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89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79篇
财政金融   1180篇
工业经济   244篇
计划管理   1403篇
经济学   2715篇
综合类   1049篇
运输经济   25篇
旅游经济   11篇
贸易经济   2038篇
农业经济   654篇
经济概况   2205篇
信息产业经济   10篇
邮电经济   13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58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209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332篇
  2014年   640篇
  2013年   711篇
  2012年   859篇
  2011年   966篇
  2010年   822篇
  2009年   722篇
  2008年   837篇
  2007年   810篇
  2006年   655篇
  2005年   588篇
  2004年   465篇
  2003年   490篇
  2002年   303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运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数据,结合Heckman样本选择方法,估计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的收入方程,结果发现,垄断对行业收入的影响远大于性别、教育、工作经验等个人特征。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考察各因素对我国城镇内部行业工资差距的贡献,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因素对行业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分行业看,人力资本因素能够解释垄断行业收入差距的一半左右,管理岗位对竞争行业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性别因素对竞争行业收入差距的贡献高出垄断行业两倍,非农户口在解释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时的贡献要远大于竞争行业。因此,缩小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亟需打破行业垄断壁垒,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减轻劳动者地区间流动障碍。  相似文献   
952.
性别收入差异及性别歧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歧视带来的性别收入差异一直备受关注。文章基于吉林省1990-2010年间三期妇女地位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吉林省的性别工资差异问题,并运用Oaxaca-Blinder对性别收入差距进行了分解。文章对20年间吉林省的性别收入差异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性别分割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一直存在的一种现象,性别收入差距总体趋势在扩大;个体特征差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性别收入差异,现阶段性别收入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者本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引起的,是正常合理的范围;歧视仍然是造成性别收入差距的一个原因,女性在获得教育的机会上还是比男性要低,而且女性很难进入到高收入行业和职业,使得在教育方面女性仍然处于不利地位。但是经过20年的发展,对女性的歧视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953.
刘琪 《经济师》2014,(6):175-176
文章首先将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和湖南、湖北等中部省份相比较,再利用1989—2013年的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数据,详细分析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情况,总结出导致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原因主要有: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依然存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收入分配不合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大对农村农民转移支付力度和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这三个方面建议来解决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54.
薛占栋  李璇 《经济师》2014,(3):31-3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出现了缩小、扩大、再缩小的趋势,而同时,劳动力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如何解释两者的关系,劳动力流动到底是否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或者两者并无直接关系?不同于以往关于劳动力流动与地区间收入差距关系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梳理,文章加入了近年来新经济地理对两者关系的相关主要研究,希望能就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全面、全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55.
韩永宝 《经济师》2014,(9):31-32
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驱动因素,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劳动力流动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程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二者都是劳动力流动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但城乡收入差距对劳动力流动率的影响是负向的。在劳动力流动率的未来预期波动中,城镇化程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且是正向的,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波动性上升后呈现出持续缓慢的上升态势。因此,要提高劳动力流动率,就必须提高城镇化程度与水平,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其在城镇中的生活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956.
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政府实现宏观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调控手段,具有显著的收入分配效应。构建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理的分析框架,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和内生分布滞后模型,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发现: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本结构负相关,在即期会强化农村居民在就业市场中的弱势地位,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在长期,城乡居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重塑就业预期,通过调整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实现职业转换,第5年以后将出现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的格局,形成乡城收入赶超效应,产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957.
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对减少贫困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关注对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较少就交通基础设施如何通过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来减少贫困的机制及效果进行研究。本文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运输业发展能够显著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98-2012年中国省级经验数据,本文建立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和公路运输业可以明显改善城乡收入差距,而对于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和铁路运输业,只有当其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显著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以减少贫困。  相似文献   
958.
邢琦 《新经济》2014,(17):37-3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二元结构日趋明显化,其为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由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可以看出二元经济的严峻性,本文通过前人二元经济特点总结结合我国一般国情,分析二元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二元经济转换缓慢的原因以及加快一体化的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959.
根据工信部近日发布的公告,轻型柴油车国Ⅳ排放标准的全面实施将与重卡同步。经销商们对此如何反应?他们对下半年的车辆销售和即将释放的国Ⅳ轻卡市场将作何准备?本期《柠檬茶座》邀请到几位经销商,请他们谈一谈柴油轻卡实施国Ⅳ的那些事。  相似文献   
960.
文章构建模型从理论上考察了承接国际外包对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机制,并利用1995~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和基于回归方程的Shapley值分解方法,从实证上分析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和承接国际外包对我国1995~2011年36个工业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总体上承接国际外包通过资源重组、技术进步、劳动力技能需求升级等效应带动了我国制造业行业工资不断上涨。按要素密集型分类的估计结果显示,承接国际外包对我国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工资增长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承接工业外包对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工资的拉动效应更大,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资拉动效应更大,全球化进程带动了我国机械制造、电子通讯等参与全球化分工程度较高的产业行业工资的快速增长,拉大了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资本密集型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同时,基于回归方程的Shapley值分解结果显示,国有垄断、产业规模和全球化等因素仍然是影响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最重要因素,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承接全球外包对我国行业总体工资差距的贡献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