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计划管理   21篇
经济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农业经济   4篇
经济概况   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各省非农就业的决定因素——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找出非农就业的决定因素是解决目前很多省份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不断降低的前提。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对1992年~2004年31个省份的数据分析,认为非农产出、产业结构和居民收入水平是目前决定各省非农就业的主要因素,并对计量结果的"反常"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2.
推进通州与北三县协同发展,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北京大都市圈发展的应有之义。纵观全球都市区域发展规律,区域间的关系都是从竞争走向竞合、从功能隔离走向功能融合、从分治走向共治。研究发现,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处于由竞争向合作、功能隔离向功能融合的阶段,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阶段性的发展困境。建议设立通州与北三县协同发展改革试验区,以通北协同发展为突破口,通过促进通州与北三县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探索,既有利于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促进高质量的都市圈发展,更能够探索突破现有治理格局,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为京津冀乃至全国区域协同治理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33.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区不断向外扩张,加上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加强,都市区逐渐形成并发展。对京津冀都市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都市区统计和当前城市统计进行对比,发现都市区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聚集地,是真正具备城市功能的地域;都市区代表了区域内更高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都市区统计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状况。最后总结了中国建立规范的都市区统计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都市区的视角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4.
<正> 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特征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在一国一地区的经济结构中,现代化经济与传统的非商品经济并存,并且二者之间存在有很大的断层,这种两重的非同质经济结构是落后国家、落后地区的基本特征之一。二元经济结构最明显地表现为现代化大工业与传统的农业并存,现代城市与落后的乡村并存。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并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差距,远远大于一向为人们所关注的东、西部  相似文献   
35.
本文对比了中国与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在乡村农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利用上的政策选择。中英两国在农地利用上都采取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在耕地保护下寻求功能多样化发展;在建设用地利用上,不同于英国巩固与增加乡村建设用地,中国乡村建设用地利用以保证向城市供给为主要方向。本文还解释了中国乡村出现"无发展的增长"源于政治要求下的被动增长和城乡互动中乡村生产资料的减少,据此提出需要认识到乡村发展的阶段性,构建乡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并配套相应制度,以达到保留乡村生产资料、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6.
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以系统性的制度创新推进形成全国统一、运转顺畅的城乡大市场,政府既是把握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框架的主体,其职能本身又是这场改革的对象.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政府应回归公共产品领域,系统创造条件让市场发挥基础性力量组织城乡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及重组,实现城乡一体化或新型城市化的动力结构调整.成都以此为方向践行了完整的“两法一化”政府职能转变路径,这一改革得到了国内外一流企业及成都城乡居民的高度认可,相关经验可资其他地方借鉴.  相似文献   
37.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这一过程需要理论上的充分探讨.在理论建构部分,论证了城市合约理论与全要素效率改进观,之后运用经过修正的经济学模型展开分析,运用修正后的“效用—福利”模型分析了土地征用制度,运用修正后的土地供需均衡模型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的运行,重点运用并推广“佃农模型”提出了“超大城市非土地要素效率损失假说”并进行了检验.模型推导及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供应紧张、房价上升等现象具有内生于当前制度安排的特性,改革的方向也就此明确.  相似文献   
38.
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普"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规模大、增速快,以中青年为主体、男性比重较大,空间分布以东部为主、中西部地区增速较快,迁移距离由近邻流动为主转变为近邻流动、中程流动、远程流动并重,人口净流入、净流出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地区差异较大,务工经商作为导致人口流动的首要因素作用更加突出,向城市集中趋势更加明显。定量分析表明,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与地区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人口迁移流动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但大量流动人口也带来了治安、住房、教育和欠发达地区"未富先老"等问题,需要政府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移民时期"带来的种种挑战。  相似文献   
39.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阐述了酉阳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剖析了酉阳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并进一步提出酉阳县应该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借助中央政府的力量在面上改善投资环境 ,解决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及生态环境建设三大问题 ;同时加快地方政府体制创新 ,解决民营经济发展基地的创建、主导产业的合理选择与发展及行政区划调整等问题 ,为酉阳创造具体的发展条件 ,真正启动酉阳县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0.
作为一种群体化城市空问形态,城市群既是城市和区域经济演进的必然产物,又是实现区际间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由市场所决定的生产过程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运行机理决定着城市群的产生、发育与成长机制:在微观层面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的聚集与扩散;在中观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是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在宏观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城市群的形成发展机制揭示了城市群成长过程与企业、产业和工业化发展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