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4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2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高端养老社区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的保险养老模式尤为引人瞩目。康之家·吴园通过客户会员制和保单嵌入式等市场营销手段整合资源,致力提供活力养老、"1+N照护"和疾病诊疗等医养融合一体化服务,彰显其医疗服务高端化、康复照护个性化、保险养老多样化及文娱社交活力化的服务特色。从"4C"评价维度考察,康之家·吴园养老服务效果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由于其养老服务成本偏高,因而在未来有向中低端人群拓展服务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速度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迅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和持续不断的技术性创新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不被时代淘汰的重要手段。在此时代背景下,通用电气公司成功将敏捷开发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模式中。本文从敏捷开发产生的原因、内涵与特点及对它应用敏捷开发管理模式的创新性举措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和贵州省是全国教育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前沿重地。目前,云贵两省虽然在教育精准扶贫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何在高职院校中进行教育与传承,值得地方高职院校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基于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两个相对立的教育理论揭示了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中教育传承的内涵,介绍了学校通过建设丝绸类教学资源库打造课程资源,并通过引进技艺大师打造混编师资队伍,同时通过将丝绸传统技艺和文化嵌入到相关专业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实践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中的嵌入式教育传承。最后分析了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中教育传承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工业机器人应用如何影响劳动力区位选择,经济学界并未达成一致。本文通过扩展劳动力市场空间均衡模型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影响,并基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盟发布的工业机器人存量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降低了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并未将劳动力挤出到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较低的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需求的积极创造效应相较于消极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促进了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其中,中等受教育程度、中青年和农业户口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对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更为敏感;在信息化程度较高、户籍管制程度较低以及劳动保障程度较高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留人”效果较明显。为此,地方政府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的同时,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社会保障,放松户籍管制,这将有助于平稳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促进“稳就业”“保就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我国"互联网+"经济催生了众多新兴业态并带动了"灵活就业"的迅速发展,但新冠疫情对"灵活就业"产生了明显的"破窗效应".课题组对全国五大行政区"灵活就业"群体的抽样调查显示,其福利诉求主要体现在薪资待遇、职业安全及社会保障等三个方面,体现出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合理性以及进行社保制度创新的必要性.改善"灵活就业"者的福利状况可以借鉴"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念,遵循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顶层设计,并在实践层面积极创新举措、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7.
现实问题导向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可以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助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时代新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仍面临一系列阻碍因素,具体表现在工作者问题意识不足、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社会实践限制及协同育人环境尚未形成等方面。为此,高校及思政工作者应明确现实问题导向对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积极提升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更新工作理念,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重视思政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家校社协同育人环境为支撑,切实推进现实问题在思政工作中的有机融入,发挥其创新思政工作模式、提升思政工作实效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物质生活方面得到基本满足,但精神文化比较缺乏。精准扶贫工作展开以来,文化下乡活动随之开展,但政府主导的送文化入基层逐渐遇冷。基于对Y村业余剧团的考察,探索了以社会力量为参与主体的村落公共文化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