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9篇
财政金融   203篇
工业经济   139篇
计划管理   589篇
经济学   970篇
综合类   145篇
运输经济   20篇
旅游经济   19篇
贸易经济   554篇
农业经济   592篇
经济概况   455篇
信息产业经济   14篇
邮电经济   26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1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化成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而平台生态系统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商业生态系统。平台生态系统竞争的本质在于创新,以创新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成为决定平台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界定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内涵的基础上,从设计方法视角阐述平台生态系统竞争力形成过程,揭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对于平台生态系统竞争的影响,分析两者对平台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是形成平台竞争力的源泉,影响平台网络外部性,其中知识产权是建立技术标准的基础,技术标准是推动知识产权创造的动力,二者之间的互动和演进构成平台生态系统外部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2.
近年来,微创新是创新研究领域的热点,如何驱动企业微创新是相关研究亟需回答的问题。整合创新生态系统3个层面六大要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18个微创新案例为样本,探讨创新生态系统驱动企业微创新的复杂因果机制。结果发现:第一,单个创新生态系统要素并不构成企业高微创新的必要条件。第二,存在3条高微创新驱动路径,即机会识别主导下的用户驱动型、机会识别主导下的环境与用户参与驱动型,以及机会识别主导下的环境、组织学习与领先用户驱动型。此外,非高微创新驱动路径仅有一条,且与高微创新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第三,机会识别能力作为核心条件出现在高微创新的3个组态及非高微创新一个组态中,说明机会识别能力对企业微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3.
什么样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有助于提高区域创新绩效是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采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两种方法,对我国内地31个省(区、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数字企业、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数字创新基础设施、数字人才和金融服务是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构成,但单个要素并不是提高区域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②4种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要素组态有助于提高区域创新绩效,构成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分别是政府引导的智力聚集型、企业开拓的环境支撑型、主体多元的综合发展型和企业主导的资本驱动型;③各地应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区域创新新动能,助推“数字中国”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4.
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面临严重洪涝风险和洪涝调节 服务供需空间的分离。为识别在满足洪涝调节服务需求方面重 要性高的生态空间以纳入保护的优先级,提出了一种在生态空 间中绘制洪涝调节服务需求的新技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 流,利用流量、流边界、流方向、分配原则及其修正因子4个 多维指标,表征将服务需求从建设空间向生态空间分配与投射 过程的关键环节。结果显示:面积大、人口密度高的建设空间 存在高需求流量;借助水文空间流,服务需求由建设空间被分 配至同一集水区内具有洪涝调节能力的生态空间中;被投射为 高服务需求的生态空间大多规模较大或紧邻高需求的建成空 间。通过控制流量、扩展流区域、增加流方向和提升生态空间 服务供应能力,能有效调控投射于生态空间内的洪涝调节服务 高需求。  相似文献   
165.
论文讨论了跨界生态补偿由损害补偿向保护补偿转变的“反向补偿”机理,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跨区域生态补偿理论框架。研究表明,理论上流域生态横向补偿标准设计应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支持、调节、文化四大功能,同时兼顾区域生态共同体思维,利用支付意愿、支付能力两调节系数进一步确定补偿款项的转移额度。新安江补偿案例研究结果说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补偿标准在跨区域生态问题上能够有效弥补跨区域补偿力度不足的问题,厘清损害补偿如何向保护补偿演化的路径,促进地区间平衡发展,完善生态补偿经济学公平理论,并为政府制定全国统一的跨界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数据。  相似文献   
166.
郭建峰  王莫愁  刘启雷 《技术经济》2022,41(10):138-148
数字技术应用融合叠加商业模式创新催生商业生态新业态,实现跃迁升级。本文结合扎根理论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阐释数字赋能企业商业生态系统跃迁升级的机理,探究多重组态路径。从生态视角揭示了数字资源通过与传统要素资源融合释放数据价值,并驱动形成价值循环体系、实现价值共创、塑造商业群落,最终实现企业商业生态系统跃迁升级。基于FsQCA的多组态分析发现,数字赋能企业商业生态系统跃迁升级历经两个阶段分别为价值共创和商业群落生成。其中,价值共创实现有两条组态路径,即产品创新与要素融合相组合,技术融合同低产品创新、低数据资产相组合,且产品创新构成了价值共创的核心条件。商业群落生成的组态路径表现出以下特征:价值共创和价值链接协同下分别和网络组织、数据赋能相组合,网络组织和数据赋能互为替代,即在一方缺失时,分别与价值共创或价值链接组合实现商业群落构建。本研究为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持续优化,实现数字商业生态资源的充分共享及最优利用,提供了关键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7.
探索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可为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论文通过构建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综合指数,探究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演化规律,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建议。结果表明,2011—2020年间我国总体及各区域的耦合度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但耦合协调度较低,处于濒临失调阶段。部分省份耦合协调度增幅较为明显,如北京、安徽、四川等省份已进入濒临失调阶段,江苏、山东与广东3省已进入初级协调阶段;但中西部地区多数省份仍处于中度失调或轻度失调阶段,缺乏优质的耦合协调省份。2020年,我国轻度失调与濒临失调省份较多,分别占比38.7%、32.3%,初级协调占比仅为9.66%。  相似文献   
168.
山区面积占北京市土地总面积的62%,主要担负着北京的生态屏障功能,而山区经济的发展是山区生态功能发挥的有力保障,果树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协调二者关系的有效途径。因此,文章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在分析历年畜禽养殖量及粪便排泄量的基础上,针对果园生态系统的废物处理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以期为果树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平谷区畜禽养殖规模发展较快,2006年畜禽粪便的排泄量已达133.86万t;而果园生态系统在对畜禽粪便的消纳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果园生态系统消纳畜禽粪便的物质量已经由1997年的24.52万t增加到2006年的52.42万t,消纳量增加了98%,平均每公顷果园每年消纳畜禽粪便166t猪粪当量。消纳畜禽粪便的生态服务价值逐年递增,到2006年已达43 620.35万元(2008年现价),与1997年相比增加了21 549.81万元(2008年现价)。  相似文献   
169.
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准单价的基础上,通过生物量等因子的订正,构建了青海湖流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单价表,并在此基础上对青海湖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青海湖流域2007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340.88×108元。生态服务价值从大到小为:水体>草地>湿地>灌丛>农田>荒漠,其中,废物处理功能贡献最大,原材料生产功能贡献最小。研究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0.
在分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模糊数学模型,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案例,进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结果表明,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城市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总体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能源消耗大量增加,环境质量较差,虽然投资力度加大,但仍有恶化趋势,未来改善压力大。如果不从整体上加大产业结构改善,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将大大影响滨海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