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11篇
工业经济   8篇
计划管理   52篇
经济学   44篇
综合类   49篇
旅游经济   5篇
贸易经济   68篇
农业经济   11篇
经济概况   98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王则柯 《开放时代》2000,(11):118-120
作为一个读者,我感到汉语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地方,近年来有一种玩高深的泛哲学化倾向,“终极关怀”、“话语权力”、“真伪问题”等等“后现代”词汇,是最时髦的陈述。这股玩高深的泛哲学化的新潮,让许多读者欲随不能,更不必说许多读者已经却之不恭了。  相似文献   
63.
张熠瑆  林婧  吴细玲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11):115-117,137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传入中国,对大学生这个最敏感社会群体的政治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政治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等问题。针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问题,高校要在分析后现代主义内涵和本质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相似文献   
64.
在国内的研究中,艾丽丝·门罗被认为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她的小说创作在观念和技巧上都超越了现实主义.通过门罗的两部小说《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和《你以为你是谁》,分析了门罗如何运用摄影艺术创作的特点,将陌生与熟悉,静态与动态之间的矛盾运用到她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65.
冯捷蕴 《旅游学刊》2014,(1):127-128
正目前,中国旅游学界虽然大力提倡跨学科的旅游研究,但是大部分研究还是集中于经济学和管理学;而话语研究界的学者主要研究文本空间、侧重西方理论,很少关注当下的中国旅游话语实践。在话语研究与旅游研究的结合方面,虽有一些研究论文发表(冯捷蕴,2010,2011;施旭,2008;田海龙,沈长智,2008),但就此进行系统阐述的专著非常少见。《旅游话语研究:理论与实践》(田海龙等著,2012,外文出版社),提出了  相似文献   
66.
随着VR产品在日常生活中普及程度加深,VR电影及其周边衍生的的需求也逐渐上升。本文在梳理VR技术发展源流的基础上,通过个案分析,着重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以期在VR电影发展初期能给从业者以一个良性引导方面的思考,同时尽量能规避技术滥觞的风险。  相似文献   
67.
弗·索罗金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陌生化的语言已经成为作家的一种固有风格。《蓝色脂肪》充分体现出索罗金式陌生化语言的运用技巧:通过运用标新立异的新词汇以及句子的异常搭配取得索罗金式语言试验的陌生化效果,并从中折射出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68.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一本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其质疑客观真理、拒绝价值判断、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的元小说性;将多种传统文体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杂合体;以及作者对经典文本进行剪辑拼贴以游戏的心态进行模仿,这三点都使《洛丽塔》体现出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69.
后现代理论盛行于20世纪中期的二战结束后,其任务是对现代性的解构和超越.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建设国家,现代化历程必然与西方现代化过程在某些方面有所契合.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迈入新的时期,现代化转型面临着新的契机.鉴于西方发展模式在前,在新时期继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借鉴后现代思维,占据理论高地,是指引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0.
在旅游相关研究中,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仿佛是一对孪生变量。没有旅游者也就没有旅游目的地可言;没有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无处可去,也就不能称其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而也成为了旅游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学科的“透镜”进行研究。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结合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对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进行解读,同时也是对笔者近些年对这一问题思考的一个小结。本文的讨论围绕三个例子,或者说三个片段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