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21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27篇
经济概况   15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回波效应及其防范(下)孙自铎三、对策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实行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倾斜,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对这种发展极战略的全面评价也尚为时过早。但同样的原因,对现已出现的回波效应也不能熟视无睹。要知道我国内陆省区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87...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发展中的“二元结构”及其矫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西方经济学中利用结构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颇为盛行,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许多看法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因此,近年来结构分析方法也广泛地为我国经济学界所重视和仿效。然而在引...  相似文献   
13.
为使研究的问题集中和有针对性,首先有必要对文章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范围做一些理性的梳理、交待和规范。一、产业升级的内涵与产业转移承接的效应虽然,产业的结构升级与调整是当前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者使用十分频繁的一个词,但实际上人们是从不同层次和方面对其进行描述和应用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在我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必须以市场化的推进为基础,并就如何建立相关的市场化体制、机制及相应的制度提出建议。而且,为了更好地在推进市场化中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目标,还需要变革观念,破除思想障碍,打破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一 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换是个必然趋势。但采取何种方式完成这一变革却大有文章可做。但是,如果把视野集中在直接过程中的良种良法和农产品增值上,其局限性是显然的,而且由此引起的导向偏差还会导致农业政策上的失误。 1、农业的产中增值增收是有限的。无论是从单位面积,还是总体上看,通过产中努力使土地产出更多的农产品价值已经十分有限。我国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一1985年以来,安徽省滁县地区在1979—1984年连续6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又连续3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农业生产连续九年实现高速增长的好成绩。同时,整个农村经济也出现了工农业齐头并进的好形势(见下表,单位:万元、万吨、元)。  相似文献   
17.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实现农民身份转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扩大就业,这是一个缺乏根据的悖论,我国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工业化中保留着庞大的农民群体,农民队伍未发生分化,此乃当前我国农民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此,必须尽快创新一种推动农民身份变革以逐步减少农民的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乃至整个市场需求,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农民就业。  相似文献   
18.
1.城市化有利于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投资需求。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五"规划课题组研究预测,"十五"时期因城市扩张带动的轨道建设投资需求在2000亿元左右,带动的住房需求也在2000亿元以上,再加上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更大。  相似文献   
19.
城乡一体化新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自铎 《经济地理》1989,9(1):26-29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了吗?——兼论经济增长人口红利说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孙自铎 《经济学家》2008,(1):117-119
近年,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两大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一是在部分地区出现农民工短缺,二是经济为什么能长期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对此有不同的议论和解释.其中有些"创新"的观点,虽然语出惊人,但并非正确,由此而产生误导,影响到学术界甚至是当局者的决策,有必要加以讨论,澄清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