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8篇
财政金融   62篇
工业经济   24篇
计划管理   71篇
经济学   86篇
综合类   101篇
运输经济   1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51篇
农业经济   40篇
经济概况   5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41.
Recent research underlines that strong branded identities are created through co-creational processes in which multiple stakeholders are actively involved and brand identities are matched with cultur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orces in society.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in-depth research into how organizations attempt to adopt new branding logics. To address this research gap, we conduct a study of a university that is rebranding itself in accordance with a new market-oriented, service-dominant logic. While harmonic value co-creation between the brand and stakeholders is emphasized in an earlier literature, our study shows that attempts to adopt these logics trigger contradictory and adversarial interpretations among stakeholders about the role and identity of the focal actor vis-à-vis their own. We conclude that adopting new branding logics involves struggles and dynamics of power and resistance, which have passed unnoticed in earlier research. Resistance is not only targeted toward the brand's symbolic meanings and conducted by marginal consumer groups to enhance their own identities. Rather, it can also be targeted toward the tangible resource roles that stakeholders are expected to assume vis-à-vis the brand, and conducted by various stakeholder resistors – with the outcome of undermining and shifting the essence of the brand itself.  相似文献   
142.
文章从政府干预的角度,以2002—2012年我国A股主板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政府干预对企业造成的政策性负担以及政策性负担如何影响以会计业绩为基础的高管薪酬契约。结果发现:在样本期间,作为政府干预代理变量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冗余雇员规模越小;冗余雇员的存在显著降低了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使得基于会计业绩的度量评价作用减弱。研究结果表明,因政府干预而导致的微观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影响了高管薪酬激励。文章在理论上丰富了政府干预对企业微观影响的研究文献,在实践中对建立市场化的高管薪酬契约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3.
薪酬委员会的目标之一是为上市公司制定良好的薪酬制度,使经理层与股东利益一致,从而提升公司价值。我国引入的薪酬委员会制度能实现该目标吗?文章选择2002--2006年上市公司自愿设立薪酬委员会作为研究样本,就有效契约论和经理人权力理论对薪酬委员会制度是否有助于提高公司薪酬业绩敏感度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自愿设立薪酬委员会的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越高,薪酬业绩敏感度越低;(2)公司相对业绩水平会影响薪酬委员会的作用,尤其是相对业绩较差的公司,设立薪酬委员会显著降低了薪酬业绩敏感度;(3)市场化进程也会影响薪酬委员会的作用,市场化程度高(低)会显著增强(减弱)薪酬委员会设立对薪酬业绩敏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薪酬委员会制度的自愿设立更符合经理人权力理论,薪酬委员会的强制设立在短期内并未对提升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4.
俞勇 《西部金融》2014,(11):4-7
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关系定价战略的主要内容,对于其中的客户分析及分类、客户关系定价模型以及价格管理机制进行探讨并提出实际建议,以期对完善我国银行产品定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5.
研究目的:本文引入“治理均衡器”和“电路图”对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进行具象化分析,探讨规划和市场的互动机理,构建两者互动的协同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有为规划和有效市场的作用。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和电路分析。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规划对土地要素市场的供给、需求和价格变动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而土地要素市场对国土空间规划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2)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非均衡风险主要包括规划缺位或刚性过强导致的“断路”、市场失灵导致的“短路”和规划市场供需错位导致的“内耗”;(3)参考滑动变阻器、二极管、电磁继电器、选择开关等治理均衡器元器件,可以针对性设计出“刚性底线+弹性空间”、“规制调控+规范引导”和“规划均衡+市场决定”等治理协同机制。研究结论:通过引入“治理均衡器”和“电路图”分析框架,能够具象化地展现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互动机理和非均衡风险,进而通过“治理均衡器”元器件的选择,为不同情景下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统筹协同提供政策工具和治理手段,为协调两大改革的良性互动和整体推进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6.
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的金融市场竞争必将日趋激烈 ,利率市场化的杠杆作用也日益明显。本文对我国现行利率体系的主要表现及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 ,指出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7.
从全球角度看,越是贫困的地区或国家,艾滋病问题越严重。在中国大陆,艾滋病问题最严重的省区一共有六个。其中五个属于综合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广东省是唯一的例外。针对广东的艾滋病问题,参照三个社会经济指数加以分析。影响广东省艾滋病疫情的两个决定性要素是较高的市场开放程度和大量外来人口所面临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48.
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面临的制度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款利率市场化作为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存款利率市场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市场化面临着财政赤字的制约,银行风险的制约以及投资与消费不足的制约,要实现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道路漫长而艰辛.  相似文献   
149.
企业转型升级尚无明确定义,理论更处于探索中。从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看,企业、政府、政治和市场是促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对此,本文以政治关系和市场化进程为纽带,研究了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外部环境。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企业政治关系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企业转形升级;政治关系对研发的促进作用只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显著,产生的是诱导效应,在国有控股企业中不显著,产生的是替代效应,这反映出民企通过政治关系,对政府提出的企业转型升级更有热情,更能作出积极的反应;只有在市场化进程较快的地区,政治关系才对企业研发投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说明除政治关系和政治热情外,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还需要强化市场化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0.
常冉 《经济研究导刊》2013,(23):196-197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政策性红利逐渐消退,商业银行利率受市场性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银行如果继续以资产外延性为特征的低效率的扩张将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以金融创新及市场研究为特点的内涵型的业务发展将决定未来银行的盈利空间。所以,正确把握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和发展现状,综合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综合影响,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减少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