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1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3篇
财政金融   118篇
工业经济   74篇
计划管理   1101篇
经济学   202篇
综合类   674篇
运输经济   12篇
旅游经济   49篇
贸易经济   262篇
农业经济   100篇
经济概况   2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347篇
  2011年   422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王继凤 《价值工程》2014,(36):268-269
本文以高职电类专业为例,就高职职业能力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实践体系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2.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中的管理评价体系,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进行顶岗实习和实现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53.
张敬  张倩颖 《价值工程》2014,(15):246-247
起源于日本的"5s"管理,是指在对生产现场的生产要素,如:人员、机器、材料和方法等进行的有效管理,这是日本企业独特的一种管理办法。由于应用此方法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因此,现在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类型企业中,但是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高职学院各类实训中心却少有应用,本文将介绍"5S"管理的作用及如何应用于实训中心教学管理中。  相似文献   
54.
吕惠芳 《价值工程》2014,(31):285-287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工作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依托课程微项目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工作实践建构,达到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5.
肖伟庆 《价值工程》2014,(19):91-92
当前,我国许多传统设计研究院正致力于向国际型工程公司的转型,这一转型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挑战就是对分包商的管理,本文通过中铝国际"区域分包模式"的管理实践以及效果的分析,对EPC模式下的分包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6.
刘广 《价值工程》2014,(27):111-112
本文以摩洛哥塔乌高速公路项目混凝土施工为例,对夏季高温季节混凝土施工采取了简易降温措施,并提供出混凝土温度预测公式。  相似文献   
57.
张敏 《价值工程》2014,(19):229-230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是人的能力的重要成分,是学会做事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教育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58.
曾忠  杨雪莲 《价值工程》2014,(29):91-92
本文结合四川广甘高速公路边坡安全监测实践,对边坡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与前景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59.
面对建筑市场的严峻的形势及项目管理的粗放与困惑,精细化管理已成为项目管理必然发展的趋势。文章通过对东莞篮球中心工程案例贯彻细节决定成败、管理创造效益的思路,不断创造现场标准化工地建设的新水平,加大在建项目的管理力度,对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应用进行研究。通过对工程成本、质量、进度和安全等方面管理要素制定可行目标,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及措施,阐述了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方法与技术,总结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60.
Land greening in China is regarded as contributing a great deal to greening of the Earth. The phenomenon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climate change, arising atmospheric CO2 and ‘Grain for Green’ (GFG) land management policies. However, limited knowledge is known how much land greening is from contributions of the GFG practice. Therefore, the study took the typical region of the GFG practice, the Loess Plateau, as the study area, and used 1982–2015 satellite-observed GIMMS3g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ata, ERA-Interim climatic variables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and solar radiation) and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data with the help of a developed TPRC-based NDVI model to derive GFG-induced NDVI after 1999. Furthermore, this study tracked the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of GFG-induced NDVI and assessed contributions of the GFG practice to regional vegetation changes. Results showed that satellite-observed NDVI and TPRC-based NDVI both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spatial pattern from the northwestern to southeastern Loess Plateau, but their greening trends were separately 0.0022 and 0.0009 per year in 1982–2015 (p < 0.05). Note that the satellite-observed greening trend was much steeper with a slope of 0.0056 per year after 2006 (p < 0.05). The subsequent analyses documented that GFG-induced land greening were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the steep trend. In space, evident greening patterns began to be observed in the central Loess Plateau from 2006 to 2008, afterwards expanded towards 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Loess Plateau. In 2011–2015, the increase magnitude of GFG-induced land greening in the Loess Plateau averagely accounted for 8.5 % in comparison to estimated TPRC-based NDVI, but in six natural zones were various, ranging from 3.2%–15.7%. In some regions of central Loess Plateau, GFG-induced NDVI contributed even more than 20 % to vegetation increase.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at land use management contributes more to land greening dynamics over the Loess Plateau compared to climate change and aris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These findings likely provide som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curbing or enhancing specific-location vegetation changes in future regional land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