最后,提出了防范债权型货币错配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5.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货币错配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转轨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货币错配除了增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和提高化解金融危机的成本以外,它还影响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的选择。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作为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为监管当局提供金融危机预警。银行总体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至少应包括银行货币错配测算指标、风险预警信号和对策反应三个模块。银行货币错配的测算指标体系不仅应包括银行自身的货币错配状况,还应涵盖贷款企业的货币错配状况,指标的选取应坚持相关性、数据可得性与互补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26.
凌慧  唐宋元 《经济师》2012,(5):33-34
文章分别介绍了浙江、芜湖船舶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成功经验,并指出了两地的发展思路对推进广州船舶交易市场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7.
广州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或城市自增长阶段,港城关系进入到一个矛盾与冲突较多的时期。国外港城关系发展的经验表明,港城关系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是港口城市或所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广州的启示有:应有针对性地发展临港产业;构建发达的集疏运网络;加快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建设好港口型城区;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相似文献   
28.
唐宋元  唐锟 《港口经济》2010,(12):29-31
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已成为港口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和集聚辐射能力的重要途径。广州市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对于提升广州港软实力、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加快国际服务贸易和海洋经济发展以及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9.
货币错配与货币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总体货币错配分为两种类型即债权型货币错配和债务型货币错配,并分析了它们对一国经济与金融稳定的不同影响。对新兴市场国家以及日本的实证分析表明,严重的货币错配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居高不下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的货币错配形势已相当严峻,由此形成的货币政策困境要求货币政策重心转移,即以内部目标取代外部目标。  相似文献   
30.
马荣华  唐宋元 《当代财经》2006,(9):43-47,88
基于1988-2004年间人民币每年在境外流通数量的估计,以及对人民币跨境流通原因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境外流通的原因按其重要性依次是:我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率、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和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为此,应该(1)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在亚洲及世界上的较快增长速度,增加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例;(2)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和长期升值的趋势;(3)严格控制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